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心与善心、临终关怀先决条件与禁忌(无畏尊者)
不善心造恶业投生恶趣 
我们学习了解了临终关怀的重要性,因为根据佛教或者说根据这个世间的真相,人死了之后,会面临重生,会有轮回。死亡不是生命的完全终结,而是新生命的开始,所以呢,临终关怀,临终助念。对于一个人,能不能投生到更加好的地方或者说,能不能尽量保有人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解,人死了之后,会无间断的再次投生,也就是说人死之后,他不会有任何时间的间隔,速度非常的快,几乎是在亿分之一的弹指之间,就是一个弹指这样短的时间给他分1亿份,亿分之一,速度就是这么快,然后紧接着人就会开始新的生命。
根据佛教的记载,生命界一共分为五道,称为五道轮回,从低到高(来介绍):最低的生命形式,称为地狱——只有痛苦,没有快乐的地方;往上称为饿鬼,饥饿的饿,饿鬼,也是非常悲惨的生命,对于大部分的恶鬼来说,当然也会有少数的有大福报的饿鬼,那么整体来说,鬼类是属于恶道众生;再往上就是我们人肉眼可以看到的——畜生类,就是各种动物。畜生界的生命也是很苦的,是弱肉强食的,很多,特别是食草的动物,它们几乎都是那些食肉动物的粮食,所以它们尽其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恐惧中度过,因为他们要避免被那些天敌所吞食,所以一方面他们要不断的寻找食物,一方面又要躲避天敌对它们的追捕。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种生命称为:三恶道,是不好的生命界,是苦趣。那么人间和天人,也就是人道和天道呢,称为是善道,是快乐的生命界。人类的生命,我们也是容易了解的,人的生命基本算是苦乐参半,除了特别有福报的人,或者过得特别悲惨的人。那么,大多数的人还是属于苦乐参半的,有苦有乐。人的生命,在经典里说,因为叫意增盛故,就是我们的心念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获得增强。所以是五道里面最利于修行的生命状态,所有的佛陀,所有的独觉佛,都是在人间觉悟的。天人的生命特别是梵天人非常清净快乐,欲界天人也是乐多苦少,都是非常的快乐,一天到晚就是享受五欲带来的快乐。另外,还有一种生命称为阿修罗。阿修罗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称为善趣阿修罗,那么这类阿修罗,他们以前是住在33天的,后来因为有33位天子投生到33天,然后这些原住的这些天人,他们因为喝酒误事,被后来去的33位天子从33天扔了下去,所以他们后来就成为非天,但是他们的福报还是很大,他们有阿修罗的宫殿,跟天宫也是非常的类似,所以这是一类,称为叫善趣阿修罗。那么他们也是类似于天人。还有一类,称为堕落苦界的阿修罗。这类阿修罗,他们的恶业是很重的。然后他们的生活也是会非常的苦,有点像饿鬼,鬼类,好像他们是住在大海里。北传佛教的系统,把阿修罗另外也列为一道,而且也把他们称为是善道。在北传佛教的系统里面就是:天人,阿修罗,人,三善道,所以他们说有六道轮回。原始的佛教,把阿修罗一分为二,福报大的归于天人,恶业重的归于鬼类,所以在上座部佛教中说是五道轮回,那么这个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可以了。 前面我们有讲到,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恶业成熟。或者说他临终最后一念生起的是不善心,那么这样的人就会堕落到恶道,不管是动物,饿鬼,或者是地狱,那么这个一定是恶业成熟。今天,我们要来讲一讲,关于恶业的部分,或者说关于不善心的部分。让大家能够学习了解。然后这个呢,就是我们修行要断除的地方,是我们修行用功的下手处。十恶业一共有十种恶业第一种:杀生,这个很容易了解,就是杀害生命;第二种:称为不予取,也可以称为偷盗,就是不属于我们的物品,我们以盗心,就是想要偷取的心去拿了,这个叫不予取,偷盗;第三种:称为欲邪行,北传佛教也把它叫做邪淫,我们可以理解成不正当的两性行为;第四种:虚妄语,就是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话;第五种:叫离间语,挑拨离间的话;第六种:粗恶语,就是爆粗口,说一些骂人的话;第七种:称为杂秽语,也叫绮语,就是说一些没有意义的废话;第八种:贪婪,这是贪心,从最小的那种贪爱,到比较强的那种痴迷,都算,贪婪;第九种:嗔恨,嗔恨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对目标的抗拒排斥。那么第十种:最后一种,叫邪见。执着身心是我,有灵魂(小我)有造物主(大我,梵我,究竟我)这十种恶业,每一种在临命终的时候成熟,都足以让我们堕落到三恶道。大体上来说,这些烦恼如果过于偏嗔,那么会堕落地狱;烦恼偏贪,有可能会堕落饿鬼;那么烦恼偏痴会堕落畜生道。但也并不是绝对的算方面理解的说法。实际上贪嗔痴,任何一种都可以让我们堕落到地狱、饿鬼和畜生。十种恶业: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贪婪、嗔恨、邪见——堕落恶趣。这十种恶业,基本上是从行为的表现方式上来分类的。 十二不善心我们再从究竟法,心与心所的角度,能够更加直观的来分析。根据《阿毗达摩》的记载,佛陀的究竟法的教导,有12类不善心,8种属于贪根心,就是我们理解成和贪相应的心,有以下8种:八贪根心:1.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2.悦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3.悦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4.悦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5.舍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6.舍俱邪见相应有行一心。7.舍俱邪见不相应无行一心。8.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这八种贪心,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成三组来记忆。第一组,我们把悦俱和舍俱归成一组,这是指我们生起贪心时的感受。我们只要记住悦俱是一种喜悦的感受,就是我们生起贪心的时候,是喜悦的贪,高兴的贪,快乐的贪。那么,这种喜悦,它是有污染的喜悦;还有一种,叫舍俱,就是我们在生起贪心的时候,感受平平。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当我们第一次吃到某一种美食的时候,对我们味蕾的刺激非常的强烈,无论是食物的颜色,食物的香味,食物的味道。我们在吃的时候会非常的高兴,非常的开心,这个时候生起的贪,就是这种喜悦的贪。可能当我们连续的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已经有点麻木了,虽然还是会有这种贪心,但是我们后来去吃这种食物的时候,不会像以前那么的开心。感觉内心是一种平静——假象的平静,其实这是一种舍受,感觉就是:(这个美食)也就一般,但是还是有贪。在这里我们要知道,这种伴随着喜悦的贪心,他所造的恶业,要比感受平平的贪,他未来的果报要来的严重,就是他的恶果会比较的重,这是第一组。第二组,是邪见相应和邪见不相应,那么这里的邪见,我们可以粗浅的理解为:“我”在贪,或者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车子等。