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丹霞山日记【2020年冬】
12月24日。5点半起床,早饭毕,1小时抵广州火车站。7点36分发车,丹霞之旅始,同行者吾弟。
邻座一家三口,儿子十多岁。丈夫见我看书,转顾其儿曰:“看旁边这位帅哥,一上车就看书,肯定读大学的。”弟系第一次坐火车,拿着我给他的《儒林外史》埋头看着,或者听歌打盹,只偶尔抬下头。
约莫出广州地界,把书合上,对着地图欣赏起沿途风光。火车由南而北,半小时,潖江和大燕水汇流,不辨其向。又十分钟,夹洲,良田旷然,田间禾垛枯黄一色。又一会,鸡坑大桥,北江视野开阔。一小时,清远英德下塅村,路边石阵如带,不知其所以终。其石大小形态不一,皆毛坯状,或竖或卧,色多见黄白灰三种。计采自附近山头,摆出这般阵仗待价而沽。又十多分钟,清溪村,成片的黑甘蔗延伸到英德沙口站,一时大观。邻座那位丈夫初以为稻谷,得妻儿告知,戴上眼镜,连忙笑说是了是了。此后不再细看,10点8分车抵韶关东站。天色灰蒙一如广州,气温10℃。韶关东站给人印象比较好,干净整洁,高楼林立,是热闹气象。
预定的宾馆在三公里外,先是问摩托司机,10元一位,然而当地交规限载一人,不便。遂边上寻一饭店吃午饭,饭罢不久公交车就到了。车(12路南线)西过北江桥(桥长约300米),南转,至金泽园站下。宾馆正在其地,即武江区沙洲尾福彩路82号,正在街道边上,其地商铺林立。
径至前台办理入住,问前台游丹霞山一天可否顺利往返,答曰:“可以,但须早些出发。”遂定计。稍微整理了下,出来候车。
第一站,马坝人遗址(按:1958年在该处出土了一块马坝人头盖骨化石,考古鉴定马坝人生活在距今约12.9万年前。1972年,人们又在马坝人遗址南面峡地发现距今约6000到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四层文化堆积,名“石峡遗址”。两处遗址出土物都可在这里的马坝人博物馆看到)。金贝苑站上车(40路公交),南向行驶,不久东过百旺大桥,复南向,半小时抵客运南站。南向步行,过马坝河。两公里抵马坝人遗址景区大门,是时下午一点。进大门不一会儿左转过古树桥,一山在前,崖壁大书“狮子岩”三字。山不甚高,岩石灰褐色,崩裂堆叠状,其下就是马坝人头盖骨出土处。所谓狮子岩者系由两座高低不一的山组成,从外观看像一只翘首顾盼的狮子。


桥尽马坝人溶洞,洞在狮岩山脚下,是时大门紧闭。据闻溶洞内景色颇多可观处,石笋、石幔、石柱发育其中。在门前观摩了一小会始择路上登。先登狮岩山,很快到达桂花岩洞,路尽,里门紧闭。下得半山腰,从另一边上登,仍不得其顶。正欲别处寻找,忽弟呼:“这就是狮子头吗,看着像乌龟头。”抬头一看,果然一块形似乌龟头的岩石南向突出,然而未知是否狮子头。

下山,南行至狮尾山北麓上登。始见石笋、石幔、石柱等溶洞美景。其石皆圆转如意,妍极其态。两人啧啧不已,正是游祖徐霞客所谓‘人意山光,皆有喜态’。很快登上山顶,其地一修整平台。人处其上,游目四顾。近处良田美池,远处城镇高楼,群山莽莽,苍茫一色。惜其时雾蒙蒙的,不是登高望远的好天气。人登其上,不能长其兴,反有败兴之虞了。复下山。


绕山西面行至南麓,有寺名招隐寺者嵌半山腰。据传六祖慧能曾于此处隐居修行,后人据其事修此寺庙。入寺参拜,庙里供着六祖慧能像,还有一些当地人捐赠的书籍。出寺,绕东麓往回行至马坝人博物馆参观。馆藏以马坝人和石峡遗址出土物为主,有泥陶,动物和人类骨骼化石,一个复原二次葬墓坑等。除此外还有各个朝代的一些陶制品,在这儿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近大门处尚有三处景点。一为风度书房,风格甚雅,只借不卖(按:像这样的书房全市共有27个)。二为张九龄纪念馆,多悬长幅书法作品。三为曲江柴烧陶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三个不错的小点缀。
总结一下:马坝人遗址以狮子岩为最,是山虽小,要亦系麻雀五脏,短游甚佳。
从遗址出来,北向行至马坝河。舍桥从其下石子路。石子路有二,时水涨,其一为水所淹。沿马坝河东向行,不久南过江畔桥,又东半里北过马坝桥,往回走。此处居市颇盛,竟有几分老家市区模样,不复过客。江畔桥北桥头,有数十人作三四围打牌赌钱。边上有露天运动场,便民极大。
七点回到住处,饭于街市。复念作夜游计,弟以脚累不从,余欣然独往。从宾馆出来,沿街南行不远西穿一巷。路左又见风度书房,入内参观。试述之,书架靠墙三面布置,中间安放供人歇坐看书的桌椅,点以小盆景。真好,闹市中有此幽静之所。韶关市政众多,书房当浮一大白。

