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的不是书,是写书人的思考方式(纯文字)
去年读书日,正好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如今“霍乱”已经基本过去了,又一年的读书日反而没有再读了。
就像每年年初都会给自己立下多少多少本书的flag,却从没完成过一样。这个年更的公众号,也早已无限期处于荒废状态。
但幸好,不管是生活推着走也好,大家倾力相助也罢,亦或是有自主思考的习惯也算。我个人,总算是能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找到还算及格的答案。
我想除了并不精彩的生活阅历外,这多来源于若干年前读过的几本书。
既然今年不能为某一本书写读后感了,那不如就聊聊那些年,改变我“三观”的那些书吧。
它们可能并不冷门,也可能没有那么高深,还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但回头想想的确是在我三十岁之前,这几本书给了一个中年人最好的有关思想的馈赠。
逃不开的《百年孤独》
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这辈子有精力读完的“大部头”名著,可能屈指可数。
也因为大部头的体量,读完之后,能记住的情节,也可能少之又少。
但如果你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真的用心去读了这样一本书。你会发现,它不仅融入到了你的血液当中,还会帮你回忆起那段与其相伴的时光,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
《百年孤独》之于我,即是如此。
也是从马尔克斯那里,我才知道了原来文学的世界,可以如此光怪陆离。原来文字的魅力,远远不是神话和课本所能描述的,也不像疼痛文学那样单薄。
也是后来才发现,《百年孤独》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我的“文字敏感度”。它给与我个人的东西有很多,但如果非要说的现世价值的话,可能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
当然,还少不了那个经典开头:
“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直到今年我才从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里找到这个经典开篇的出处,以及“时间结构大师”马尔克斯的非入门“师承”。
但我依然还是要感谢《百年孤独》在文字上所带给我的富足的食量,以及那么一点点可以用来“装逼”的文学资本。
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就一定要独霸神坛,这世上那么多大部头,如果有精力,建议还是起码去读上一本试试。
1587和1789
1587年,是明朝万历十五年。几百年后,黄仁宇用他的大历史观和锋利的笔触,写下埋藏在这一年份下面的风起云涌,以及走向衰败的大明王朝。
1789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间。67年后,游历美国并出版《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托克维尔,在查阅大量前人未接触的资料档案后,完成了对法国大革命多个角度的解析,开辟了有关大革命,甚至历史研究的新赛道。
这两本书,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一本是《万历十五年》,另外一本是《旧制度与大革命》。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读史,也得看读的什么历史。读野史,可以满足个人的娱乐需求;读“大话历史”,可以累积足够多的谈资。
以上两种历史并非不好,只不过这些历史,给不了你最应该从历史中汲取到的东西——如何用客观的、多角度的眼光看待问题。
而这就是黄仁宇先生和托克维尔先生,通过他们的两本心血之作,所传达给我的宝藏。
尽管,我已经记不起明朝的税收政策,也分不清雅各宾派和吉伦特派。但这并不影响我,从中学到了独立思考和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所以,虽然这两本书出版时间相差100多年,书中所讲的也是相差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们所具备的特质是相通的,对我来说,也是最重要的。
心智和数字
营销学不仅适用于产品与服务,也适用于组织与人,所有的组织不管是否进行货币交易,事实上都需要搞营销。 ——菲利普·科特勒
正如“现代营销学之父”科特勒所说的一样,在商业社会中,营销无处不在,且十分重要。
既然如此,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个体,尤其是从事和有志从事泛营销行业的人来说,有一种思维模式,就成了必选项——营销思维。
或许《营销管理》这种大开本,且厚重感十足的专业书,对我们来说难度系数太高。但有这样两本难度系数较低的书,帮我初步建立了并不系统的“营销思维模式”。
一本是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的《定位》;一本是素有硅谷创投教父、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的《从0到1》。
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史上百本最佳商业经典”第一名的《定位》,如今也遭到了“过时”、“脑残粉”等负面影响。但,不得不承认它作为我能够读两遍的书来说,帮助我对营销建立了基础的认知。同时,也让我看到了一个崭新,而又鲜活的商业世界。
如果你没时间读完全书,但我建议你至少去读读第二十一章。不管你做不做营销,都会对你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新媒体的时代。
营销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商业思考,“营销思维”终归是不健全的。对于我来说,《从0到1》就是这样一本可以做补充的商业书籍。
彼得·蒂尔用多年的经验,阐述了一个全新的商业思考方式。
尽管从无到有,在某些特殊领域并没有比从1到100更具意义,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前者总是要更具创新精神,且更有深刻的影响力。
而这,正是数字0和1所代表的商业核心。
一种思维方式建立,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也不是一两本书可以赋予我们的。但,多看多听多思考,应该是不会出错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中的这句话是每个读书的人所要谨记的原则之一。
换个角度来说,读书并不是死记硬背,或者全盘接受。能做到独立思考,且为我所用的“知行合一”,或许,才是我们最需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