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寅初挨骂谈起
“马寅初纪念馆没有游客,门可罗雀。马寅初,两个老婆八个孩子,他提出的计划生育最终得以实行,给中国带来了不忍直视的影响。现在的汉族人口和新生儿比例下降(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即将公布,大家可以看看汉族新生儿比例到底多少,放开生育越早越好),中国人口特别是汉族的老龄化,男多女少,娶妻难等问题都和他当年提成的计划生育有关。马寅初遭人记恨,纪念馆没人参观游玩也是人之常情,以后被人砸掉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段话出自一个拥有上百万粉丝的大V的微博,相比网友在这条微博下的评论,甚至可以说是谩骂,他的批评还算“温和”。近期,人口普查数据难产,此前公安部的数据显示2020年的新生人口数仅1000万左右,继续呈现下跌的态势。人们开始担忧,人口负增长时代的降临,甚至,还有人喊出了多年以后亡国灭种的悲观预测。年轻人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不生子?教育、医疗、房价等三座大山何时推翻?等等,各种讨论甚嚣尘上。许多人在呼吁放开生育政策的同时,也开始反思并批判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马寅初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了低生育率的替罪羊。
马寅初,北大校长,著名人口学家。他并非第一次因为提倡有计划地生育而受批判。因为与“人多力量大”的口号不一致,上世纪50年代,他曾经遭受持续多年的批斗。然而,颇具戏剧性的是,仅仅过去30年,他的人口理论就备受推崇,他也因此成为知识界的英雄。可谁曾想,又一个30多年之后,他居然再次成了民族的“罪人”。
同样一套理论,同样一个社会,甚至有可能是不同时期的同一代人,为何给出如此不同的评价?古人说,盖棺定论,可是,马寅初早已入土,连纪念馆都建好了数十年,对他的评价却从推崇再次滑向大批判。他若泉下有知,怕是要气得撞开棺材板,跟当下批判他的人辩论一番。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就算马寅初真的能“气得活过来”,也是辩论不过他们。因为这些批判者只管结果,不问是非。由于人口大爆炸,社会不堪重负,就开始借推崇马寅初的理论,为计划生育造势开路。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未来前景堪忧,便马上变脸批判他的理论,甚至牵连其家人、辱及其人格。至于,马寅初的理论是否科学合理,人口增减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其实没有人去关心。
只看结果,不论是非,这一实用主义的思维在国人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只要能把事办好,只要结果对我们有利,只要能够生存下去……便可以不择手段。由此衍生出许多具有国人特色的处世哲学与价值取向,比如:成者王侯败者贼,好死不如赖活着等等。那种为了真理而不计成本的追求,对信仰和价值观始终不渝的坚守,往往会被人当做迂腐,甚至被批判为顽固。正因如此,人们往往无法真正理解马寅初人口理论的精髓,而只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解读,最终的结果便是政策走向不同的极端,难以维持长久健康的社会发展。
如此思维方式,无疑是一种短视,往往酿成恶果。上一次对马寅初的批判过后,人口大爆炸,让社会不堪重负。而这一次,若仍然不论是非地把矛头对准一个学者的理论,不能彻底反思导致人口低出生率的真正原因,恐怕品尝恶果的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