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桩的入静|上海德圆老师谈站桩
养生桩锻炼要求松静自然,全身放松有利于气血通达,入静能诱导神经亢奋之平抑,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发挥自身固有的调整和修复内脏的功能,使功能紊乱变为正常有序。所以就要在站桩过程中,尽量的保持意识的安静或专一。
这里所说的“静”是指精神状态的安静。这种静与自然睡眠和一般休息的静不同,它是在觉醒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安静状态,也就是处于“保护性内抑制”状态。
什么叫做“保护性内抑制”呢?即一部分脑细胞在工作,而大部分脑细胞在休息,此时副交感神经系统发挥了正常的抑制作用,使脑细胞脱离亢奋状态而处于一种保护性状态之下,故称为“保护性内抑制”状态。
养生桩的要点在于静。守静,可以帮助练功者缓解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可以缓解内心浮躁、焦虑的情绪,可以舒缓情绪上的紧张感。
站桩时的入静能使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状态,达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去不追、现在不想、未来不思、一心清净、心不散乱。神得以收,气得以固,外部看似未动,内部却生机盎然,气血川流,内外细胞无不工作。
入静目的及作用:
1、休养百骸,修复精神。 2、放松神经,调节气血及脏腑,恢复本有之功能。 3、平衡内分泌,恢复免疫功能。 4、开导经络,畅通八脉,宿疾并消。 5、守静之笃,归根复命,益寿延年,并能招摄先天之气。 6、断绝外缘,集中能力调控精气神。 7、抑制七情六欲,摒除杂念,使精不感,水源洁净。 8、制伏六根,净虑心灵,明心见性,弃妄归真。 9、清静无为、虚无冥杳乃道之根,唯静可致。

入静是为了降服杂念纷纷的思想,而在入静的基础上,形成外静内动的特殊锻炼方法,以达到养生的效果。
养生桩,就是通过“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自我调节法,养足人体精气神。站桩者到达入静状态时,思想会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全身放松,达到万念皆空,久而行之,即可达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
但是动与静是相对的,宇宙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绝对的静是不存在的,而心如枯木死灰,了无生机的入静也是不可取的。
所以站桩功不要求绝对的“入静”,且过分追求入静难免犯执着之病,但入静的深浅对站桩的效果确实有着一定的影响,故养生家曾言“心不静,无以见道”。
养生桩入静的境界是:要头脑清新,杂念不生,无昏沉散乱,舒适自在,物我皆忘,与天地融为一体。
在入静过程中,即能达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的“忘我”的境界,但目尚能视,耳尚能闻,心尚能思,但又要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知而不虑,不受外界干扰,也就是所谓的闹中取静。
固古人云:“物静不如身静,身静不如心静”。
站桩的精神活动只有一个目的,使大脑得以排除杂念而迅速进入一种入静状态。
在站桩的过程中,要排除杂念,减少思维活动,使心情平和,思想宁静,精神内守,从而使大脑进入高度的保护性内抑制状态。但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又是不容易静下来的,人们常用“心猿意马”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活动象猿猴和烈马那样不易收拢。
对于一个生活在复杂社会中的成年人来说,常常总是杂念丛生、心绪难平的。要把丛生的杂念和难平的心绪收束住,就得按照一定的方法,耐心地进行锻炼。只要坚持这样做,就可以在练功中进入“入静”状态。

对于初学者来说,排除杂念确实不易做到,事实上,绝对排除杂念是不可能的,但尽可能的排除杂念的侵扰又是十分必要的。
初习站桩者,思想乱七八糟,不易集中,总想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越想放松却越紧张,越想入静越不能入静。
这时可采取以下的办法,当杂念来临之时,不但不去有意识地排除之,反而尽量吸收熔化它。可设想自身如大冶洪炉,杂念如雪花纸片、枯枝败叶,入炉即化为乌有,从而达到入静之目的,此即为“杂念吸收法”。
如不按此去做,而是有意地排除杂念,则杂念反而更多。犹以贼拒贼,贼出贼入,以念止念,念去念存,一念未去,万念齐来,精神分散意外驰,就不能做到意定神凝。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参考,即杂念不易排除时,先要把注意力放于自身之外,把思想引向一个幽静的环境,设想身临其境地观赏美景。
如可设想自己漫步于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周围草色青青,天高云淡。或设想只是来公园散步,自身随意摆了一个架式休息一会,或在花园随便活动一下身体而已,与此同时,欣赏着周围秀丽的景物,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静听小鸟的鸣叫,嗅着松柏的幽香,于是则可达到忘我之境,从而身心放松,杂念也不排自除,而此种状态也正是站桩的要求。
练养生桩,如果锻炼一段时间还是不能入静,最好不要强制入静,一定要顺其自然。采取来者不拒,去者不留的态度,任凭思想随意活动,把精神稍稍引向比较快乐、舒畅的事,而避开不痛快和烦恼的事,虽则不能全无杂念,但却能心生欢喜,精神愉悦。
或在各种思想活动中,把注意力放到体会一下身体各部位是否放松了,何处还有些紧张僵硬感觉,稍稍地进行调整。总之,用这些办法不强制排除杂念,而自然起到了排除杂念的作用,久而久之,练功时自然而然地不再产生杂念,而逐渐达到忘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