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这段历史会成为《琅琊榜》《楚乔传》等大热影视剧的灵感新宠?
魏晋南北朝,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分裂时代,人们对其印象多半与战乱、落后、黑暗、“野蛮胡族”等负面评价有关。也因为如此,一般人对它的了解,除了三国那一段之外,往往不如汉唐盛世或明清帝国深刻,并且也没有多大的兴趣。
这是一个价值重整与制度重建的时代。当时的人们,不论帝王或世族,总在步履蹒跚中摸索着未来可行的道路。魏晋,历经的是儒家道德失序后社会核心价值重整的时代,随后的南北朝,则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带来的强大动力与活力,为瓦解后的汉帝国重构了各种制度以因应局势的需求。由此可见,在这乱世之中,处处充满着引爆各种可能性的巨大力量。
正如 一页页史书,一篇篇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故事,《花木兰》脱胎于北魏《木兰辞》,《琅琊榜》《兰陵王》《楚乔传》等历史剧也由此诞生。然而这段历史固然精彩,相关书籍却相对较少。
而在 《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北朝的遗产》《中国从此走向大唐:南朝的遗产》中, 作者叶言都便以利落的春秋之笔,还原了这段历史,揭秘南北朝为隋唐盛世留下了何种遗产。

北朝风貌概述
鲜卑歌谣中有一种《企喻歌》,素以质朴、刚猛、激烈著称,正足以代表北朝的面貌,今选录两首:
【企喻歌 四曲选二】北朝 佚名
其一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译:男儿要做壮士,结伴不必多。鹞鹰冲天飞,大群小鸟波浪般散向两旁。)
其四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此诗意简,不译)
这首一千五百年前的北朝鲜卑民歌,直白到不需要翻译。
中国北方到西晋末年时一片大乱,形成最为纷扰不安的五胡十六国时期(304—439)。“五胡”即匈奴、羯、鲜卑、氐、羌五个民族,用以代表汉族以外当时在中国北方居住与活动的各种民族。实际上,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人口中还包含汉人、丁零人、卢水胡与匈奴人铁弗部[1]等民族,可谓民族大熔炉,而其杂与乱也可以想见。
在这许多种胡人中,鲜卑族最后能脱颖而出,统一北方,建立北朝,自然有其原因,这就应该从鲜卑族早期的历史开始说起。
鲜卑族的崛起
鲜卑族列属“五胡”之一,是古代“东胡”的一支,世居鲜卑山[2]。秦时役属于匈奴,西汉时期向西南迁移至今天内蒙古东部的达赉诺尔、西拉木伦河[3]流域以及大泽(呼伦贝尔高原的呼伦池)一带。东汉初年,继续南迁。
此时鲜卑族仍然依附于匈奴之下,逐渐徙居到长城以北,又有一批转而向西,到达青海柴达木盆地等地区,可见其分布之广与适应力之强。汉代匈奴因为与汉朝连年作战,损失惨重,势力渐渐衰落,鲜卑乘机取而代之,据有匈奴旧日的土地。东汉时匈奴灭亡,更给了鲜卑族非常好的发展机会。中国进入魏晋时期以后,内部动乱,鲜卑族则已逐渐发展成中国北方最强大的胡人民族。不久中原发生八王之乱,随即进入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的大分裂时期。长期的乱局成为鲜卑族的机会,他们得以崭露头角,在历史舞台更上一层楼。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族混战,杀戮残酷又持续不绝,故胡族中越早加入战局的损失越大。“五胡”中的四族匈奴、羯、氐、羌因加入战局较早,都损失惨重,大批士兵战死沙场,一般人民惨遭敌人屠城、灭族,最后几乎都告灭绝,残余人口也或被广大的汉族同化,或融入附近的其他民族。唯有鲜卑族因居住地偏远,进入长城以南也最晚,又未曾深入中原,故在大混战中损失最轻,受到的影响最小。

