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线客归来,探寻债券的左侧点
1
金融数据:高基数下的必然
本周市场前低后高,与陆续公布的几个经济数据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
率先公布的是金融数据,
3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3.34万亿元,预期为3.7万亿元,前值为1.71万亿元;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73万亿元,预期为2.3万亿元,前值为1.36万亿元。

简单来看,因为去年3月的高基数、经济恢复和国内政策层面的压制(打击表外融资、专项债发放减少等),社融快速收敛;人民币贷款高于预期,拉动项在企业中长期贷款与居民中长期贷款。企业中长期信贷同比多增3657亿元,居民中长期信贷为6239亿元,同比2019和2020年分别多增了1500亿元和1600亿元。

企业中长期贷款意味着实体继续保持发展势头,以制造业、基建为代表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经济内生增长健康平稳;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持续上升,说明严查违规资金进入楼市并不影响居民正常的购房需求。

从最近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就可以看出当前房地产市场,政策打击投机、投资行为的背景下,需求的拐点还并未到来,所以,对于一二线城市,楼市仍是一块偏增量的市场,政策的介入是为了规范市场、改善经济结构,为了更长远的发展,毕竟这个行业从过去走来已经充斥了人性的贪婪与社会观念的畸变。
再看货币供给
M1增速7.1%,环比下降0.3个点;M2增速9.4%,环比下降0.7个点。货币供给端的数据下滑早在预期之内,之前的文章不止一次谈过这个问题,4月份公布的数据验证了这点,M1增速相比M2增速更具韧劲,从之前的地产、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可以推出一个大概率的结论:因为购房需求依然高企,居民购房使得居民存款继续向企业存款流入,企业存款活性增加,M1环比下降并不大。
总的说来,社融信贷、货币供给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尤其是社融数据,数据公布后,市场应声下跌。经历了周三的无量反弹后,周四上证指数甚至有试探前期低点的意思。
好在周四下午资金似乎先知先觉,准备试探周五发布的经济数据强度。
2
GDP:增速高还是低?
周五发布了一季度经济数据,一季度实际GDP同比增长18.3%,基本持平于一致预期的18.4%(wind口径),算是中规中矩。市场预期上限在20%左右,实际上还是略低于上限的;之所以没有超预期,在于细分项正常或超预期的情况下3月工业增加值并没有实现1-2月的高增;
由于去年的低基数,18.3%的增速是很难界定高低的数据,我们可以拿19年的数据比较看看;
2021年一季度实际GDP比2019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0.3%,如果算两年平均增速的话数据来到了5%,显然低于预期,但不要忘了,20年确确实实是减少的,用今年一季度数据再填去年的坑,算出来的数据完全失真,拉低了今年一季度数据的实际竞争力。
我们可以参考过去两年四季度的同比数据,2020年四季度实际GDP比2018年四季度同比增长12.7%,再结合今年一季度的10.3%的增长,说明从两年的维度看,一季度2年增速低于去年四季度的两年增速,所以基本上可以看出,GDP增速略有下滑,下滑的主要原因就在工业增加值;
为什么工业增加值会偏低?
猜测可能在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新增的价值与企业成本息息相关。
去年四季度以来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开启新一轮涨势,国内方面PPI不断走高,三月PPI同比更是炸裂,触碰了货币转向的神经。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企业利润端的压缩是显而易见的,不然在华安证券的电话会上,“专家”也不会对隆基突然发难,“专家”对隆基一季报的质疑也是工业企业成本压力的一个缩影;
由此可见,成本端的压力导致工业增加值数据不及预期的逻辑是通顺的。
综合来看一季度的数据,基本保持正常的运行节奏,企业成本端的上升是后面值得警惕的一个点,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随着一季报的逐步披露,会一一解开。
3
短线客的天下,债券的左侧点
目前震荡的行情还是比较无聊的,题材股倒是十分热闹,现在无疑是短线客的天下!
在机构大佬频频调研寻找下一阶段投资重点的时候,碳中和、无人驾驶等概念炒作层出不穷,19、20年被压制的散户、游资风格再度归来,但这并不是A股长期该有的走势,毕竟机构已经逐步掌握话语权的当下,等到核心资产调整到位,风格会再次切换。
当下市场对标去年最大的逻辑变化还是流动性的主动收敛,所以在这个根本逻辑背景下,市场暂时不会再走出过去两年的强势表现了。流动性趋紧、看企业盈利的思路依然是今年的主导思想。
看17年的PPI,当时在高点过后,经济维持了不错的状态,对应股市也走出了以“漂亮50”为代表的价值行情。

对标今年,PPI高点渐行渐近,在经济结构极为类似的情况下,偏价值的结构性机会也许正在酝酿。
另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大类资产是债券;
如果做大类资产配置,债券长期收益显然是不如股市的,但个别年份,也就是债券的牛市年份,存在跑赢股市的可能性。尤其是当货币供给趋于稳定的时候,股债往往存在跷跷板效应,股市整体回报率降低就意味着债市回报率的提高。

在美林时钟里,在经济衰退的时候是债券最佳的配置时间点。目前中国经济由复苏到过热的阶段。当PPI运行到拐点并且企业盈利保持在一定水准之上,那么债券可能是偏左侧的机会。

一方面,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在高点处滞涨,对应债券价格有走牛的基础;另一方面,经济部分已经处于传统的过热阶段。股市过去两年出现了高回报、大宗商品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疯狂上涨,等经济再运行一段时间,也许就是债券牛市启航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