那么这种具有强烈的我执,这种伴随着邪见的这种贪,贪心,他造的恶业也是严重的,比没有邪见的这种贪,他未来的恶果会来得重。第三组,是无行与有行。无行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主动的,主观意志会非常的强烈,那么有行呢,是一种比较被动,是一种被怂恿的。那么,我们主动地贪,造的恶业也是要比被动的贪来得重。所以我们从这里的分析可以知道,8种贪根心里面的第一种:悦俱邪见相应无行一心,喜悦的拥有邪见,主动地贪,那么这一种贪心,他的恶业是八种贪心里最重的。最后一种,舍俱邪见不相应有行一心。感受平平的并没有伴随着邪见被动地贪,那么,这一种贪心,他在八种贪根心里面造的恶业是最轻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呢,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八种贪心。 两种瞋根心12类不善心里面,我们讲了8种贪根心,然后是2种瞋根心,哪2种呢:1.忧俱嗔恚相应无行一心。2.忧俱嗔恚相应有行一心。只要是瞋心,都是忧受的,就是心的苦,称为忧受。瞋心也分两组,就是也分两种,一种是无行,一种是有行。也是容易记的:主动的生瞋和被动的生瞋,或者说强烈的瞋和轻微的瞋。瞋心根据心所的分类,还可以分为瞋恚、妒忌、悭吝和追悔这四种,待会我们会讲到不善心所的部分,也会给他举出来。 两种痴根心再下来是两种痴根心:1.舍俱疑相应一心。2.舍俱掉举相应一心。痴根心它的感受是:既不是悦受也不是忧受,它是一种舍受,感受平平。疑和掉举都是对目标的不确定,是心的游离不定。舍俱掉举相应一心,因为这种心的力量他会相对来的薄弱,他不能带给我们下一世的结生,就是这种心它不能让我们投生到恶趣,但是,能够让我们在今生体验不善的果报。那么其余的11种不善心,8种贪根心,2种瞋根心和舍俱疑相应一心。那这十一种不善心,都足以让我们投生到恶道。所有的不善心都是一个心识加上若干个心所所构成。那么,心所里面它有善恶,它也有通一切心所,就是没有善恶性质的这种心所。所以最终心所的善恶决定了心的性质。 十四种不善心所让我们接下来看看,导致我们内心黑暗力量的这些心所,或者说这些黑暗部队的成员。一共有十四种不善心所。我一一的简单的来介绍一下。1.痴心所——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无明。以后我们学习佛教,这个词汇出现的频率会非常的高,无明。也可以粗浅的理解成没有智慧,不了解因果法则的智慧,不了解四圣谛的智慧。或者说说得更加宽泛一点,就是不了解生命真相,那么这种就称为痴。2.无惭——无惭的意思,就是对于恶行不会感到羞耻;3.无愧——不害怕造恶;4.掉举——心的散乱;5.贪。这是不善因;6.邪见:认为是常乐我净,世界是永恒的,生命是永恒存在,或者说认为有灵魂,这是我。常乐我净的这种观念称为邪见;7.慢:这是一种自我标榜,或者说骄傲,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或者不如别人,或者与别人一样,这种都是慢;8.瞋。这也是不善因;9.嫉妒:对他人的成就,对他人的善业、善果,不认可,嫉妒;10.吝啬;11.恶作,追悔:对于做错的事,对于造的恶业,就是感到懊悔,或者对没有做的事,特别是没有做的善业。也是懊悔,那么这种称为恶作。12.昏沉:心的软弱无力,这是心的病;13.睡眠,是心所的软弱无力,是心所的病;14.疑。这是对于宗教层面的:对因果的怀疑,对三世,有没有过去世,有没有未来世的怀疑,对于佛法僧三宝的怀疑,这个称为疑。凡夫的邪见就是常乐我净,圣者以观智了知无常苦无我,转无明为明,初道心彻底断除邪见心所,关闭恶趣之门! 造业的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思心所。思心所称为通一切心所,这个心所本身是没有善恶的,但是这个思心所与不善的心所一起生起的就会一起变成不善,思心所负责造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善心所,或者说负面的这种情绪,不好的心理因素,就是导致我们堕落恶道,承受各种恶果。以上这些内容——十二类不善心:八种贪根心,两种瞋根心,两种痴根心;十四种不善心所,包括一开始我们讲的十种不善业,这些从概念法的角度,从究竟法的角度,让我们比较清晰,比较能够有智慧的认识到,这些都是导致我们堕落三恶道(无论是地狱,还是饿鬼,还是畜生),这些都是让我们堕落恶趣受苦的元凶。这些也是我们修行路上需要不断去削弱,减损,最终完全要断除的负面情绪,这个就是我们修行所要去面对,所要去克服,最终完全断除的烦恼。今天讲的这种心与心所,是《阿毗达摩》的内容。以后我们有因缘来学习《阿毗达摩》的时候,我们可以每一种心,每一种心所,从相,味,现起,足处,它的特点,它的作用,它的现状,他的近因,四个角度来分析,剖析这种心里因素,这样我们能够更加直观的对这些心理因素的认识和了解。希望大家能够智慧增长,能够把佛陀教导的这种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因为这些负面的情绪,只要不是阿拉汉圣者,只要不是有学圣者,那么这些负面的情绪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些烦恼就是让我们流转生死的根本。 善心造善业投生善趣 善心累积善业,能够让我们投生到人天善趣。那么同样的。佛陀告诉我们,有十种善业,也称为“十善业道”。刚好与十种不善业,十种恶业是相反的,他们是:离杀生,离不予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婪,不瞋恨,正见。那么这十种善业呢,都能够让我们投生到人天善趣。就是每一项善业在临命终的时候成熟,都能够让我们投生人天善趣。十种善业:“十善业道”: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不贪婪、不嗔恨、正见——投生人天善趣。这十种欲界的善业,是由八种欲界的善心来完成的,这八种欲界的善心,他们分别是:1.悦俱智相应无行心,2.悦俱智相应有行心;3.悦俱智不相应无行心,4.悦俱智不相应有行心。5.舍俱智相应无行心,6.舍俱智相应有行心;7.舍俱智不相应无行心,8.舍俱智不相应有行心。这八种欲界的善心,我们同样也可以分成三组来理解。悦俱和舍俱,无行和有行,智相应和智不相应。我们相信因果报应的去行善,与不假思索盲从型的行善相比,那么,与智慧相应的这种善心,他是更加的殊胜,未来的善果报也是更加的优越。伴随着喜悦,主动的有智慧的行善,那么这个也是最好的。这八种欲界善心里面的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它未来的果报是最好的。这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它和色界初禅定心的名法,在数量上是一模一样的,全部有34个名法组成,它们的区别是,悦俱智相应无行心,这种欲界的第一殊胜的大善心,是有限速行心,他只有七个速行;色界初禅的是无限速行心,也称为广大速行,它可以持续的生起无数次。我们做一个粗浅的比喻,将它们用部队的编制来作比喻,从长官,到空军,步兵等等,它们在人数上是一模一样的,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欲界的这一组,他们只能去连续的作战七天七夜,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持续的生起七个速行心。那么另一组,初禅的这一支部队,他们可以连续的去作战无数的日日夜夜。这个是他们的区别。