338年鲜卑族部落领袖拓跋什翼犍在今河套地区建立国家,国号为“代”,统治今内蒙古中南部、山西北部,鲜卑族才由部落形态转变为国家形式。到376年,前秦强盛,皇帝苻坚出兵攻击代国,拓跋什翼犍兵败,奔逃时被杀,代国灭亡。虽然如此,但剩余的鲜卑人得地利之便,迅速逃回东蒙古草原老家,并未被全部歼灭。此后苻坚的注意力转向南方,前秦于383年对东晋发动淝水之战,却在失败后迅速瓦解。386年,鲜卑新领袖拓跋珪回到山西北部,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拓跋珪刚建立北魏时势力甚为微弱,但作为拓跋家族在代国灭亡时的幸存者,生于忧患使他作战勇敢,也善于权谋,终于立定脚跟,打下北魏的基础。北魏建国时正值五胡十六国后期,这个鲜卑族的国家乘其他各族力量大量耗损之际异军突起,以五十余年的时间东征西讨,扩展地盘,从小国变大国,从弱国变强国,三十多年以后成为北方乱局中的独强,随即灭亡剩下的胡夏(431年)、北燕(436年)、北凉(439年)、后仇池(443年)各国,顺利统一中国北方的大地,中国也从此进入南北朝时期。当时鲜卑族的领袖不见得了解“卞庄刺虎”的典故,但历史机运赋予他们“后发”的优势,符合等待“二虎相斗,弱者死,壮者伤,一举而杀二虎”的战略原则,他们也能善加利用,终于成功。于是,北朝开始。
南朝风貌概述
南朝(420—589年)
南朝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方各朝,开始于公元420年东晋权臣刘裕篡东晋建刘宋,结束于589年隋灭陈,经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共170年。这四个朝代皆建都于建康,与前曾建都于此的孙吴和东晋合称“六朝”。南朝和同时存在于北方的北魏、北齐、北周等朝代合称“南北朝”。
南朝四代为:
宋:420—479年,历60年,因皇帝姓刘,也称“刘宋”或“南朝宋”。
齐:479—502年,历24年。因皇帝姓萧,也称“萧齐”或“南齐”。
梁:502—557年,历56年。因皇帝姓萧,也称“萧梁”或“南梁”(554年以后,梁在湖北的残余势力称为“后梁”:555—587年,历33年)。
陈:557—589年,历33年。因皇帝姓陈,或称“南陈”,无其他别称。
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的朝代,最长的宋不过60年,最短的齐仅有24年,可见当时朝代更迭快速,政治难得安定,充分显示乱世的特色。
南朝的领土继承自东晋,辖有中国南方,大约即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四代中刘宋疆域最大,北边曾达黄河;南陈最小,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的领土;后梁大致与陈并存,仅保有荆州一隅。
南朝是继东晋之后,由汉族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朝廷。虽然南朝的四个政权都只存在了几十年,但总算能在100多年时间里在南方保住汉族政权的命脉,不致被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又将汉族文化广泛传播至秦岭与淮河以南地区。中国南方在南朝时进一步开发,建康、江陵、扬州、成都等城市繁荣起来,工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形成属于南方的特殊文化,与北方不同。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在南北朝时已可清晰看出。

在南朝的政治结构中,皇室来自寒门或低层世族。起自低层的军阀固然能够篡夺皇位,世家大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地位却已经根深蒂固,难以动摇,迫使宋、齐、梁、陈四代的新皇室都不得不承认,故南朝时期政治地位并不等于社会地位。南朝的皇帝与宗室为争夺皇位时常发生血腥斗争,世族则基本上不予理会,因为不论谁当皇帝,他们的地位都不会改变。
但就因为世家大族的地位极为稳固,他们坐至高官,根本不需要在政治上努力表现,结果变成袖手享乐,不食人间烟火,在实务上百无一用。因此南朝皇帝多提拔寒门的才智之士任官,执掌机要,处理实际政务,南朝政府才得以运作。
比起北朝,南朝局面大致较为安定。南方的经济开发得以持续进行,使中国式的农业、手工业确定生根于南方。经过二百年的发扬光大,南方,尤其是长江下游,商业和手工业在南朝时都有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境内米谷、丝绸、瓷器、茶叶、纸笔墨砚等的主要生产区,奠定了江南成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基础;过去距离中原更遥远的福建、两广地区也得以深入开发。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经济已经自成体系,并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种情况对中国的经济影响深远,从此只要北方经济体系受到破坏,南方就可立即支援,并顺势取得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可以说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就是在南朝时出现的,其趋势与基础也在此时形成。
至于南朝人的生活,一方面,高高在上的世族凭借其经济优势,当然可以充分享受;另一方面,由于政治黑暗,知识分子间自魏晋以来的隐逸传统此时仍然盛行,可以举生活年代跨越东晋与刘宋的陶渊明为代表。
南朝在刘宋建国初期经济发达,国势强盛,曾大举北伐,抵达黄河边,并一度占有山东半岛,但由于战略错误与北朝武力强大,北伐终归失败,从此连连失地,边界逐次南移,疆域也逐次缩小。到萧梁时因梁武帝推行善政,南朝实力复兴,国家再度强盛,但梁武帝晚年老迈昏庸,自毁根基,最后发生“侯景之乱”,使南朝四分五裂,元气大伤,称霸二百余年的世族至此濒临全面崩溃。此后虽由陈朝暂时维持住局面,但国力已衰,丧失四川、湖北等地,只能依托长江抵御北朝,成为长江下游的小朝廷,国家的北界撤退到长江边,梁的残余势力则在荆州一隅成为北朝的附庸。等到北方统一,隋朝建立后,南朝被吞并的命运就已经确定。

南北朝虽然是一个分裂、混乱的历史时期,总是被人形容为“历史曲线两次高峰间的低潮”,然而它恰恰是汉唐间承上启下的关键, 叶言都老师除就史实“大事”进行认真严肃地还原外,也以史籍互参,对社会大众更倾向关心的个体“八卦”做出提炼解读,从宫闱秘辛到庶民生活,书中也无不并包,让大众读者对历史剧中那个神秘的世界更多一重细致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