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生活中的误判心理学
前几天买了个旅游产品(如图),是不是很心动?于是脑一热就下单了。

吸引我的几点图上都有列示,而推送该文的公众号口碑一直不错,加上只有200个名额以及限时,于是手速。不过得承认的一点是被疫情压抑太久的旅游在内心蠢蠢欲动,这也为最终下单推波助澜了。
正好最近在阅读《穷查理宝典》,其中列举了25个人类误判心理学,来对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尽可能避免以后投资中出现类似问题。
- 喜欢/热爱倾向
旅游一直是我的爱好之一,特别是疫情之下哪都去不了,不喜欢旅游的人都想到处走走,何况是喜欢旅游的人呢? 投资不应该买自己喜欢的,比如喜欢管理层、喜欢产品……爱屋及乌的后果是会让人眼盲,投资应该买自己能理解和明白的公司,能力圈内但不是因为喜欢。不知道有没有破解因为喜欢而误判的方法,或许多看看负面的新闻、以及让信任的人谈谈该公司,可能会是一个解决方法。
- 避免怀疑倾向
不知道英文原文是啥,总感觉用“犹豫不决”代替“怀疑”会更为贴切些。由于有人数限制(限200人),加上时效限制(后来才发现人数限制和时效性都是假的),形成了一种压力威胁,于是让自己急于通过作出决定来消除犹豫的。困惑还是有的,不过被列示的内容以及压力所大为覆盖了。 在有压力和困惑时,暂时缓一缓,至少睡一觉第二天再说,不知道在急于卖出却卖不出去的情况下是否有余地缓一缓,希望自己不会面临被迫卖出的窘境,这可能也是避免负债投资的原因之一。
- 避免不一致性倾向
不知道列出这条是不是有点勉强,毕竟该公众号一直是我比较信任的,其实能痛快下单一定程度上是冲着该公众号的信誉去的,所以如果不下单是不是就代表对该公众号的信任度下降,也就是和先前的信任产生矛盾,为了维护这种一致性,就产生了购买行为。这样分析貌似也合理。不排除该公众号在金钱的诱惑下会发生质变,而自己却未察觉和质疑,即使没有产生质变,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投资中对于这个心理误判,最明显的是买入前和买入后的状态,买之前会有彷徨,而一旦买入后所有的犹豫会慢慢成为喜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付出了钱,也就越看越顺眼,越看越欢心,心理上延续了一致性,如果跌个50%是敢买还是会寝食难安,答案自见分晓。
- 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
该页面上有很多美景和酒店房间,似乎看着图片就能联想到到时旅游时的美好场景,似乎预示着这注定将是一场让人愉快的身心之旅,可我忘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其实常常在外,对于宣传页中的各种场景是有免疫力的,而这次会欣然受之和疫情的长久封闭有一定关联。 住院的人出院时会觉得外面人间的阳光灿烂、花朵芬芳,彷佛首次降临人间;被隔离的人一旦解除隔离会有想放炮庆贺之感;饥肠辘辘的人吃原先最讨厌的食物都会变成天下第一美食……
- 过度乐观倾向
- 被剥夺超级反应倾向
限人数、限时,再不抓紧时间下单就要没机会了,这就是即将面临可能丢失的机会时我产生了即将被剥夺机会所引起的超级反应。 投资中会存在追涨杀跌的原因之一,下跌过程中一旦回转,会觉得错失面临的低价,进而失去一个获益机会,于是在被欲剥夺的倾向下买在了高位。
- 对比错误反应倾向
原价2000多,现价600,5折,忽然明白为何降价商品都喜欢标原价,让人感觉可以省很多钱。而自己在多年前对此已形成免疫力,需求第一,折扣第二,自己实际花的钱才是重点,最省钱的是不花钱。
- 压力影响倾向
见上“避免怀疑倾向”
- 错误衡量易得性倾向
上海去贵州方便,该团每周二、周五发团,提前预约,其他都不用愁,参加似乎没有太大难处,何况2年有效。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参加过跟团游,没有这种深切体验过这种种的不便。
- 权威—错误影响倾向
该推文的公众号一直比较客观,挺信任该公号,推文上也引用了种种好评……
- 重视理由倾向
因为便宜、因为满足我的迫切外出需要、因为人数受限、因为有时效性……
- lollapalooza倾向
以上数种心理倾向共同作用造成了我买单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