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听了王德峰的讲座,回来捋一捋,就说说记忆较为深刻的几点吧:
1 缘起性空
他谈到金刚经里的“缘起性空”, 解释的到位。不太懂的人一般会把理解放在“性空”两字上,这容易走向虚无,做什么都无所谓的感觉。但明明这四个字是客观承认了“缘起”, 因缘际会的相识相交,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这是很有意义的,也很美好的事,且是真实存在的。并不能因为缘灭就否认缘起的意义, 缘起性空的了悟,就是对无常的了悟。 落到实处,我觉得就这几个字:
"拿的起,放得下”
2 执净相
其实在去年夏天有半个月在读金刚经,就读到过这句。这次听讲座认识更深了。年轻时以为说“眼里揉不得沙子”是一句表扬的话,现在理解又不一样了。一般我们都知道执恶不好,比如好赌好色,贪财受贿,好生气发怒,执于偏见傲慢,执于不信任等等, 但一般我们不知道“执净相”也是远离“自性”的一障碍。 这也是起了分别心,比如执着于二分法的人,非黑即白,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在现代人来说,这样的人很容易表现为抑郁或焦虑症。执净相仍是执于相,但性本空,相是可以生生灭灭的,自性是永恒的。用一句话总结:
“觉即是佛,不觉即凡夫”, 觉即悟。
3 东西方思维差异
王老师说到了中西方哲学的一个区别,举了一个很生动的例子,他说:西方人表白喜欢说i love you ,是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东方人很少在家庭里会这么说,一般说“ 我的小冤家啊”,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又爱又恨, 也就是东方人的感情观是一种交互关系,你成就了我,我成就了你,所以说是“恩爱”, “恩爱”用英文找不到一个可以对应的词,怎么翻译呢?翻不好。 恩爱是一种循环逻辑,不是简单的 动词LOVE就能体现的。 这一点挺有意思的,就我所知,西方人是强调个体,我是我,你是你; 东方人更强调关系。
王老师好像并不多欣赏马斯洛的理论,马斯洛主要还是强调个人意志和成长,但是,马斯洛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是对爱的需求,在东方思想里,爱的需求就是通过人与人的关系来体现的。这点是共同点。 其实我觉得,西方心理学发展到后期,从阿德勒开始,到霍尼,弗洛姆就已经开始朝着人与社会的心理学范畴走了,霍尼干脆直接说了,人的痛苦大多数是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 在这个趋势上,我感觉西方是越来越靠近东方了,如荣格也最终以禅学为他最后的归宿。
从我自身经历看,我还挺感谢西方的这些心理学,这么说吧,东方哲学是真正的智慧精髓,西方的心理学就像一把手术刀,它切开一切给你看,你确实知道了不少,但它最终没法切开经络让你看, 什么任督脉,气,这些还得靠东方思想去体会。 我的体会是,西方的心理学能让你增长见识和理解力,让你懂的观察和分析, 但最终是东方的智慧,让你掌握生活的艺术。
4 接上谈平等心
想说说真正的平等心,这很难得。 我自己体会不深,还刚入门,但有点感觉了。暂按不表,待有了感悟再续上。这也是我的一个探索方向。
最后。一句题外话,王老师率性洒脱,举手投足就不是学者型,“道不远人”就他了!比起严肃的西方哲学家,感觉更接地气,活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