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理论问题变成了现实问题
我带大小姐背诗,很快就碰到了许多父母都遇到过的问题:“远上寒山石径斜”、“乌衣巷口夕阳斜”这些诗句里,韵脚的“斜”字要不要变读为xia2呢? 斜读xia是宋代人“叶韵”的方法。那时的语音与唐人作诗的字音已经有了偏差,导致少数字出韵或平仄不协,所以宋人就强制规定了少数专门用于读诗、作诗的字音变化。这里的关键是“少数”,以很少的例外规定达到整体诗律(平仄、韵脚)的规范一致,这个代价对宋人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现代的情况完全不同。由于现代汉语发音与中古音差别太大,叶韵完全无法重现诗律。如果为了押韵斜要变读为xia, 那么,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哀或者回要不要变音?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帛、白如何押韵?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多、河如何处理?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绝、灭、雪怎么办?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韵倒是押上了,但是节、黑、独、看、湿几个字,按普通话读就违反了律诗的平仄规则,失粘失对,要不要变? 通过变音系统地复现古诗的韵和律,不现实。选择性地改变个别字的读音而不及其余,不自洽。不押韵事小,不自洽简直要命。出于相似的理由,我不会教她“一石(dan4)米”、“陈寅恪(que4)”。我觉得小朋友读诗,用普通话就好。等大小姐背了百来首诗,我准备让她熟读《笠翁对韵》,长大些,再了解一下平水韵、今古音和旧体诗的平仄规则——回头看那些“出律”的诗,就全都严丝合缝了。这些听起来高深,其实无非几小时讲解、一本书(王力,《诗词格律》)、一个工具网站(搜韵)就足够了。 但在另一种情况下我会坚持稍稍偏离当代读音规则。简而言之,当同一个字的多个读音区别字义的时候,虽然当代读音规则趋向于将不同读音合并,我还是会教小朋友尽量区分开: 欲将轻骑(ji4)逐,大雪满弓刀。——不是qi2 今又来思,雨(yu4)雪霏霏。——不是yu3 饮(yin4)马长城窟——不是yin3 徒令(ling2)上将挥神笔——不是ling4 客从远方来,遗(wei4)我双鲤鱼——不是yi2 ...... 这些偏离普通话读音的情形都押韵无关,在我看来是良好语言修养的一部分。我占着个便宜,不必担心和学校教的不一样,娃考试吃亏,因此可以稍稍放纵知识上的洁癖,坚持一套自洽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