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口 记第一次重装徒步
我喜欢水,更喜欢山
我喜欢水,更喜欢山,喜欢苍山远多于洱海。读书的时候就比较喜欢去爬香山,交通比较方便,视野也好,工作之后基本每年也要爬两三次香山。第一次去八达岭是陪父母去的,一个夏天,乘兴而往,败兴而归,长城不过如此。去年去了一趟慕田峪-牛角边,正是山桃花正要准备谢幕的时节,从此成为长城发烧友,真香。今年明前去了鹞子峪-水长城一路,山桃花甜得让人发醉,甚是欢喜。清明趁三日小假,报了个徒步团走了南太行,双底-马五寨-抱犊村-八里沟的40公里短线,节奏正合适,不疾不徐,春光正好。于是胆大妄为,想要尝试一下重装扎营,跟大自然来一次更亲密的接触,叫黑夜把我吞掉。
清明回来的一周内就开始准备了,看视频,查资料,找路线,买装备,周末就基本准备好了所有的装备,又向人请教了一些重要的问题,于是计划第二个周末就上路。
徒步首先是走出去
徒步首先是走出去,这是我想到的一条崇高信条。可能与近几年从理科思维转向工科思维有一点联系,理科思维是先把问题弄清楚,公式、理论,如何做选择可以达到理想的结果;而工科的思维近乎莽夫,我现在也愿意这样称呼自己。莽就完了,结果会告诉你该如何调整、修正,是一个反馈的思路。骑自行车的人不需要考虑如何调整姿态和重心以保持直线行驶,实际上也很难达到,他需要做的是不断纠正方向,目视前方。
我想徒步可能也是这样,只有走出去了,一切才开始,一切正要开始。我的准备并不充分,看了几个初学者的装备视频,照猫画虎弄了点初级装备,离线了几条轨迹作为参考以防迷失,除此以外再无其他。因为目的地是京郊的长城,想来不会有生命危险,小心谨慎的前提下,结果可控。
行程计划
定的计划是走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两日穿越,对于第一次重装来说野心不可谓不大,尤其在没有实地资料的情况下,一切知识完全来源与网络。求乎上者得其中。
路线主要参考了卧虎山环线的轨迹及蟠龙山-司马台的轨迹。卧虎山长城在网上的资料似乎并不多,鲜有人留下游记。根据网络上的资料,古北口一线的长城主要由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司马台组成,其中卧虎山是个制高点,其军事作用自然不言自明;蟠龙山蜿蜒如龙,绵延不绝,起伏倒不是很大;金山岭现属于河北承德滦平县,“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不是吹的,下面会单独介绍;司马台则是主打夜游长城的噱头,古北水镇没去过,也不敢任意评价。
风从虎,云从龙
从古北口火车站下来,穿过村庄,间小道就来到了卧虎山脚下,比预想的轨迹更靠近中部的位置,原轨迹是从最西端上山。部分土墙还是有点危险,不适合恐高者,有一定攀爬强度,不太适合重装,窄土墙在大风的天气里几乎能把人吹倒,我认真降低重心前进。顺着轨迹遇上一处绝壁,考虑到独自一人、大风、重装、远看无法绕道等原因,还是决定下山了,毕竟还有其他的任务需要完成,留下照片准备得空轻装再探探路。值得一提的是,在卧虎山能看到火车穿山而过,笛音似是虎啸。卧虎山名字由来有几种说法,就我所知,简单的说法是其形似卧虎,确实有点像;另一传说则是戚继光督建长城,赏金赐予此段长城建设者,士卒力尽而死,有火虎两只守财,因而得名。卧虎山给我的感觉是有故事的丑汉,沉默的,凛冽的,满脸风沟霜壑的,有点老渔夫圣地亚哥的形象。卧虎山让人敬畏,尤其在大风的日子里。








蟠龙山其实是我抱着最大的期望来的,因着看过她在云海里缥缈的灵气。下卧虎山,穿村庄马路,过潮河小桥,上纪念碑台。向浴血奋战的中华儿女鞠躬敬礼。下纪念碑后,我顺着轨迹左转,结果遇到了军事禁区,里头写着“从这里走向反恐战场”,可能路线不太对,回来在洗手间门口问了守山的阿婆,从纪念碑北侧田埂穿过,一路上山。
当你不知道哪里是入口的时候,“未开发长城段,禁止攀爬”的指示牌会告诉你Hey, this way sir. 蟠龙山前面一段看上去会让人觉得是秦长城,土墙看上去很脆弱,回来查资料说是有北齐修建的一段,不知是不是它。蟠龙山长城似是没有修复,由于起伏不大,走起来很适宜,偶尔也能有些沧桑之感,不时还可以回望卧虎;春天的季节里,一些草木从城楼冒出来,所谓“远芳侵古道”,有点这么个意思。此处看连绵的群山还是挺不错的,长城尚可,不及想象中的好。没有水汽云雾的蟠龙山,也只能做一只平平无奇的长城壁虎咯!







