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父母的婚姻(1)
有的结合,生来就是错了,哪怕过了十年,一百年,一千年都是错的
2019年3月15日,按照惯例,今晚会有“打假晚会”,热搜上势必又是一遍讨伐,这个世道,真真假假鱼龙混珠,买的牛奶,跨的背包,拼命守住的感情,都有可能是假的,只是看你是否真的愿意清醒而已。
今天在知乎上读了一个回答,问题是什么瞬间,或者一句话,让你突然就对一个人死了心,我看到一个回答描述两个老夫妻,老头不愿意给病重的妻子继续治疗,觉得生死都是应该的事情。其中作者对于这个故事的评价就是该文的标语,这让我想起来自己的父母亲。
提起他们的结合让我感到很恶心,两个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不同的人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只是他们习惯把这个错误的宣泄放在作为女儿的我身上。
我母亲曾经是一个性格非常强势的女人,还带着神经敏感和脆弱,我很讨厌这样的性格,但是我确是这样的性格,这让我很反感自己的原生家庭。我父亲是一个很懦弱的人,不喜欢竞争的社会,只想逃离一切的社交然后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面,干农活也做得不好,还吹得一手好牛逼,从小文化大革命下生长的恶劣的生活环境以及整日酗酒的习惯让他的性格变成了一个绝大部分都不在清醒状态下的癫狂傻子。那个年代,一个性格强势到嫁不出的女人和一个整日疯言疯语的男人,在父母的眼中,这就是绝佳的搭配,所以他们开始错误的结合。
感谢豆瓣把我的草稿箱的文字都云端保留下来了,能让我窥见2年前那个愤愤不平的自己。
其实我已经很久没有好好静下心来写文字,仔细想想是从什么开始的呢,或许是从我不再追求做一个完美的人开始,从我开始拥抱生活开始,我或许开始变得更加庸俗,但是我却毫不费力得收获了一些快乐,一些在过往生活里面没能体会到的感觉。
曾经Kelly Clarkson的<Because of you>感动了我好久,每次听到就会哭,那种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痛苦日日夜夜折磨着我,只要一想到他们我就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所以我拼命逃,从小山村到大城市,从姜土地到CBD,直到成为一个独立且可以养活自己的人。
我父亲比我母亲年长8岁,或许这个年龄差距放在当今看也合适,但是放在他们两个身上就是中间一个无法逾越的巨大的鸿沟。
我父亲,一个5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建国初期的风风雨雨,据说我亲爷爷在我父亲还是孩童的时候,在文化大革命中饿了好久然后猛的吃饭活活撑死的,他从小失去了父亲,而后跟随的继父也经常殴打他导致我父亲的性格很极端和无奈。
我母亲,一个60年代的地主家庭出生,外公是一个颇为得意的书生,印象中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小时候经常教我写毛笔字,受到我外公的影响,作为长女的我母亲的文化水平自然也是在同龄人之上,虽然后面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打工(那个时代的常态,为了照顾弟弟妹妹,具体参照电影《我的姐姐》),但是也是非常聪慧的一个女性,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和骄傲。
他们为什么会结婚呢?具体说媒的情况不太了解,按照他们的描述是我母亲年纪太大了,已经到嫁不出去的地步,只能委屈求全嫁给我爸了。参照我哥出生的年纪,她最多也才24岁,比我现在还小一点,哎那个时代真的对女性一点都不包容啊。
突然写累了,算了以后有心情再写吧。
——————待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