虽然他们在人数上是一模一样的,但因为他们作战的时间不一样,所以他们最后的成果,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知道,色界的这种善心,他未来的果报,不是欲界的善心能够去相提并论的,就因为它可以持续的造作无数的善业,因为他是无限速行。每一个速行心都会带来相应的果报,都是善的果报。在经典里,对于欲界的善业还有另外一种分法,这种分法记载《摄阿毗达摩义论》里面,称为十种福德业,也叫做十种福德事。1.布施2.持戒3.禅修4.恭敬5.服务6.回向功德7.随喜功德8.听闻佛法9.弘扬佛法10.见正直业 第一种称为布施;第二种称为持戒;第三种称为禅修;第四种称为恭敬;第五种是服务;以上五种大家应该很好理解。第六种是回向功德,这个就是我们每天结束的时候有做的“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等等。或者是把我们的功德回向给一切的众生,所有的龙天护法。所有我们过往生的亲人,那么这种方式都叫回向功德。第七种称为随喜功德。就是我们看到别人在做好事,在累积善业,我们表示认可,赞叹他,甚至就是给他鼓掌、叫好,这种心态,这样的方式,佛教里称为随喜功德;第八种呢,是听闻佛法。每天各位贤友有听我在分享这种死亡的智慧,因为这种智慧是来自于佛陀的教导,所以,每天我们能够抽时间来听闻佛法,这个也是福德事,福德业,也是一种善业;第九呢,称为叫弘扬佛法。我给大家分享佛法,这个叫弘扬佛法。利莉同学每天有整理文字稿,这个也是弘扬佛法。另外还有我们很多的同修,他们会出一些钱,大家去印一点佛教的书籍,印一点佛教的光盘去流通,那么这种方式呢,都是弘扬佛法,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通过接触这些文字资料,音、视频资料,然后有因缘,能够见到佛法僧三宝。这样的方式都是福德业,都是殊胜的善业。最后一种称为:见正直业。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拥有正确的人生观,拥有正确的世界观,拥有正确的生命观。那么,也可以粗浅的讲,就是我们相信业果法则,我们也相信佛陀是没有烦恼的人,我们通过禅修,我们证得禅那,这也是一种正见,然后我们有因缘去修观禅,我们能够去看到我们身心运作的真相,这也是正见,这些都称为叫见正直业。 十种菩提资粮(解脱资粮称为巴拉蜜)还有第三种善业的分类的方法,它是来自于——菩提资粮,也是我们解脱烦恼需要的种子,这在佛教里称为巴拉密,就是能够让我们导向解脱的助缘,导向解脱的菩提资粮。无论是修行菩萨道,最终要觉悟成佛,还是要成为独觉佛,包括要成为佛陀的弟子,我们都需要累积这十种菩提资粮,它们分别是:布施、持戒、出离、智慧、精进、忍耐、真实、决意、慈与舍。我们也来简单的讲一下。布施,持戒,大家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出离呢?出离指以下这些,比如:出家是出离,证得禅那是出离,我们能够舍弃一些外在的财富对我们的束缚,内在的一些烦恼对我们的束缚,这些都可以称为出离。智慧呢?这里的智慧,是指佛法的智慧,或者说生命的智慧,在这里它不是指我们平时学习的知识。那如果是佛法知识的话,他也可以算是最低层面的智慧;业果智,禅那智,神通,观智,道智,果智等等,佛教的智慧全部与身心现象有关系,这些是佛教层面的智慧。第五种称为叫精进,在佛教里面是指:如果我们有生起不好的、恶的,这种已经生起的恶念,我们能够努力的去去除它;没有生起的恶念,让它不生起;已经生起的善,我们要去增长;没有生起的善,我们要激发。那么这四种,在佛教里也称为四正勤,也称为精进。第六种是忍耐,也叫忍辱,就是我们能够堪忍一些比如说别人对我们的辱骂,我们能够忍耐;我们为了修行,对一些病痛能够忍耐;我们能够忍耐过常人看起来比较艰苦的生活,为了去达成我们修行的目标。这样的一种素质,都是忍耐,第七种是真实,真实就是我们不虚伪,我们能够如实的呈现自己,不造作,不虚假,真实。第八,决意。决意也是一种素质。比如说最简单的,我们决意,明天在四点起来打坐,然后到那个时间,我能够根据我今天对心下的命令,第二天无论是特别冷或者是特别的困,我都能够在那个时候起来,那么这种素质呢,就是叫决意。慈和舍,大家应该了解了,这里的舍是对业果法则的思维,就是: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自己行为的造作者,都是自己行为的承受者,这种素质称为舍。 还有第四种分法,第四种分法我们也把它叫做福德资粮,它有15种素质构成,也称为善人的正法。十五种善人正法(福德资粮)1.戒行;2.防护诸根;3.饮食知节量;4.实行警寤;5-11.善法:善人和有德之人的七种品行:(1).信(2).念(3).惭(4).愧(5).多闻(6).精进(7).智慧12-15.禅那: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这十五种行法属于最高的得禅者的素质。第一种,这种戒行,也就是持戒,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第二种,是防护诸根,我们也可以粗浅的理解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我们能够守护好我们的眼睛,耳朵,嘴巴,防护我们的六根门,佛教里面叫根门守护。第三种,称为饮食知节量。就是我们能够自我掌握,饮食有度,不会暴饮暴食,对饮食我们知道,什么是适合的量。这个也是为了修行,因为暴饮暴食的人贪欲肯定是非常强的,肯定也会对我们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身体层面,都会有不良的影响。第四种,称为实行警寤。根据佛教,或者说佛陀对我们的期许,让我们用比较少,或者比较适合的时间用于睡觉,其他的时间都应该听闻佛法或者累积善业,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是学习教理和精进禅修。第五到第十一种善法,是善人和有道德的人的七种行为规范,是属于善人的七种良善的行为。他们是信、念、惭、愧、多闻、精进、智慧。那么这些也不解释了,我们以前有大体介绍过。第十二到十五,是有色界的四种禅那,当然也包括无色界四种禅那,因为第四禅禅那也把无色界禅包括了。那么他们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和第四禅。这15种是属于善人正法,或者说是能够获得最高层禅定者所拥有的素质。如果想要投生梵天界,就必须要获得色界或者无色界的善业,就是必须要拥有禅那,有能力入定,保持临终不退失。那么以上我们讲的十种善业,十种福德业,十种巴拉密,十五种善人的正法,涵盖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的善心,总共有18种。心按照其性质的分类可以分为:果报心,唯作心,善心,不善心,一共有四种。善心和不善心,由于是造业的心,未来会有果报。果报心和唯作心不是造业的心,善果报心只是体验承受善心带来的果报,阿拉汉唯作心,他也不会造业。所以构成善心,善果报心,唯作心的,这些心所我们把他们称为美心所,因为涵盖的范围超过善心,所以我们把这些称为美心所,一共有25种,其中19个称为遍一切美心所,所有的善心,善果报心,和唯作心里面都有这19个。这19个美心所只要激发一个,生起一个,其余的18个都会一起生起。他们分别是:信,信心的信;正念;惭;愧;无贪,这里的无贪包括布施和舍离的美德;无瞋,包括慈爱,友善等美德;中舍性,这里的中舍性是自业正见,不是舍受,就是知道每个人都是自己业的主人,业的造作者,业的承受者,那么是这里的中舍性。接下来有六对,十二个美心所。身轻安/心轻安,这里的身是指心所,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心所轻安,心轻安。