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和医疗的类比(3)——主辅与医护
过去三年里,K12在线教育领域最火热的模式莫过于双师大班。【科普】双师大班:核心模型是一位主讲老师(有的机构叫授课老师)负责课堂内容讲授,再安排一批辅导老师完成课前和课后的催出勤、收作业、批改作业、答疑、家长服务等一系列工作。其主要特征是一位主讲老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技术,覆盖大量学生,多至数千乃至数万,形成超大规模班级;这些学生分配给大批辅导老师来展开服务。
在行业里,基于不同理念来设计双师大班产品的机构,对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的定位均有所不同。最早孵化双师大班的某机构,在设计授课老师时,有将其内容化的倾向,进而强调辅导老师才是课堂的主导者,以及真正对学生施加影响的角色。体现的结果是,学生与机构的亲密度建立的主要载体是辅导老师。不过该机构后面并没有跑出来。
另外有两类机构:
一类是以主讲老师为核心,强调名师在团队内和学员心智层面上的绝对影响力,把辅导老师设计为帮助主讲老师搞定各类非标准化的脏累活的角色。体现结果是学员心智主要建立在对明星主讲老师的认同上;
还有一类是强调主辅并重,主讲老师主要通过主导课堂对学生产生影响,辅导则通过课外的服务建立与学员之间的亲密度。体现结果是学生既有主讲老师的死忠粉,也有粉辅导老师的,且均具备一定比例。
时至今日,这两类机构在市场上均有不少拥趸和可观的市场份额。其中比较重要的差别在于,机构有多关注对「明星」主讲老师的控制力度。
前者相对而言,不在意、并尝试淡化明星主讲对机构的威胁;后者则强调平台对主讲老师的绝对掌控。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在这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在模式演化过程中,这两类机构设计模式的思路,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医疗行业的一些理念。特别是围绕主辅关系的设计,受到了医护关系的一些启发。 一是参考医生和护士的平行关系。平行强调的是相对独立,两条线管理。这个特征差别于大学里的教授和助教的关系。在大学课堂里,助教完全服务于教授,且助教全部工作由教授支配。双师大班模型里的辅导老师和主讲老师,在绝大部分机构里都是两条线管理,且能力模型和成长通道分开设计。
二是参考医生和护士的协作关系。协作强调的是业务动作设计上深度协同。这一点差异化于AI课和视频化教学里的主辅分离模式。双师大班模型里,虽然主讲老师和辅导老师的能力模型不同,但整套服务的设计中,主讲和辅导的配合度非常高,两者如果能建立良好的默契,其效果远超缺乏默契的班级。
三是专业性和服务属性的部分分离。主讲更多强调专业性,反复磨课,讲好课堂内容;辅导强调全面承接学员和家长的服务性需求,兜底解决问题。这一点也比较接近医护关系里,特别是在住院部里,医生负责核心环节诊断或手术,其他康复相关工作主要由护士负责的分工。
合理的借鉴可以帮助创新业务在设计过程中少走弯路。主辅关系设计对医护关系的参考是个正面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