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在我看来,“物质主义”有其两面性

一、关于“物质主义”
现在,有很多的传言和证据表明中国人正在变得非常物质主义;但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和事情发生,尤其是面对地震或洪水等灾难时,人们帮助他人所付出的努力让人惊叹。
在《八万四千问》,读到这句话,瞬间有千言万语想说。
首先,我认为,并不是只有中国人“物质主义”,而是整个世界都在泛“物质主义化”。这与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物质世界极大丰富、越来越多人不用为温饱担忧有很大关系。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北欧极简风和“断舍离”的生活美学正在全球产生影响。而“断舍离”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会成为现象级,正源于全世界的人们对深陷“物质主义”的反思。
那么“物质主义”一定是一个“反面角色”吗?我觉得可以辩证地来看待。
物质主义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这是必然的。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生活在堆满杂物的空间中,不仅不能获得满足感,反而会因此平添很多烦恼。
正如《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所说:
闲置物品的结果都是不再使用,不喜欢的衣服的下场都是不会再穿,束之高阁的书籍的结果也都是不会再读。
那些“可能会用到的物品”,会成为我们人生的负担。
但是反过来想想,“物质主义”自身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正如《八万四千问》一书的前言中写到的那样,如今我们甚至可以在咖啡馆、小酒吧里探讨佛学与文化。
这并非是对佛学的亵渎,而是能够让佛学在更广、更横向的层面引发人们的思考。
当物质基础得到满足,我们也有更多时间和意愿,去探究更多精神层面的内容。
而对“物质主义”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我们前进的动力,和对提升自我的勇气。

在《八万四千问》中,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回答了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引起了我的注意:
虽然佛教正在中国兴盛发展,然而很大一个比例的中国人并不真正相信因果,我们好像已经丢失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事实上,信仰缺失是当代中国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谈到信仰的缺失,大多数人将信仰的定义限缩为“对宗教的信仰”。
周围总是或多或少听到类似忧心忡忡的论断:这个社会越来越缺乏正义,风气越来越差,都是因为中国人大都没有宗教信仰。
事实真的如此吗?
二、信仰的缺失,会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吗?
我只能结合自身感悟,从很浅表的层次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相信不会。
在我看来,中国人并不缺失信仰。我们的信仰,不是某种宗教,而是传承至今、刻在骨子里的、集合儒释道三家所长形成的中华文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本文开头引用的句子中,作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在面对大的灾难时所展现出的凝聚力。
这种凝聚力让很多外国人为之惊叹,也让国民为之自豪。这种凝聚力,就是植根于我们深厚的中华文化中。
虽然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华文化只是很有魅力,但是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她能够如此有力量。这与他们信仰宗教有很大的不同。
也正是因为有不同,有一些不友好的外国人就会选择排斥。
这种排斥,与对信仰异教的国家、人民的排斥,与肤色不同、人种不同的排斥,很多时候有很多类似之处——都只是对“不同”本身的排斥。
所以,我觉得,没有必要过多担忧所谓“中国人缺乏信仰可能带来道德危机和社会问题”,我们有自己的信仰,也值得为自己的信仰而自豪。
比起信仰,我认为更多需要担忧的该是——我们是否还保持着思考的习惯。

三、我们还会保持思考吗?
这也是“物质主义”会带来的问题所在——身边有太多细碎的事情需要处理,我们到底有没有时间停下来静观自身?
举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例子。前段时间,我在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关于一个禅意故事的思考,没想到收到很多回复,内容绝大多数都是负面的。主题只有一个——这个故事是假的,作者林清玄在胡编乱造。
这些回复,又让我产生了思考——我到底为什么喜欢读林清玄?
是因为他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是真的吗?
是因为我能从他的书中直接地学到很多所谓的“真理”吗?
是因为读很多禅意文学,就能自我度化成为一个修禅者吗?
都不是!
在我看来,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带着禅意,但他并不是为了宣传禅意本身或是宣传佛教。他的文章,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美学,可以清净我们被浮躁生活席卷的内心。与我同样喜爱的生活美学作者松浦弥太郎的文章,并无本质的差别。
如果说得难听一点,这类生活美学书籍,本质上都是一些鸡汤文学。
所谓鸡汤文学,特点是辞藻优美,主旨积极向上,但内容中并不含有所谓的“干货”。
说得通俗易懂一些,就是书中会告诉我们应该善良,应该热爱生活,应该用一颗柔软心来观察世界。却并不会在文章里用一二三四个小标题告诉我们,怎么才能善良、热爱生活、用柔软心观察世界……
但生活美学书籍和普通的呼吁大家“走向成功”“爱拼才会赢”的鸡汤文又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生活美学不是功利主义的目标,而是长期主义的状态。
之所以无法用非常简单明了的“5个字母”方法教会人们生活美学,正是因为崇尚生活美学,并非是短期就能让人们生活变得美好的事情,而是呼吁我们做一个长期主义者。
与修禅本身有着很大关系的“正念”,也是如此。在樊登读书会推荐的《正念的奇迹》一书中,告诉我们如何修习正念:首先专注工作。
就这么简单的六个字,想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总是觉得工作是自己痛苦的来源,会觉得周五的工作时间都在期盼着周末,而周日的晚上却在懊恼周一的来临。
但是书中会告诉我们专注工作的法门就是1234么?并不是。书中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法无自性。工作本身的性质并不是痛苦,刷剧、旅行、打游戏……这些所谓的“休闲活动”未必就叫开心。是我们的内心赋予了它们这样的概念。
想要做到专注工作,就是要时刻保持警觉和清醒,准备好应对任何可能发生的状况,并做到随机应变。
换句话说,就是在工作的时间里,专注当下。而不是认为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人生。要知道,产生这样的想法,才是你痛苦的本源。
简单几行字,如果你用心体会,会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你还会觉得这本《正念的奇迹》,或是正念本身,是没用的“鸡汤”么?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我建议你同我一起,从阅读这本书开始,从享受当下这一刻开始,将正念的修行逐步贯穿在生活中。
长期内观自我,长期学习新知识,长期锻炼扩张我们对世界的觉知。这就是修行。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