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缺失基础的奠定
现代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成功学都很重视青少年时期,因为青少年时期的原生家庭、社会环境、教育、经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而事实上中青年时期的生活、事业经历对他后来的的影响更大。
因为青少年时期虽说是他品德、性格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毕竟还没有正式踏入社会,与社会现实还隔离一层,有眼见、有耳闻,但没有切肤的感受,面对社会有超脱的可能,一切都还是可塑的。
而中青年时期就不一样了,已正式踏入社会,和社会零距离接触,直面社会,面对社会现实逃无可逃,所有感受都是切肤的,品德、性格至此才真正形成。
除了十岁以下懵懂时期,十岁以上至二十五岁以下品德、性格差别不大,而二十五岁至四十五岁品德、性格可谓天地悬殊。常见中青年们回想起青少年时期不禁哑然失笑,那时真是少不更事,太青涩了。现在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说的是这两个时期。
所以说社会是个大学校、大熔炉、大染缸,百炼钢也可以化为绕指柔,铮铮铁汉也会犹豫、惶恐、乃至屈膝,纯情少女也会变得毫无矜持、泼辣、乃至失身。说得好听点,这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所以说人性缺失基础的奠定其实不是青少年时期,而是中青年时期。
根据各种记录,很多青年刚进入官场总是抱有一颗纯洁之心,想干正义的事业,自认为自己是一股清流,绝不会蝇营狗苟、行贿受贿、欺下瞒上。可这一颗纯洁之心不几年就碰得斑斑驳驳、血肉模糊。他眼见的一些蝇营狗苟、行贿受贿、欺下瞒上之徒不仅赚的盆满钵满,还春风得意,一路飙升,志得意满,而自己身居下流,动而见尤,生活工作两不顺。正如有几个贪官污吏在狱中还说:当今社会你不行贿受贿,你混个小科长我看看?大概确实如此,不变就是傻瓜,形势毕竟比人强。
很多学者、作家一生没有写出任何有价值的著作,更不要说有独立的思想,为什么?因为在他成为学者、作家努力的初期,他的理想、正气都消磨得荡然无存。按着他的理想、正气,不要说他成名成家,他想进行正常的研究和创作都难,想发表一篇文章都难上加难,因为他过不了编辑、报章杂志出版社、同行、掌权者的关,于是不得不放弃理想、正气,还有身段和人格,开始从事屈从、拍马、行贿、自污、入圈的勾当,开始忸怩,不久就成高手,毕竟文人悟性高。
马云曾说浙江商人不行贿,这肯定是超常理想状态,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不要说是私营工商业,就是国营工商业不行贿一样干不下去,看看很多被逮捕的官员,国营私营工商业朋友都很多,连官员都行贿,你一个干工商业的凭什么不行贿?底气何来?正是在行贿手段下获得了保护伞,生产买卖假冒伪劣产品、偷税漏税、偷工减料、违法生产、隐瞒事故、操纵市场、侵吞公私财产。
不论任何人,干任何事,要想干正事,一定得有人性基础,没了人性基础什么正事都干不成,人性基础是干正事的精神力量。
当今社会人们的人性基础在中青年时期已缺失了,这造成他道德的遗憾,这遗憾一定会在他的人性中发生巨大的影响,造成他一生的悲剧,他从此会破罐子破摔,就那样了,他再怎么改邪归正、改恶从善、痛改前非、从新做人,在他自己看来都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了,于是在错误的道路上飞奔,变本加厉,越走越远,身败名裂。
有宗教信仰的地区,人们犯了错误可以通过忏悔减轻心理负担,而没有宗教信仰的地区的人们犯了错误只能自己心理上硬扛,没有主观减轻心理负担的可能,主动检讨、投案毕竟不是很多人愿意接受的选项。而客观上当今社会又给人们提供了犯错误的环境,甚至是必须犯错的环境,这问题就越来越麻烦了。
人到中年真是百事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