小巷尽,北江在望。对面即韶关国家森林公园,夜色中莲花峰顶的韶阳楼散发着柔柔的光芒。沿江北行,两岸灯火阑珊,行人依稀。一公里,北江桥,桥饰霓虹灯。

半里,武江浈江南向汇流北江。两江所夹尖嘴状陆地为市中心所在,灯火璀璨,与江两岸的星星点点迥然判别,竟成众星拱月之势。尖嘴前头沙洲一点,上有玲珑宝塔亦美。站立之处,女人们载歌载舞,广场舞。

又一公里,武江大桥、西河大桥。两公里,五里亭大桥。遥望五里亭大桥前头,几个黑黝黝的小山头轮廓可辨,近桥头一角绿光莹莹,帽峰公园所在。过五里亭大桥,东北上下一斜坡,路左韶关广电,共一公里。南行穿一热闹街市,半里东出,则浈江在望。沿江南行,全长约一公里,右手边天南海北的风味小吃荟萃一堂,可谓食里长廊。又今天圣诞节,放眼望去尽是悠然漫步在这条小吃街上的青年男女们。或喝酒吃东西,或遛狗,或散步……那意态是悠闲的,那心情是欢乐的,那情形是热闹的。一公里,风采大桥,东过浈江。寂寞江两岸。南向一公里半,曲江桥。又一公里半,北江桥。过桥复南向,一公里回到住处。是时23点12分,当晚共行12公里。未尽当日游记,以倦极而眠。
12月26日。6点48分起床,早饭后坐公交到东站转旅游巴士。东北向行驶,一路无甚可观,愈行愈荒凉。其地多植柚子树,为此方特色农产,各处有售。22公里,西北向几个卓然独立山头,名曰‘五马归槽’。
车过丹霞山火车站转西北行,共12公里抵丹霞山外山门。全程车行共一小时。西南两公里,有巨岩如堵,岩体红褐色,下半壁长着一些稀落植物,上壁则寸土不生。岩体转角处,圆转起伏,仿佛钢铁之躯。

转角尽,堵岩展屏,如锦如霞,红褐二色分层带状排布。造化鬼斧,大开大合,赞叹复赞叹。右侧半山腰一寺庙,查地图有锦石岩寺者,其名锦石岩乎?岩尽,舍大道,西南沿锦江岸边行。锦江边上皆傍水岩山,赖人凿岩搭路其上,一路美不胜收。一公里抵长老峰票站。门口买票,50元每人,两天内可自由出入丹霞山景区。

绕翔龙湖南行,不多会至龙须涧,系两崖夹立处。崖顶有孔逗引天光,若前后贯通便是所谓一线天了。接着到仙居岩道观,观前崖壁大书‘大音希声’四字。从石梯上,观置三殿,古仙殿,三清殿,天师殿。仙殿旁一块小菜园,青绿可爱。有黑衣黑帽道士者凿池贮水结庐居其中。居庐边上陡崖一壁,正对着前方一大片竹海林涛,有岩远观如象鼻探海,可名象鼻山乎?

出道观,东北半里,毓秀亭。亭前崖壁刻两龙,双龙戏珠状。过亭侧小桥,林木间鸣声上下,一些没见过的鸟类见人近则扑棱棱躲开,没走远。转北直行至长老峰南面山麓,凡两转而至山顶,一转福音峡,自此山势陡峭起来。二转双喜台,双喜台者,以其上崖壁有一天然形成的双喜字。

登顶远眺,但见林海一色,岩山如柱如堵,或长或短,或粗或细,一座座从林海中拔地而起。其中尤以东南为盛,余则旷然渺远。有好事者为游人热心指点东南一柱,称其阳元石,奸笑谓人曰此系男人的那个啥,辣眼睛哈哈。阳元石者,以其状肖极男人阳具名,实际在长老峰西北方的阳元山。众人无有敢确认者,唯指点尔。是日天色一如昨日灰蒙,怅甚。可尽情者唯近峰一带,更远就像长幅山水画的远景了。“淡墨轻描远黛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下山,西过福音峡,有二景。一为岩层中的古侵蚀面,属岩性突变现象。二为一小面石刻,镌于康熙乙丑年,字赏心悦目。福音峡尽过一小段栈道,左侧有石圆突如包,即馒头山,弟说像一块汉堡包。