金瓯无缺,山河永固
到二十四眼楼可能已经四点多了,静坐休息一会,前方就是军事禁区,查票的建议我在此看日落,我看日头还老高,就接着往前走。按照资料的指示,我从左侧下城墙,从山谷绕行。山谷的路很好找,早有前人做好红点标记,错误的道路会摆上石砖或者拉上条幅,只要不是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他们会找到前进的路。山谷小路有好几口水井,应该是作灌溉用,井口不小,可惜没有井盖,腐叶生于其中,想是不能作为补给水源。路上遇见了灰色的锦鸡,扑腾腾飞得挺远,“金山岭长城马拉松”的条幅指引我前进。
山谷小路虽然好走,却不很近,一开始我还不急不忙,眼看日头越来越低,也就加快了脚步。过了金山岭景区西门就有点踏实了,虽然有点累但想着上城楼再休息,就继续向前,这一下可好,苦煞我也。走了挺久才到桃春口,这是路上提示上楼的地方,然桃春口朱红的木门已经关闭,不知道是因为景区下班了还是之前防疫的需要,只好继续往前走,这时候太阳就要落山了,一刻不敢停歇,只敢埋头往前。
向前的路都是贴着长城的窄道,上坡的土路还不少,从二十四眼楼下来还没有休息一下,只能向前向前。由于对路线不熟悉,哪里能够上楼心里没底,心里做好了赶夜路的准备,以及在长城脚下找个宽阔地扎营的准备,因为前方看见的只有拉长的山影。从二十四眼楼过来可能有三个多小时,看到有石阶山路,似乎通向山下,宽阔的路面是我扎营的一个备选项,我想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再往前探探路,能上楼最好。
太阳终于落下去了,“黄昏是我一天中视力最差的时候”。天黑了,但没有完全黑,不用照明尚且可以看见路。听到前方有人声,抬头看到城墙上三五人,问所从来,答曰桃春口打电话让人开的门,想来天色已晚,再往前走走吧!一路找较矮的城楼,但愿能爬上去。没走两步还真赶上了,一位观星的大姐帮我提上了背包,拉我爬上了三米来高的城楼。得救了!
说来还挺有意思,我担心她提不动我的背包,结果人家一把提溜上去了,上来后我说自己休息一会,对曰:行,那我不管你了啊。轻快,妙哉!人世间全是这样的交流多好。这时候天已经黑了,西方的山峦只剩下一点金边,“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迅哥儿写的一点不差。月亮已经爬得老高,是新月如钩。大姐往西边的城墙去了,那边传来谈话的声音,原是之前遇到的三五人,他们是相约拍摄星空的朋友。大姐拉我上来的时候还提醒我不能扎营,但我似乎没有更好的选择了。我对城楼里摄像头的红点有些忐忑,就往城楼两头走走,找合适的扎营地,尽量别让红点抓着。夜色很美。
八点来钟,这时候天几乎完全黑了,我磨磨蹭蹭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心里希望着他们早点回去,这样我扎营的心理负担会小一点。吃了好几口零食,喝了好几口水,松了护膝。天要黑了,时不我待,扎营。考虑到城楼上有监控,我找了一个小盲区,也没敢开灯(监控是一方面,另外也担心打扰他们拍星空),摸黑立了帐篷。没打地钉,没扎风绳,四角压了几块石头,帐里头压了水瓶、背包,慢慢躺下。爬上这座楼是最开心的时候,也是泄劲的时候,一口气停了,这时候疲倦像潮水一样卷过来,我终于可以躺下缓缓了。天地无言,只有他们几声对话。慢慢就睡去了。
一觉睡到早起,昨夜无风,没冻醒。原来此处叫作西岔沟楼,两头景致尚可,感恩庇佑。简单收拾整顿就继续上路了。
金山岭是美的,所谓“万里长城,金山独秀”,我是认可的,虽则有太多其他长城段也有“独秀”的宣传。金山岭的美带一点点精致,但不刻意,淡妆的,清秀的,斯文的,我不能对她要求更多。昨天走完21公里之后,重装难行啊。继续前进,不在话下。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岭东侧末段有带印记的长城砖,不知是原物还是后来复制的,砖上印下了制砖的军营。中途补给了一瓶可乐,城楼有售,金山岭还有一个好处是垃圾桶比较多。路上遇到了金山岭马拉松跑山的,黄金膝盖,佩服佩服。再往前走应该就是司马台,我昨夜曾远望他的灯火。












司马台:此路不通
路上就听说前面再走几个楼就过不去了,真是碰上了木门,守门人从旁边城门洞里探出半个身子,是个黢黑的戴眼镜的斯文憨厚老者,好言劝我们此路不通,我问他从边上山路斜切下到古北水镇的可能性,对曰有栏杆和看山人,过不去。我心存侥幸心理,况且时间还早,就沿着轨迹找地方走小路下山。半小时后我后悔了,那时候我正被荆棘和紧密的灌木包围,陡坡使得我脚上吃力,下不得下,上不得上。鼻腔里都是尘土和灌木枯草树皮的气味,小刺透过衣裳和裤子不时刺挠我几下,叫我知难而退。我接受了建议。
原路返回比下山更难,下山尚且可以顺着坡度把灌木压过去,我的意思是戴着帽子往前挤就是了,回头上山就难了,手脚并用,抓草攀岩,终于回到城墙上。阿弥陀佛,上帝保佑。下山的小路确实是有的,能看出一点轮廓,奈何草木野蛮生长,没有开山刀是决计走不成的。我又远眺了边上一座小山包,山顶有明显的路径,顺着它似乎就能下山,只是若要去往小山包,不知好不好走。这时候我的体力不是很充沛了,失败的一次探路也打击了我,若是有空,轻装再来试试吧,按我的判断,可以走。
于是原路返回走了几个楼,从景区东口出。再会了,金山岭,得空再聚!

周二凌晨了,暂且只想到这些。等有动力了再补充补充,修剪修剪。大概率是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