那么,以下所有的身轻快、身柔软、身适业、身练达、身正直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心所的轻快,心所的柔软,心所的适业,心所的练达,心所的正直。 十九遍一切美心心所信,正念,惭,愧,无贪(包括布施与舍离的品德),无嗔(包括慈爱友善等品德),中舍性(舍心而非舍受,自业正见智),身轻安/心轻安(平静不安,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身轻快/心轻快(去除沉重,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身柔软/心柔软(去除僵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或我慢)身适业/心适业(去除不适业,对治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身练达/心练达(心理健全,对治导致心理不健全的无信等)身正直/心正直(心理正直,对治导致心理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 身轻安和心轻安,他们有什么作用呢,他们能够平静我们内心的不安,可以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和恶作;身轻快、心轻快可以去除我们内心的沉重,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身柔软、心柔软可以对治我们内心的僵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和我慢;身适业、心适业能够去除不适业,去除内心的不适业,对治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就是心的污垢;身练达性、心练达性,可以让我们的心理健全,对治导致心理不健全的没有信心等;身正直性、心正直性,心理的正直可以对治导致心理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这19个遍一切美心所,就是在所有的善心,善果报心,善唯作心,因为里面又分很多种,但是这19种,称为叫遍一切美心所,在任何一种善心,善果报心,唯作心里都会有,而且只要我们激发任何一种美心所,其余的18种都会跟着一起生起,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啊,比如说我们去拜佛的时候,我们能够对佛陀有很强的信心,那我们相信佛陀是没有烦恼的人,我们相信佛陀是一个完美的导师,那么我们在拜佛的当下,我们的身心都会感觉到是非常的柔和,非常的轻松,那么其实,就是我们的身心的这种轻安,身心的这种柔软,这就是被我们通过信一起激发,带动起来。同样的,如果我们希望我们某一位朋友,能够拥有快乐,拥有健康,我们的内心也会感觉很安稳,很平静。当我们在做事的时候,有专注,很认真,或者我们做运动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调整呼吸,让我们的身心合一,这些也算是有粗浅的正念,这样我们在专注的做事,或者练习一些身心合一的运动的时候,我们也会感觉身心是比较舒服的。 三离心所有机会造恶而刻意克制,离心所才会生起三种离:自然离(考虑到自己的出身,年纪,经验,社会地位,名誉等),持戒离,正断离正语:刻意远离语恶行—虚妄语/粗恶语/离间语/绮语正业: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不与取/欲邪行正命:刻意远离邪命—居士不应该从事的五种职业/出家人的活命 25种美心所,前面讲了19种,接下来三种称为叫离心所。离心所是指,当我们有机会去造作恶业的时候,我们刻意的去克制,通过这样的方式,三种离心所的任何一种,有可能就会生起了,并不是一起生起,举例来说,比如正语,当我们要说骗人的话,要爆粗口,要说挑拨离间的话,或者要说废话的时候,我们有考虑到这样的行为跟我们的身份不合,跟我们的社会地位不合,这个称为自然离。或者想到我今天刚刚受持了戒律,这个叫持戒离。对于圣者来说,因为断除了相应的烦恼,只要是初果圣者,他一定会有正断离,初果圣者肯定不会故意去违犯这种戒律,他肯定是百分之百清净的持守至少五戒。第二种称为正业,就是我们刻意的远离身体的恶行:远离杀生、不予取、欲邪行。同样的也是我们通过持戒,我们通过思维我们的出身,思维我们的年龄,社会经验等,这个叫自然离。那么圣者称为正断离。第三种呢,称为叫正命,居士的正命,是不应该从事五种职业,比如说通过杀生去获得财富;比如说去饲养一些动物,以供屠宰的,这个也不能做;还有比如说去卖一些杀生的武器,像抓鱼的鱼网,钓鱼竿等等,还包括开赌场,开妓院,贩卖人口,贩卖毒品,贩卖酒,这里也是特别要提出来——贩卖酒。像这些称为在家人的邪命。出家人的正命,就是托钵乞食,或者如法的接受施主的供养。对于出家人,邪命是指,比如给人算命看风水,或者帮居士去干活,或者自己种田,像这样的生活方式,都是称为出家人的邪命。 无量心所1.悲2.随喜接下来是另外两种美心所,称为无量心所。一种是悲,悲悯的悲,就是看到他人受苦,希望他人能够离苦,这样的心态称为悲。还有一种叫随喜,随喜就是对他人的善因善果,或者说善业善果,我们表示认同、赞叹,这种心态,这种素质称为随喜。 一无痴心所无痴—慧根慧,智,无痴在阿毗达摩论中是同义词最后一种称为叫无痴心所,无痴心所是慧根,在经典里面有很多的同义词:慧、智、无痴。在《阿毗达摩》的教导里,其实都是指无痴心所。 我们从外在的表现方式和内在的心理素质来分析介绍,比较系统的了解了,善心造作的善业,将能够让我们投身到善趣。那么相反的,昨天我们也讲到恶业导致堕落恶趣。通过对心的训练,可以让我们最大程度的把握我们自己的命运,把握来生的生命的方向,作为人来说我们能够经常体验到的是欲界心。但是我们通过禅修,我们也能够证得禅那,去体验色界的善心,或者无色界的善心。那么色界禅定和无色界禅定,在我们的系统里都有教导,并且有很多的禅修者能够成就。当我们成就色界禅那或者无色界禅那,临终的时候,这种重业有因缘成熟,我们就可以投生到色界或者无色界,成为那里的梵天人,梵天人的世界是非常清净的,尤其是色界梵天人。当佛陀出世的时候,色界梵天人可以去听闻佛法,亲近佛陀。但是无色界梵天人属于八难之一,因为他没有物质,他没有色法,没有身体,所以佛陀出世,他没办法去了悟佛法,因为他没有眼睛,看不到佛陀;没有耳朵,听不到佛陀给他说法,所以无色界梵天人不是佛弟子想要去投生的。我们最容易去培育的,或者说在修行的初期,我们能够经常培育的,就是欲界的八种善心,尤其是第一种:悦俱智相应无行心,在临终的时候,我们如果有这种好的习惯,好的惯行业,我们能够一直生起这种欲界的善心,那将会引领我们投身到欲界天(欲界有六层天),或者再次回到人间。那么相反的,如果我们现在每天培育的都是与贪嗔痴相应的不善心:八种贪根心、两种瞋根心、两种痴根心。除了最后一种,舍俱掉举相应一心。其余的十一种,未来都能够让我们投身到地狱,饿鬼,畜生,而且机会也是非常的大。事实上我们可以自己衡量,我们会发现,其实每天生起善心是不容易的,但是每天生起不善心,可以说是乌压压一大片。前面我们有讲到,如果没有重业,如果没有惯行业,那么近死业,它也会优先的成熟。临近死亡的时候,濒临死亡的时候,造作的业或者回忆起来的业,当这种业成熟,他能够决定我们的投生。我们通过经典的故事也会看到,好人有可能会因为临终的时候,比如追悔曾经造作的不善业,会不幸投生到恶道;坏人通过比如说有好的因缘,有善友去帮助他,有好的宗教导师帮助他,他也能够侥幸投身到善趣。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近死业对一个人来生的方向也是至关重要,这样就为我们在把握自己的命终,包括帮助他人在临命终的时候,要努力的运用佛陀、佛教的智慧,去创造好的生命界投生的这种助缘。