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二叠纪大灭绝,想到悠闲的动物与蜜罐里的童年
朋友带着幼儿去自然博物馆,因为孩子太小,只是欣赏标本,还未必能理解很多文字说明的意义。于是友人在儿子看标本的同时,自己详细读了说明,后来说给我听,主要是关于二叠纪和之前的奥陶纪的两次大灭绝。

想想自己小时候,只是对于恐龙灭绝的那一次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后来知道还有其它灭绝,却没有再详细去了解了。
这次听友人说起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灭绝(二叠纪大灭绝),地幔火山大喷发加全球酸雨,前后几十万年这种情况,我想到的其实是:现在人类说是要敬畏自然,但总是说说而已,原因非常明显,就是自然始终没向人类展露其真面目的一角,如果展现得再多一些,人类应该就什么都懂了。
后来自己去网上查了科普资料,除了对彼时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一些之外,还看到一些有趣的描述。譬如,作者为了让人身临其境,假设当时动物们的生活状态,然后描绘灾难到来。其中有一句,让我感到眼熟:“森林中的动物们悠闲自在地生活着,谁都没有意识到......”,好像在提到奥陶纪大灭绝的时候,也有海中的动物悠闲生活的说法。

也实在是奇怪,具体介绍当时的古生物时,大抵都会说它位于食物链的哪个位置,它的饮食特点等等。于是,让人感到这些古生物的生活,可能都并不轻松悠闲。然而,在概述大灭绝的时候,又会提醒听者:原来它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实在很幸福。
我先是感到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稍后却明白了这种行文风格为何让我感觉得眼熟:这不就是小时候学校,或社会告诉你生活如何如何幸福的标准格式吗?
80后小时候,应该是说:你们从小是在蜜罐子里泡大的。尽管与此同时,对于应试教育和减负的争论不曾停止。当然我小时候并没有自己去学习很多课外英语,因此也就很自然地不知道Fxxk Off这种说法。而现在的鸡娃们,会有怎样的形容来描述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

我自己看了某些亮瞎眼的例子,一度旁观努力走向亮瞎眼的母子,然后听友人给我科普二叠纪大灭绝,两天后看到描写小升初的电视剧《小舍得》触发八十多个热搜的新闻。
经由悠闲的动物想到蜜罐里的童年,再看看现在的鸡娃,好奇他们会羡慕我们的童年吗?虽然那时,除了私家车和高铁、飞机,不熟悉其它交通工具的孩子真的不多。很可能不会羡慕,而是感觉:这样就受不了,所以你不行啊,我可不要成为这样的大人,我要......
差不多十年前,在三联还是南方人物周刊上读到,记者采访了当时的几个鸡娃,大概就是小升初的年纪。其中一个表示虽然很辛苦,但只有这样,才能走向开奔驰的梦想。算算,他现在应该是大学毕业或读研的年纪,不知奔驰之梦走到了哪一步。反正泡着你们的财富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多到让早教机构赴美上市成为话题。
从二叠纪大灭绝开始,又了解之前的奥陶纪大灭绝,这才知道原来鹦鹉螺的祖先直壳鹦鹉螺当过海中食物链的顶端。意外,因为原先想到鹦鹉螺,脑海中出现的总是Harmonia Mundi。这家唱片公司以鹦鹉螺化石的拓片做商标,每次看到,都给我宁静雅致的感觉。



没想到鹦鹉螺的祖先这么厉害,可惜由于灭绝之后的环境变化,它们要么适应不了更深的海域,要么体型变小,随之从食物链的顶端跌落,成为昔日食物的食物。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爹在路上就把孩子训得抹泪,少年的神情真的痛苦,曾略记:跑一回题:严父之碑与挨训的孩子。昨日又看到这对父子了。爹进了一家面包房,估计是给孩子买点心,孩子等在外面。一看,他戴着中队长的袖标。
因为我家过去一位邻居的关系,知道现在的中队长的含金量。于是同这位身材瘦长的少年擦肩而过时,心想:你将来会像你爹希望的那样,成长为直壳鹦鹉螺吗?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鲍罗丁四重奏访谈:听完美妙的室内乐演出,雨天回家的心情都会很好 (7人喜欢)
- 当我们谈论艺术中的“暗面”:爱乐者们演出的拉赫玛尼诺夫,为何值得关注? (5人喜欢)
- 最近三场不容错过的钢琴独奏会 (7人喜欢)
- 当夜长评:希格诺四重奏(Signum Quartett)呈现真正德国式的室内乐美学 (9人喜欢)
- 谈谈水蓝与国交的组合的上海首秀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