栈道尽,摩崖石刻。绕其后石梯上登,石梯旁亦崖刻列次。字多为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人留,或告示或纪事,少数斑驳不可辨认者。梯尽,别传禅寺。寺规模甚宏,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鼓楼等建筑(按:别传禅寺由澹归禅师始建于清朝顺治十八年,原是南明遗民们避难的地方。乾隆四十年因澹归禅师的遗著被列为禁书,寺中弟子全被逐出,寺庙至是荒废。今寺由本焕禅师于1982年主持重建)。

出寺,径西面下山,不复逗玩,至山脚入口处方意会有比南面更为便捷的登山途径。时下午两点,共耽游三个半小时。
买了些饼干充饥,西北向三公里,阳元山入口。回市区的巴士四点半停运,我们到达阳元山时已是下午三点,预计一上一下必定赶不上车的。及向旁人打听,知此处有私人客车往来两地,顾虑稍减。然而我们一开始仍抱了快上快下的打算,所以甫一入山,两人几乎用了跑的速度。一笑。
阳元石进入山门就可以看到,果然备极其神。大自然无心之作,赖人加诸意义其上,遂引人闻风而至,想入非非。山水寂寥,若少了其中人文,又非所谓地理考察者,怕是难入其门。这话我跟弟弟说的。

东麓上登,一开始走反,至乾元亭得人告知始悟,速返。乾元亭观阳元石亦佳。转瞬到云崖栈道,始得登山径。栈道依山凿建,兼具陡和窄两特点。最陡处简直成一直角,最窄处仅容一人擦身通过。全程约二三百米。至此心情激荡非常,弟亦奋然有喜色,一时忘疲。是时上下云崖栈道者摩肩接踵,互道小心。从山顶下来者好言相劝带了小孩的趁早回头,前路太陡。有人依言返,也有撞了南墙才返,下来益难。

栈道尽就是山顶了,东向行,夹道修竹丛生。路尽嘉遁亭,亭前一台可凭栏远眺。西向路尽细美寨。寨建于明代,历有修缮,今仅剩残存山门两重及一些建筑残垣。寨子三面皆悬崖峭壁,正面一壁凿了一条石梯供人上下,曰‘九九天梯’。梯甚宽,陡峭一如云崖栈道者,游人耽玩。
径西面下山,沿北面大马路往回走。见一男人在路边摆一小地摊,有圆石盈握,想带上两个。问价,10元一个,还价10元两个,不许。问我15元两个中不,不中。行至门口,又一地摊,先是报价10元四个,对方连说不可,还价15元两个。我说高了,正欲走。12元两个给你了。成交。
出得大门,下午四点二十五分。至此也不再着急,从容向外山门走去。“去韶关吗?”一中年男正倚车招徕客人,近前询价,25元一位。以行情价20还价,成。其时车未满客,不愿等,先走一步。转身听到有好事者笑问:“这里不就是韶关吗?你还哪里去韶关?”男人笑答:“你这人抬杠……。”没把话说完,似皆能会心。泛指的地名在使用中往往变成特指,人不见怪。
快到大门口男人跟了上来,连司机在内共八人。一小时抵韶关东站,坐公交回到住处。时晚上七点,仍饭于街市。晚间不再出门,日记写到长老峰止。明日的行程是韶关国家森林公园和韶关博物馆,独往。
12月27日。晨七点起,饭罢出门,过北江桥,一公里,韶关国家森林公园西门。沿山路环绕而上。山中很多10米以上的马尾松,难得一见。空气中浮漾的松脂香让人神清气爽。 半里一广场,二三十位女人在跳广场舞。广场尽头有岩,其上刻“听涛”二字。我疑心‘涛’字或作‘林涛’、‘松涛’解。

路分南北,韶阳楼在北,遂从北路,一公里半抵达(按:韶阳楼建于莲花山峰顶,古已有之,其起始年代不可考,毁于元代。今楼竣于2009年,共五层,取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意)。入楼,一层层参观。一楼保存了一处建于清代的塔基遗址,有一块石灰石质门匾,阳刻‘拔地倚天’四字。二楼,韶关人文历史展厅,可以从中大观韶关的人文历史底蕴。三楼,墙上展示了韶关近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画面,中置一沙盘,系清朝韶关府城池图。四楼,禅宗文化展厅。五楼,韶关历史人杰生平简介。
登楼远眺,韶关城尽收眼底。时山林间雾气氤氲,连日如此,至此已能淡然处之。

