阅读 | 先认识自己再谈如何做自己 | 《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个世界》
这本书将我们带入荣格的世界,为心理学业余的普通读者在探索做好自己的路上如何保有清醒的认知、如何避免乌合之众的裹挟,给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指引。

很早就听过这本书,但是由于书名实在有点“鸡汤”嫌疑,便没有留意,直到在作者水木丁的微博上读到部分内容节选,才知道这本书原来是解读荣格论文《未发现的自我》。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很受启发的。正如作者在序言里所说:“这本书,不能一蹴而就地帮你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但是会给你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它一方面通过解读大师思想,深入浅出地理清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对个体如何自我认知、如何在社会中自处给出实操建议,另一方面,以通俗的方式降低了大众读者了解心理学理论的门槛。
现代社会里,我们时刻处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也因此衍生出许多问题,比如常见的“键盘侠”,Ta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是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却在微博上隐藏在人群中发表恶毒的言论。不能很好地认知自我,不能分辨自我与群体的边界,处理不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Ta便很容易被煽动,在群体行为中丧失自我。对于如何自我认知、如何处理自我与外界的关系,这本解读大师思想的书,能够给我们一些切实的指引。
个体的独一无二性
荣格强调个体的独特性,认为个体不是统计数据或者概念可以定义的,并为此举过一个著名的例子:已知池子里共有1000块鹅卵石,将所有的鹅卵石一起称重得到总重量后除以1000,可以算出每一块鹅卵石的平均重量是145克,于是你说这个池子里的每一块鹅卵石都重145克,这个结论从经验或者实际来看,显然是错误的,正好145克的鹅卵石只是极少数。个体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如果以统计方法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想通过总结概括一个规律来对付自己,恐怕是行不通的。这也许就是“我们听过那么多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的原因吧。
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生活
人在社会环境中生活,从小被灌输着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很难跳脱出某种类似145克的自我认知,于是在安全感的驱使下,有意无意地牺牲掉自己真正的个人生活,去过社会标准下的个人生活——将自己打磨或伪装成正好145克。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形,两个人有相似的教育背景进而获得同样的工作,这份工作在传统意义上体面且稳定。员工A安之若素,员工B由于志不在此每天如坐针毡,处于社会标准与个人生活、安全感与幸福感的冲突中。荣格认为“个人生活是唯一真实的生活”,有能力辨别区分个人生活与社会标准,是权衡利弊做出人生选择的前提。
警惕外界对自我的干扰
大数据时代,几乎所有人的互联网行为都会被采集、跟踪、分析,进而被藏在软件背后的算法抽象成一堆标签,而我们也作为数据的一部分,被无孔不入地诱导着为利益方提供价值。每个人从早到晚盯着一小方屏幕,以为自主地“吸取”外界来的信息,孰不知,是那些连绵不绝的0和1争先恐后变着法儿想要闯入我们的眼中脑中。正如有句话所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么?”
认识自己的人才会不卑不亢
成年人不喜欢谈论自己的情绪情感,相较于表露自己的喜怒哀惧,我们更擅长使用逻辑。但是认识自我,就要坦诚面对本能,感知自己的情绪。精神分析学中有一个概念:投射,意思是“感到内心无意识抑制的欲望或情绪等,在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同样存在,这种将自我心理特征映射到他人身上的过程”。我们偶有这种体会:感到身边某人对自己充满恶意,细分析Ta的行为,又不能绝对得出这个结论,然而敌意的感觉真实存在。如果能敏锐感知并挖掘自己的情绪,也许会得到一个意料之外却又清理之中的发现:是我们自己首先不喜欢对方,潜意识里有恶意,这种恶意发生了投射。一个成熟的能正确自我认知的人,会承认内心深处的阴影。基于对自己客观的了解,才能真正做到不卑不亢。那到底何为不卑不亢?作者的回答是:“认识自我可以让自己宣布做人的尊严,这就是不卑;认识自己可以让自己有一个谦虚的态度,这就是不亢”。这一点并不难理解,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一边狂傲自负一边自卑多疑的人。
读完全书后重新审视书名《我想要不卑不亢地面对这个世界》,鸡汤的嫌疑已然褪去。这本书将我们带入荣格的世界,为心理学业余的普通读者在探索做好自己的路上如何保有清醒的认知、如何避免乌合之众的裹挟,给出一些通俗易懂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