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破局深度思考(4):职业发展规律探索
在基层,有职业规律吗?
我们常常看各种职场电视,里面提到了职业规划,但在基层有吗?
很多人怀疑基层职业规律,其背后在于体制内的很多东西没有被广泛的披露出来,更因为提拔在很多人的眼里是一门玄学。
层级越高,我们难以真正的看清楚,但在基层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我在基层工作时间较长,我发现至少存在着5种路径。
一、从基层干起
扎马步,稳打稳扎,从普通员工变为中层干部。
刚进入体制内,一般的会比较勤奋,俗称的在挣表现。
两三年过后,如果有机会变成中层干部,等到单位有职位空缺,领导也赏识你,通过选举或者任命,那么就可能成为领导,分管。
然后在一个地方继续干,或者平调到其他的乡镇或者是到县局行,或者上挂、援藏、参加招商等等。
在开始起步的时候,能力比较关键
二、有文字能力
如果你的文字能力强,那么就有可能到组织纪委那个类型,他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人,俗称到下面来掐尖。
要有基本的写作能力,大家是要注意自己写字,一开始的时候就注意自己写字,而字写得太差了,领导不喜欢的。
这个里面需要你一定的协调沟通能力,有些时候可能有点背景有点作用的。
这个就对文字功底有要求,重要的在于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自身具有社会关系
也有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就是去乡镇过渡一下走,通过眼花缭乱的操作,先借调,然后再调入。
在县(区)局行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后,可能会任一定的职务,或者是下派到镇。
因为没经过扎马步或者文字高强度的练习段,你的能力还是虚空的,那么就要补。
这种类型,最为重要的是名副其实。
名份有了,内容不足,需要充实。
四、具有县上部门甚至常委部门的优势
直接在县上的,因为在重点岗位或者跟领导部门相连的比较多的。
那么这个时候他们的有可能到换届的时候就要下去,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调整自己的机关思维,到基层去。同时要与自己原来的单位保持更好的联系,因为你原来的单位就是你的根据地。
补好基层能力缺口。
五、年轻且考试能力不错
不喜欢在基层,就是考试遴选到了新的平台,这个时候需要有一定的考试能力。
这个对于我们的年龄以及考试能力是要考究的
对于上述的5种类型,对每个人来说,不可能是孤立的一种,有的是好几种的叠加,但在起步阶段,要打造好个人能力,然后慢慢研究去与不同的环境相处,逐渐运用自己与各界接触的机会,成为一个靠谱得体的人,慢慢建立自己的各种社会关系。
当我们从普通人员变为副科的后,就面临着下一步怎么办了?
尤其是做副科几年后,需要思考这个问题。
能不能升上去,还是考虑其他的出路。
这就是转型?
怎么转,下一篇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