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奈和印象派大师展》看展笔记
2021年4月中旬的某一天,我和小家伙一起看了《莫奈和印象派大师展》,和往常一样,有趣的是和一起看展的小家伙对话,听他说看到的画面,色彩以及他的当下感受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他不耐烦的时候,我会尽量让他安静下来,这次看展稍稍有进步,其实对于他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样的看展很大部分就是陪父母,最多就是感受一下氛围,一个下午的时间也有些漫长,作为老母亲,也就这点爱好,只能在他午睡的时候,抱着他慢慢悠悠的走走停停,偶然间看着身边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看展人,他们的神态,动作,和每幅画相处的时间的长短,关注度的热情高低,和我透过他们的背影看到的那些画,和所有周遭的一切的融合,是不是也有点印象派风😅。这次看展更多的是边听导览边看,这种方式自己以前很不喜欢,觉得很吵,不希望被打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了,可能是手帐对我的影响😂,很神奇的是语音导览中讲到精彩处自己回来还做了些随笔,简单的记录,也有英文版的,觉得都是学习的好资料!算是这次看展的收获吧哈!
这次展览出的61幅作品,全都是来至巴黎的Marmottan Monet Museum。展览分成4个版块,分别是对印象派的诞生有直接影响的艺术流派作品,莫奈成熟期的作品,印象派其它重要画家的作品以及莫奈睡莲巨型花卉作品。
随手笔记没有系统,猎取部分画作,仅供参考!
柯罗的《叶隙中的阿夫赖湖畔》,巴比松画派,在画面中,你能看到一阵风吹过时的枝条摇摆,树叶飘零。柯罗的一系列阿夫赖作品我都很喜欢,他强调景物的真实,空气感。 *巴比松画派主张要在真正的大自然中观察,写生,描绘哪些也许并不完美,但是真实存在的风景。是巴比松画派,把风景从历史故事中拯救出来,上升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题材,这是他们为艺术史上作出的贡献。 沙龙:18-19世纪,在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重要的,具有垄断地位的艺术展示场所和艺术评选机制。 西方绘画在题材上,有一条无比清晰的鄙视链 风景画家是杂取种种风景碎片,用想象把他们粘合成一张理想中的风景。 或许是大海之上的风云变幻,光影流转要比陆地上来得更加快速,明显,布丹用他明锐的眼睛,观察到白色云朵里隐藏着不同颜色,观察到光线投射在物体上的瞬息万变的光影。 绘画是有政治和情绪的弦外之音,而自然主义不要弦外之音,只想纯粹的再现自然。 尊重在物理世界里真实发生的现实,尊重肉眼所见,尔不是用知识脑补出来的常识。 什么是典型的印象派风格? 第一, 不打精细的素描稿,直接画 第二, 不调色,直接画,让观众的眼睛去融合这些色彩,这叫色彩并置。 第三, 重视并如实反映光对物体表面色彩的影响 短促的笔触,艳丽的色彩 现场绘画,肉眼观察,拒绝想象,拒绝脑补 在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山是山,树是树,就是那么客观存在的物体,但在莫奈眼里客观的维度要复杂和精细得多,春夏秋冬,风雨雪雾,晨昏阴晴,任何一个外部的条件变化,都会让投射物体表面的光线的角度强度,颜色,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只有莫奈有这样一双眼睛,他能看到所有这些的不同。 追光的艺术家 莫泊桑这样描述他所看到的画家:‘我经常跟随莫奈追寻他的印象,他不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真正的猎人。五六幅画布展现的是同一主题,在一天之中不同时间的不同效果。画家站在画布面前,等待着,审视着阳光和阴影,以几个笔触扑捉到一缕阳光或一片飘过的云彩,她们对于任何伪造和传统都不屑一顾。 1874年-1886年 8次画展 活在当下,抓大放小 当下的风景,当下的生活,当下的人物 使用短促的,速写般的笔触,追求对生机勃勃的现场的总体描绘 去卢浮宫临摹前辈大师的作品,都是艺术生必经的学习路径。 基约曼,野兽派,色彩炸裂,夸张绚烂 斯丹纳, 亲密主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的意境 在莫奈所特别擅长绘画的对象里,除了前面提到的天空和大气,比如《圣拉扎尔火车站》比如《雾中的韦特伊》还有一项,就是水面,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掌握了用优雅,精致的笔触表现断断续续,明明灭灭的水中观影的技能。 此外,水面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反射出外部世界的倒影,这就让绘画的内容一下子变的无线丰富起来,在莫奈这些睡莲的作品中,除了水面上的花朵,你还能从水面看到天空,看到云彩,看到池塘边的垂柳和樱花,能看到整个世界的阴晴圆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