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错误的喜剧》有感
金庸在《侠客行》的后记里说:
由于两个人相貌相似,因而引起种种误会,这种古老的传奇故事,绝不能成为小说的坚实结构。虽然莎士比亚也曾一再使用孪生兄弟、孪生姊妹的题材,但那些作品都不是他最好的戏剧。
这是我读过的莎翁作品里第一篇以孪生兄弟为题材的作品。不得不说,很搞笑。而且,是两对双胞胎,所造成的误会也就更加多样,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复杂。
不过,笑完之后深思起来,却总觉得还是差点什么。
首先是父母。父亲的出场带着浓厚的悲剧气氛。本来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天灾,妻离子散。为了找寻家人,阴差阳错地来了在法律上自己没有容身之地的此处,被官差逮捕。而且如果没有钱赎身的话,很快就要被处死了。
第一幕的第一场就向我们给出了主角的身世,也点明了父亲的困境。所以,我们的注意力有两点,一是家人的团聚,二是营救父亲。后者显得更加重要一些,毕竟迫在眉睫。
跟着是哥哥们的出场,以及弟弟们的出场。于是,误会便来了。
说实在的,第一次我根本没注意,是主人兄和仆人弟在对话。所有当得误会发生时,一方面因为没有反应过来而产生了疑惑,另一方面待得想明白时真的会不禁大笑。先把你先绕进去,在恍然大悟时就愈会觉得深刻。
这样做当然会带来不俗的效果。但坏处是,只能用一次。
一旦我明白了,其中几乎所有的误会,都只是因为双胞胎的原因。那么,我就会格外关注对话之人的身份,以便确定他们之间是否存在着信息差。注意力如此的分配,自然会影响到对人物甚至情节本身的关注。以至于到后来,不免有些倦了。
不再关心误会的缘由,也不会再为了他们的离合而感伤。心中想的,是兄弟二人何时能见面,打破这一切似闹剧般的喧嚣。
就这样经过了绝大部分的戏,来到了最后。当然,还是免不了需要巧合。
如果不是哥哥们刚好躲进了母亲了庙宇,如果不是刚好国王押着父亲路过。
最后,自然在相见中说明白了一切。
这也就是金庸说的,不是坚实的结构。因为误会能得已不断创造,关键就在于不能让两兄弟见面。一旦失去了信息差,所有的矛盾就迎刃而解,误会便不攻自破。
所以需要不断地去刻意制造,好让两人能够一直不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可哪来那么多巧合啊。即便真的无巧不成书,一波三折,可如何保证每一波在逻辑上是如此的恰到好处,又能充满着吸引力呢。
况且,在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两个注意点上,反而是不那么重要的一点占据了这出戏的绝大部分。至于命悬一线的父亲,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又一次地去面对这个危机。
换句话说,父母在这出戏的存在,一方面是为了背景介绍,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制造巧合。他们俩本身,倒没有任何的形象。
最后,还是要说到朱生豪老师的翻译。真的真的,太美了。莎翁才高八斗,朱老师也是文采斐然。
我愿倾听你自己心底的妙曲,迷醉在你黄金色的发浪里安息,那灿烂的柔丝是我永恒的眠床,把温柔的死乡当作幸福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