任何人通过不断的修行,通过日积月累的修行,等到他临命终的时候,哪怕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他也能够内心坦然的,或者说通过强大的内心世界,可以独自一个人去面对死亡,可以说他自己也是有很大的把握去让自己投生到好的生命界。对于圣者来说,最低的初果圣者都已经彻底的关闭了恶道之门,一定会投生到善趣。对于无学圣者:佛陀、独觉佛、阿罗汉,这一生的生命结束之后,一定不会有来生,这个在佛教里称为叫无馀涅槃。通过禅修证得行舍智的禅修者,也可以保证他的下一生不会堕落恶道,但是未来生不确定。所以只要是凡夫,未来的轮回是不确定的。对一般的修行者来说,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或者说命终之前,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可能因为自己有善行的习惯,我们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回忆今生累积的很多福德资粮;或者有的人喜欢念诵经典,那可以放一些护卫经,请一些大德长老来念诵一些佛教经典,特别是巴利圣典;有的人,有好的性格,他喜欢散播慈爱,那么可以修习慈心;有的也可以思维无常、苦、无我这种生命的真相,或者对三宝信心很强的人,可以忆念佛陀正法和僧团的功德。也可以通过修习死随念,我们可以不断的意念:死亡是必然,每个人都会死,我一定会死,死!死!死!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让自己生起善心。这样就能够让我们投生到善趣。在接下去的课程里面,我们会一一的来比较细致的学习研究。 临终关怀先决条件 前两天我们学习了不善心造作恶业,导致投生恶趣;善心累积善业,导致投身善趣。那么我们在前面也讲到了,临死业对于我们投生的优先性,或者说重要性。今天我们要来接着往下学习,就是关于临终关怀,或者说临终助念的一些先决的条件。 首先我们要看到一个人,无论是他自己,或者是他想要去帮助他人能够安稳的离开这个世间,有一个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在临终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思维,有清晰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如果在临终的时候,一个人昏迷,或者说是自己已经做不了自己心的主人,或者说你没有能力去最大程度的把握自己的心,那么,我们想要最大程度的让自己,或者帮助他人能够有一个安稳的临终,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明白,头脑清醒——这个是用大家能够理解的话,因为我们学习佛教之后,通过禅修实践,最后我们会知道,其实我们的头脑,并不是作为我们产生意识的,作为依靠的地方,我们的心也不是指肉团的心,是我们的心识,意识。这个是真正能够让我们有思维能力的。如果我们把生命比作是大海里的一条船,那么五道轮回就好像是这个船要驶向的地点,或者说它的方向。我们的心,我们的意识就好像是这条船上的船长,或者说领航员。假设这一条船是在大海上的,没有人驾驶的一艘幽灵船,那么最终的结果,只能是随波逐流,只能随着风浪任其摇摆,甚至最后沉没在大海里面。我的父亲临终的时候,因为他是高血压,又有不良的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他喜欢喝酒,最终导致脑溢血。我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处于一种昏迷的状态,所以想要给他做真正有意义的,有利益的临终关怀,这个应该是不行的,但我不确定,我们当时对我父亲的呼唤,他在那个状态下面他能不能知道,或许他可以知道,只是他没办法跟我们做出回应。我表弟的父亲,也是心脏猝死,那么像这样的情况也没有办法给他做一些临终关怀,临终助念,因为在睡觉时一下子就过世了,然后像一些老人,比如说是无疾而终,在睡梦中就直接过世了,那这样的人情况也没办法给他做一些临终关怀,就是临终关怀的这个先决条件 不存在,那么对于那些,比如说发生了一些意外的交通事故,或者工地上的一些工人,由于工作的事故,像意外的坠楼,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天灾人祸,那么临终关怀对这样的意外发生的死亡,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想要保证临终的时候有清晰的思维能力,临终的时候不会昏迷,其实需要有很多的因缘。从我粗浅的一些信息理解来看,身体的健康,就是你相对来 说一辈子,比如说身体是比较健康,比较平稳的,那么临终的时候,有可能会让自己相对来 说会有比较清晰的意识。我们想要让自己身体健康,这个也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未来我们有可能也会尝试着来跟大家分享,站在佛教的角度,如何来看待我们身心的健康,或者说,佛教如何来养护我们的生命,或者说佛教养生观,类似于这样的课题。以后我们有因缘的话也可以来仔细的研究分析。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因为自己的福报不行了,然后我们的这种善业非常的微弱,恶业反而是趁着我们的业走入低谷的时候,接二连三的争着成熟。那么在那个时候,其实通常是无能为力的,所以我们在平时,或者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开始不断的修行,累积善业,这样我们可以让自己尽量的,到年老的时候,到临命终的时候,让这些恶业成熟的助缘尽量不会有,我们尽量不要给恶业成熟创造助缘。假设我们平时有习惯性的饮酒这种不好的恶习。那么这样呢,因为饮酒会导致我们心的迷乱,一个人,比如说活着的时候,或者说,年轻的时候一直是过着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那么在福报比较好的时候,年轻力壮的时候,他的精神一直是恍恍惚惚,等到年老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想要有清晰的心理,或者说,大家理解的清醒的头脑,这个是很困难的。因为饮酒本身带来的不善的果报,就是会导致精神不正常。我们的心,因为它一直会处于这种混乱麻醉的状态,就有点像在一艘船上安排了一个精神病人领航,他不是在那边打瞌睡,就是在那边瞎指挥,基本上那艘船就是无人驾驶的状态,甚至有可能因为乱指挥会更糟。所以我们平时除了要摒弃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我们还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有好的生活模式,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比如说学习,练习正念禅修。这样可以让我们从年轻的时候一直能够 保持清晰的身心状态,因为正念禅修能够让我们对自己当下的身心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这样我们就能够拥有超越一般人,高出普通人的这种精神力量。佛陀有特别教导我们一种禅修的方法,这个方法叫散播慈爱,或者叫慈心禅。我们的菩萨(就是我们的佛陀在觉悟成佛之前,我们把他称为菩萨)。他的最后第二世是在兜率天,也叫喜足天,他那个时候的名字叫白幢菩萨。我们的菩萨在兜率天的寿命将享尽之时,他观察了这个世间,他知道他成佛的时刻即将到来,所以他要准备投生到我们这个世间时,就是我们的菩萨在兜率天(喜足天)临终的时候,准备投生的时候,他以这个世间所有的众生作为他的目标,向所有的众生的散播慈爱,我们都包括在内,我们都是菩萨散播慈爱的对象,我们都是菩萨祝愿我们快乐的对象。