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已读

我是被开篇震撼到的,哈哈, 大脑并不是用来思考的,它的真正作用是使你避免思考。 简单做了点心得:1、背景知识很重要;2、练习很重要,一万小时理论;3、练习后的及时准确的反馈很重要;教师教学:1、如何教知识:目的性,逻辑性,意义性,概念性等;2、其他国内强调的:态度,表扬,鼓励,分层安排作业等……
学霸与学渣的区别在于:勤奋努力程度,练习程度,挑战能力等……
大脑的作用在于避免思考,思考是缓慢的、需要精力的、不确定的。 大多数时候,我们依赖记忆去解决问题(比如起床、吃饭、开车等已经熟练的事,解过的数学题...)。 我们喜欢解决问题,尤其是那些有些难度却看上去能解决的问题,能带给我们满足感;太难或太简单的问题,让我们丧失信心或者感觉无聊。 成功的思考取决于: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事实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工作记忆空间的大小。
事实性知识很重要。你对一个方面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新知识(如理解词义、上下文、阅读背景、环境中的信息...)。
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大脑是这样想的:如果你不经常思考一件事情,你可能不会需要再想它,所以可以丢弃;如果你真的在想一件事情,久而久之会进入长期记忆。 情感对记忆有一定影响。重复对记忆很关键,更重要的是思考其意义。 故事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故事遵循4C原则:因果关系(causality)、冲突(conflict)、情节多样性(complications)、角色魅力(character)。 下图是几种记忆法,不大推荐位置记忆法(如果存在多组关联,可能会混淆。)。
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理解新的事物,理解其实是记忆。 知识本身是浅表的,取决于背景知识。深层知识表示理解抽象的概念、实际的例子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了解全景,又了解每一个部分。能将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能够想象部分将引导系统如何改变。
没有充分的训练,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动。 大脑的工作记忆空间有限,很难改变,所以我们只能:1、增加事实性知识;2、让工作记忆中操作信息的过程更有效率。 练习有三个好处:1、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这样才能学得更多;2、让记忆更持久;3、增加知识迁移的几率(思考练习让深层结构浮出水面) 尽量分散时间练习。
伟大的科学家几乎都是工作狂人。 专家对于他们的专业领域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即事实性知识),能迅速从记忆中快速提取正确信息(即抽象概念、深层结构、事物本质)。 学生首先要深入理解已有的知识,之后才能创新。
研究结果令人惊讶:遗传对于综合智能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大约50%的智能要归之于我们的基因。 50%是平均值,因为这个比例随着年龄而变化。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比例大概是20%,稍大一点的孩子上升到40%,之后 会到60%甚至更高。
书籍使孩子比其他任何活动接触到更多的事实和词汇。要引导孩子读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有意思的书。太简单的没什么收获,读不懂的最后会沮丧。
独立、客观的思考过程与背景知识紧密相关,所以我们在确保学生锻炼独立思考技能的同时要掌握背景知识。
再大点,建议阅读《性格的力量》与《家庭作业的迷思》、《奖励的惩罚》、《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
秋天的小松鼠🐿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转:工作中值得将精力放在哪里呢? (2人喜欢)
- 容易得癌的女人
- 用心用脑才能做好 (2人喜欢)
- 李校来啦---part time (2人喜欢)
- 喜上眉梢---part time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