逗留一个多小时,下楼,问工作人员所谓‘茶亭古道’者(按:茶亭古道是古代由东向进入韶关的必经路,有茶亭一座,附近留有众多石刻碑记,是清代‘曲江二十四景’莲花樵唱所在地。余念此欲往一观。)其人先欲指示我以明细,复一顿,曰:“山路弯绕,这样给你比划恐不能详记,最好顺着大路问下去。”依言下山,一路问了好几个人,然而一说茶亭古道,似全无认识者,有夫妇二人操粤语者隐约记得,却指以相反方向。不久来到先前广场处,径南向。先已打听到从南向也可下山,只是要绕一些远路。至此茶亭古道已不抱希望,不久来到一处山坡,舍大道从山坡滑下去,至近山脚处,人迹全无。有碎石路一条,不难走。路旁间隔一段一个小凉亭。此处的马尾松没此前见到的高大,间隔较近。还有一片杉树林,零星几棵枫香树。
路过一棵黧蒴锥树,见地面掉了许多像龙眼核一样的果实,色黑,想是树种。蹲下来捡了一大捧。近出口,见两女一男在树下翻找,近前,竟是在捡一种花生米般大小的栗子。顿时来劲,也加入捡了起来。男人告诉我这种栗子在市面每斤卖十多元,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着吃,似这儿常客。栗子裹在一个如刺猬般的外壳里,须得小心经手,不然很容易被扎伤。最终捡了这么一小把。三人捡了约两三斤,先一步离开。把图片发给老爸,他一眼认出这是栗子,说从前我们村子大山里也有。

小路尽,绕一家农庄后出来,北向半里回到西门,取了一辆共享电动车直奔韶关博物馆。过北江桥,西北向一公里半,新华南路芙蓉市。西向三公里,博物馆,其地位于武江区工业西路90号。
博物馆正门两侧有两面红岩浮雕,左面为原始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画面,右面为舜在韶石山奏韶乐的传说。前台处取了一张馆藏分布图。一楼无可观,从三楼开始。先是馆藏集萃展厅,计有陶俑、牌匾、建筑构件、铜镜等。展品不拘年代,有不少馆藏是政府向韶关本地人征集的,标明征自何人何地。有断弦琴一架,旁边小牌写着“得自(北?)城一老者”,竟是连名字也没留。
其后是韶关工矿文化展厅,图文并茂展示了近现代韶关工矿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发展历程。那些在激情岁月里挥洒青春和汗水的人,那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一一看来有种荡气回肠之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韶关竟贡献了60%以上的铀矿。展厅门口大书“共和国的选择”六字,多么骄傲!
二楼先至陶瓷展厅。有一些在马坝人博物馆看过,其中夹砂陶和泥质陶还是第一次见,陶面粗糙,有种一碰就要碎掉的感觉。同一楼还有韶关古代人文历史展厅,展品有唐元明三朝颁给南华寺的三则圣旨、清朝韶关府城池图、碑拓(如张九龄墓志铭、风采楼前后记碑拓)、书法作品(如布衣学者廖燕两幅书法作品)以及少量自民间征集和有关部门移交的钱币等。银两有银元宝、太平关关银(仿制品)、“义泉亨”银锭,悉属清朝。铜钱有至和元宝、嘉祐通宝、嘉祐元宝、熙宁元宝、治平元宝,悉属北宋,钱小而薄。还有很多文字和图片,述韶关种种,不一一细看。

总体看韶关博物馆地方特色浓厚,想更多了解韶关人文,此处勉强凑合。参观过程中有些比较感兴趣的藏品想拍下来,奈何展柜灯光暗淡,忘了给他们提下建议了。
共参观两个半小时,出馆。与弟汇合于北江桥西桥头下。饭罢,离发车还有些时间,欲往风采楼一观,与弟同骑电车。先是误从曲江桥上过,车停风度名城。其实应从风采大桥过的,远着呢。北向沿江步行一公里抵达。风采楼处闹市中,扼街口面浈江,绿瓦红墙,下支四条高柱,翘檐三叠。楼两边有平楼二层相连,可登楼近观。原以为可进去参观,及近前才发现楼上门户紧锁(按:风采楼系明朝韶州知府钱镛为纪念北宋名臣余靖而建,因与余靖同朝为官的蔡襄赞其“好竭谋猷居帝右,直须风采动朝端”,得名)。此楼在风采大桥西桥头,前天晚上夜游正从其前过,彼时还没风采楼的概念。

在楼下买了些小吃,骑电车回到东站火车站。晚上七点的车,晚点半小时。九点三十回到广州火车站,共两个半小时,与来时一样。丹霞之行至此结束,再下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