慈心禅有一项重要的功德利益,就是能够让我们临终的时候不昏迷。在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慈心禅的修行的方法,适合于平时我们调心的时候使用。这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我们只需要祝愿自己快乐,用任何的姿势,放松,不紧绷,然后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只要我们有业余的时间,我们都可以在内心不断的祝愿自己:愿我快乐,愿我快乐。然后慢慢的觉得自己已经很放松,内心有喜悦。然后慢慢的开始把这种快乐的感觉,推己及人。我们可以祝愿身边的人,如果你在家里面,可以祝愿:愿我的家人快乐;如果你在公司里,可以祝愿:愿我公司的同事们快乐。大家可以自由去发挥。然后慢慢的从 你的家庭扩散到比如说整个村,整个镇。然后你在公司也是这样,扩散到整个公司,整个比如说工业园区,整个城市。然后慢慢的不断的扩散,愿整个,比如江苏省,整个中国,整个亚洲,整个世界,然后整个轮回世界不断的扩散。让我们的心量,变得越来越广大,然后我们慈爱的对象是所有的众生,无论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无论是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无论是人,无论是天人,只要是所有的生命,我们都祝愿他快乐。慢慢的通过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心变得广阔无量,充满着慈爱。我们知道,慈爱属于无瞋心所,昨天我们有讲到,19种遍一切美心所,你只要激发一种,那么所有的剩下的18种美心所会一起升起,所以当我们拥有这种慈爱的时候,我们会 同时拥有什么呢,会拥有:身轻安,心轻安,身柔软,心柔软,身适业,心适业,身练达,心练达,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然后我们会感觉我们的身心,会很放松,充满喜乐。这个是一种调心的,修习慈爱的方法。还有一种是通过修习慈心禅证得禅定的方法,它的方法有类似,但是它会有特定的目标,会用四句话:免除危难、没有身体的痛苦、没有精神的痛苦、拥有自己的快乐。这四句里面任何一句,只要是自我感觉良好,自己最有感觉的那句话就可以。比如说最简单的:让我快乐,愿我快乐。然后我们可以想象,比如说自己开心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曾经做过的一件 善业,我们回忆当时做善业时候的那种心情,感觉很快乐,很放松,自己在开心的笑,想象那个时候的样子,想象自己坐在自己的面前或者自己微笑的脸庞,然后不断的先自我祝福:愿我快乐,愿我快乐,愿我快乐……慢慢的等到自己感觉很喜悦,很放松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敬爱的人,这个人,第一他一定要在世,第二他必须是同性的,异性不行,我们如果一开始没有定力的话,我们向异性散播慈爱,有可能会变成贪爱,贪爱是不善心。那么我们向这位敬爱的同性,他可以是我们的长辈,也可以是我们的同学,同修。比如说教过我们的老师,比如说教我们瑜伽的教练,或者教我们一些其他知识的老师,或者曾经这个人救过你的命,是你的救命恩人,或者他曾经资助过你,帮助过你。但是记住我们不能向去世的人散播慈爱,我们也不能够向异性。那么很多在座的贤友是女性,所以肯定不能向我散播慈爱。在训练一开始,就是想要通过慈心培育一定定力的禅修的方法,它一开始有这种禁忌。 我们持续地向这位敬爱的人散播慈爱,慢慢的就可以把定力培养起来,那么详细的方法,我们以后可以去阅读《清净道论》,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内容,就是我们要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创造临终不昏迷的这种条件,我们要弃绝那些不好的行为,比如说饮酒,就是导致我们的心浑浑噩噩,没有力量,会让我们陷入昏迷的那种不良的行为,我们要把它抛弃掉,那么我们通过练习,训练我们的正念,学习比如说身心合一(这种都算),身心合一的这种状态,我们去洞察我们当下的身心,这种就称为正念禅修。我们通过学习慈心禅,包括以后会有给大家介绍很多禅修的方法,那么通过这样的训练,我们能够让自己养成好的习惯,我们希望在临终的时候,多一点善缘,多一点善业来支持我们,让我们临终的时候,有一个清晰的心理状态,让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拥有这种把握自己投生所应该具有的良善的这种心理素质,包括我们拥有清晰的头脑的话,我们也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做临终关怀,前提条件也是接受我们帮助的这个人,他一定要有清晰的思维能力,他不能有昏迷。 临终关怀禁忌 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如果有福报,有因缘,能够接受,或者说能够获得他人对自己的临终关怀,临终助念,那么有一项最重要的先决条件,先决条件就是:要保证临终的时刻,有清晰的思维能力,不会陷入昏迷,不会让自己的心狂乱,那么只有拥有这样的福报,有这样的先决条件,临终关怀才能够适时地开展。我们也有讲到,如何能够让自己最大程度的保证在临终的时刻,拥有清晰的头脑,或者说清晰的心,除了我们一个人的福报,还有就是,我们也希望在临命终的时候,不会有特别强的恶业。在健康的时候,年轻的时候我们能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我们能够最大程度的保有身体的健康,内心的健康,精神的健康。然后我们有去练习正念禅修,我们有一直进行心的训练,我们也能够去练习培育慈心禅。无论是调心的方法,还是证得禅那的方法,当我们拥有慈爱的力量,在经典里也讲到,这样在临终的时候,我们能够做到拥有清晰的内心世界。今天我要和大家讲的是关于临终关怀时的一些禁忌,首先我们要肯定,在临终的时候,外在的环境对于临终者的影响力,这个是非常显而易见,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垂死的人,病危的人,他的福报,他的心力,正常情况之下一定是非常的低下,或者说是非常的弱的,环境对于他的这种干扰,就会变得特别的明显。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设一个病人,在他的身边,比如说在医院里面的床位上,这个垂死的人,或者他本身就是奄奄一息,那么他的那种生命的力量,本身就很弱,生命力很弱,然后,他又看到不断的有医生来宣布这个人死亡了,或者看着医生把身边的一些病友比如推到太平间,那么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会不会加强与增重这个病人对死亡的那分恐惧呢?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在目前,常规的医疗抢救,除了给病人延长一点点痛苦的生存的时间之外,似乎没有太大的价值,至少站在佛教临终关怀的角度。反而是怎样呢?反而是有可能好心做坏事,把我们的亲人推向了恶道之门。对于轮回来说,对于我们下一生的生命来说,应该要为投生善趣做积极的准备,但是临终抢救,似乎它的价值不大,甚至可以说在起反作用。我个人是没有进过传说中的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我是通过一些纪录片,通过网上的一些信息,我看到,基本上这种地方,和活死人墓没有什么区别,进去的人基本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侥幸活过来,或者说,有万分之一可能,我不知 道这种概率会不会有点夸张,可能我也说的不是很客观,那我们假设有人进了重症监护的加 强的护理病房,然后,通过各种的医疗手段、方法,让他逃生了,那有可能就是捡了大便宜。但是我看到的很多的信息,就是有讲到,在很多情况之下,为了维持病人的生命特征,让他要呼吸,让他要有正常的心跳,病人基本上都会强制的被割开喉咙,不知道什么情况,我只要一想到这样的情形,包括我看纪录片里面那些病人,插着那种喉管,或者嘴里面塞的那种 塑料管,我都会忍不住的在那边想要吐,感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换成我估计是扛不住的, 或者说一定会非常的难受,我就是看看,我都感觉就要吐。当一个人被割开喉管,然后被粗 暴的插入呼吸机,然后身体上插着各式各样的粗粗细细的管子,那种维持生命的设备。当人昏死过去的时候,有可能再电击几次。纪录片里我们能看到,电击的时候身体有可能都会弹起来,我们以前看电影,也会有看到这样的情形,那假设这个人在那样的情形之下死去,堕落恶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另外,当人病危的时候,或者当人身体特别痛的时候,因为他的病痛特别严重,在不能忍受的时候,很多时候有可能会使用一些麻醉型的药物,这种药物有可能会导致病人陷入一种昏迷的状态,所以,这种止痛的药物,也需要选择性的使用,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前面有讲到,临终关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病危者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能力,这个是前提,否则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假设这个人本身已经是年迈体衰,身体的各种器官已经衰竭,或者他本身得的是那种不治之症,经过很长时间的治疗,但已经是病入膏肓,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特别是有专业医生的生命的综合评估,在这个时候,其实家人应该要考虑,有没有让病人以最少的痛苦,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间的方式。一般情况下,社会上的人看到放弃无意义抢救的这种方式,有可能会感觉(这种做法)没有情义,甚至有可能会让一些子女因此背上不孝的骂名,但事实上,我们从临终关怀的角度来说, 这对临终者是有帮助的。前段时间我有看,讲临终关怀的纪录片,好像名字叫《生命里》,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一下,很多的都是绝症,那个地方在上海,现在很多的大城市,北京也有,都已经开始慢慢的,陆陆续续的,都有在尝试做专门的这种临终关怀的医院,好像叫安宁医疗。现在在内地很多的汉传佛教寺院里面,特别是净土宗,念阿弥陀佛的,会有专门的临终助念的地方,因为他们里面很多寺院里都有安养院。那些老居士往生(他们称为往生啊),往生的时候,有很多的同修。一起帮他去念佛,临终助念。其实这个对他的投生是有帮助的,我们姑且不谈论到底有没有极乐世界,到底有没有阿弥陀佛,但是当一个人忆念着阿弥陀佛的形象,然后在很多人的临终助念之下,他肯定可以投身善趣,或者说他投生善趣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现在在很多国家,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还有在日本,临终关怀,安宁医疗的这种理念,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认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慢慢去学习、研究、参考的,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家人,每个人都会有父母,按照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其实面对亲人的离世,是我们人生必备的功课。这段时间,我也是为了配合课程的内容,所以有时候也会去网上查一些资料,现在也慢慢了解到,目前在国内,对于这种缓和医疗,也叫安宁医疗,然后呢,尊严死,生前预嘱推广协会等等,相关的这些内容,话题。现在很多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已经也在关注和推广,可以说是相关的,因为最终的话题是死亡教育。那么这个可以说是社会的进步,因为生命的觉醒与提升,它是我们值得赞叹和鼓励的。另外,我们看到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的亲人要准备过世的时候,整个气氛可能就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在那个时候,一般情况很多的家属心情会特别的悲伤,情绪有时候也会很激动,甚至有时候人还没死,就在病人的面前,痛哭流涕呀,捶胸顿足啊,甚至有的那种就是特别过激的,有可能会扑到病人的身上啊,就像发疯一样的在那边晃啊,摇动,好像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这种不舍和爱恋。但我们有时候理智的看一下,这个是真正的孝顺吗?对于子女来说,这个是真正的对父母的关爱吗?哪天我们生病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己体会一下,当我们躺在病床上,发着烧,全身酸痛,当我们好像似睡非睡,昏昏欲睡的时候,亲戚啊,朋友啊,接二连三的进来探望我们。然后他们也来比如说摇我们的身体,然后一边哭,一边大声的喊,叫我们的名字,就那个时候啊,我们就发烧的时候,生病的时候,我们体验一下,我们会感觉开心吗?我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充分的照顾和重视吗?在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只想要一个人安安静静的躺在那个地方,不被他人打扰呢?那假如我们发烧的时候都希望这样,那么在我们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的时候,会觉得家人来做那样的行为,我们会感觉到舒服和安心吗?肯定不会的。 曾经缅甸有个女居士,她在活着的时候,很喜欢在很多的地方去放一些水罐(在缅甸我们会看到),水罐里面会放一些清凉的,干净的水,那主要是布施给那些过路的人,当他们口渴的时候,可以随意去取用,这个女居士,她就非常喜欢做这样的事,也是很好的善业,很好的这种善的习惯,后来等到她临死的时候,就因为家人非常伤心的哭,然后让她产生了这 种不舍,这种不舍它是一种贪爱,最后导致她恶业成熟,投身为鬼。另外有一位尊者的过去世的故事,本来这个尊者的过去世,是一个非常善良的有钱人,而且他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慈善家,等到他临死的时候,妻子非常悲伤的去摇他的身体,电影里我们也看多了,最终这个善良的慈善家,带着对自己妻子的这种恋恋不舍,他投生做了一只蜘蛛。其实像这样的案例,这个女居士的故事和这个尊者的过去世的故事是真实的,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没有堕落到地狱还算是幸运的。当然,我们要知道鬼的生命和蜘蛛的生命是恶道。另外,我们还会看到,有一些不出息的子孙,不孝子孙,为了一些遗产,在父母临终的时候呢,人还没死,他们就在那边争吵,争家产,分家产,这些都是非常糟糕的、恶劣的干扰。所以,特别是我们趁活着的时候,年轻的时候尽量多去做一点慈善的事业,如果有信仰可以去供养三宝,如果没有信仰,我们可以去做一些,比如说关爱孤寡老人,关爱失学儿童,去一些比较穷困的地方做一些善事。然后比如说亲戚朋友过的日子比较艰难,我们看看能不能适量的去救济一下,那么这样呢,我们可以说是善用自己的血汗钱。 我说说我奶奶的例子,我的奶奶呢,她是我们这边镇上羊毛衫厂的工人,应该是类似于 纺织厂,她应该是纺线的工作,她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一直工作到退休,她也有退休工资,但我奶奶基本上也算是月光族。我奶奶跟一般的老人不太一样,跟一般的女性也不太一样,她是属于超前消费的人,而且我奶奶乐善好施,她自己过得很艰苦,吃的非常的简单。但是她对那个像烧香啊,拜佛啊,像是去一些寺院,出一些香油钱啊,她是非常的积极的。然后 有一些卖香的老太太,卖不掉香,基本上来我家里面推销给我奶奶成功率是很高的,我奶奶有非常多的香,但是别人就是一个劲的推销,我奶奶也是不好意思拒绝,所以就每个人来都 买一点。梅雨季节的时候,很多的香堆在那边都发霉,然后她在太阳出来的时候拿出去晒晒。她对于亲戚朋友都是非常的大方,每次去那种小卖部,以前没有超市,是那种批发部,都是卖小吃啊什么的,她会用一个小麻袋,去背一麻袋,老奶奶非常的不容易,买很多的小吃。亲戚朋友来我家做客,她都会给很多。最后,等到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基本上丧葬费的钱,都是我奶奶自己的积蓄,然后全部用光,估计我奶奶多了几百块吧,那这样也是非常好,我奶奶自己赚的钱,最终全部用掉,因为她是做了布施,她乐善好施,这些都是她的善业。佛陀跟我们说,世间财富我们是带不走的,而且世间财富是会被那些不孝的子孙啊,比如说那个国家抽税啊,或者是一些大火啊,水啊,盗贼呀,会被这些人所共同拥有,因为世间财富它是不确定的,有可能我们会莫名其妙的因为一些事情而损失。但是通过做布施所累积的善业,我们可以从今生带到来世。反正我奶奶,基本算是到去世的时候一身轻松,自己既没有欠债,然后对任何人,在情义上,或者说在物质的层面也没有任何的亏欠,基本上她都是给予别人的多,付出的多,然后她所索取的,或者说别人对她回报的,会相对来说少,那么这样作为她的子女——我的父亲,我的姑姑,两个姑姑,就没有什么好争的,因为没有遗产。所以我们也要(特别是老人,因为生命随时都会失去),特别是有巨额财产的话,应该要提前做好分配,或者做一些有法律效力的公证,做好遗嘱,这样也可以避免到死的时候还死不安宁。 在佛教经典里,也记载了有很多在临死的时候,因为贪爱自己的财富,导致投生,比有投生为自己家里的狗,或者成为守护财宝的一些老鼠,蛇,鬼之类的,上次我们有讲到那个投生为袈裟上的跳蚤的那个尊者的故事,那个尊者就是一辈子都在修行,临死的时候,就因为他贪爱自己的袈裟,所以那个临终一念让他堕落成跳蚤。我们通过学习佛陀的智慧,慢慢 的就是要培养这种看淡,看轻外在财富的心态,然后,未来等到有一天,我们要去世的时候,也可以轻松地上路,那这个是一方面。另外我们还要讲讲什么呢?就是在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的环境,比如说那个病房,住的地方,就是临终的人他居住的地方,应该避免过度嘈杂的声音,或者比较肮脏、比较黑暗、阴冷的环境,这些都是不适合的,甚至有些病房,可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一些诡异的气氛,这些尽量应该要去调整,应该想办法,在有一定的因缘条件之下,给病人准备一个干净的,整洁的,然后气氛相对来说是比较安详的,灯光也是比较柔和的一种环境,那么这样的环境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知道,清净,光明的环境,是那些善神和天人们所喜爱的地方。那么,肮脏与黑暗的就会跟那些负能量的生命相吻合。我们只要抓住这些大的要领,具体的细节,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和当时的因缘条件去做调整,布置,尽量的让临命终的人有一个相对来说安稳清净的环境,然后呢,就可以进一步的接受家人们对他的祝福,让他安心往生人天善道。那好,关于死亡智慧的分享,就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来做功德回向。 参考著述:【何去何从(业死亡转生)】奥智达尊者著(马来西亚)【吉祥地选择(迈向光明的生命)】佛护尊者、舍喜尊者 合著(马来西亚)【阿毗达摩讲要】玛欣德尊者著【南传大藏经】元享寺(台湾) 开示推荐  临终关怀合集推荐-点击以下标题可阅读 【1】玛欣德尊者开示音视频: 1.《生死间的智慧与慈悲》临终关怀 2.业、业的定律、业的分类(依成熟之地分) 3.业的分类(依作用、成熟的顺序分) 4.业的分类(依成熟的顺序、成熟时间) 5.业和果报的关系 6.欲界善趣的结生及死生的过程 7.众生投生的法则 8.涅槃、涅槃之道 【2】明德尊者开示音频: 1.佛陀对超度亡者的看法、如何正确的做临终关怀、生与死 2.父母亲恩德不易报答、谈对老人失智症的有效预防(安住当下与经行)、《墙外经》 3.中元节的省思-经典中有关饿鬼的故事 4.业的运作 5.2014年阿毗达摩讲座-离心路过程 6.2020年阿毗达摩探讨-四个四种业、业与果报、死亡与结生 7.《大般涅槃经》-佛陀自在般涅槃 【3】雷瓦达尊者开示: 1.临死经验,昏迷和协助临终者、突然死亡是好是坏?死后致力于趣向何处? 2.为死亡准备和四种业、业储藏在哪里? 3.生死轮回和无我、中风和注意我们的食物(酵素因素) 4.散播慈爱给亡者,回向功德的利益 【4】古源尊者开示: 1.缘概说 | 因缘:三美因与结生、如何造下殊胜三因善业 2.缘概说 | 无间缘与等无间缘:“中阴”是邪见、沙门天子的故事 3.缘概说 | 无间缘与等无间缘:投胎转世,其中有我?洞察缘起,方知因果! 【5】奥智达长老开示 1.鬼节谈鬼、请神还是请鬼?鬼神能赐福吗? 2.人为何怕鬼?看鬼戏也是在造恶业吗?如何回向功德给鬼? 【6】无畏尊者开示 1.死亡的原因、三种死亡之相、死亡征兆的故事 2.业成熟的次序、临终关怀的重要性 【7】经文念诵 1.《护卫经》念诵-玛欣德尊者 2.《应作慈爱经》念诵音、视频-玛欣德尊者 3.经常省察文-明德尊者念诵 4.散播慈爱+发愿回向-明德尊者念诵 5.巴利课诵3(+宝经)-明德尊者念诵 6.巴利课诵1(+12缘起)-明德尊者念诵 7.礼敬+邀请诸天+随念三宝+发趣论(二十四缘)+回向功德-玛欣德尊者、明德尊者、雷瓦达尊者念诵 回向功德  Anumodanā 回向 Idaṃ me puññaṃ āsavakkhayāvahaṃ hotu Idaṃ me sīlaṃ nibbā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ññabhāgaṃ sabbasattānaṃ bhājemi Te sabbe me samaṃ puññabhāgaṃ labhantu Sādhu Sādhu Sādhu! 愿以我持戒的功德 愿以我禅修的功德 愿以我闻法的功德 回向给一切众生、一切天人、 一切饿鬼、一切过往的亲戚朋友 愿他们没有内心的痛苦 没有身体的病痛自己保持快乐! 愿以我持戒的功德 愿以我禅修的功德 愿以我闻法的功德 让我早日证悟涅槃 解脱一切烦恼! 萨度萨度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