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 11 | 鸭兔图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张图,那张图既可以被看成鸭子,也可以被看成兔子。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觉得,读文章和看这些图是有类似之处的。
第一件事是我和一位老师对一篇讨论抑郁症的文章理解不同。第二件事是我和另一位老师对一篇讨论“文科黑话”的文章理解不同。第三件事,是我和还有一位老师,对一篇关于政治哲学的文章理解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理解不同”并不是说“观点不同”。不是说我反对那篇文章,老师赞同那篇文章——这种观点不同很常见。这里的“理解不同”是说,老师认为那篇文章支持p,我认为那篇文章反对p,或者没有提及p。
这就很像这个鸭兔图,对吧?文章有确定的一些语词和句子,但不同的人把它理解成了不同的概念和命题(介于他们的背景知识和意图不同)。就像图片有固定的一些特征,但不同的人把它看成了不同的东西。
但,读文章也不一定那么像这个鸭兔图。对于这个鸭兔图而言,两种看法似乎一样正确(也一样错误)。对于读文章而言,很可能一种理解比另一种理解更没有文本支持,有更多的个人情感因素参与。为避免误会,我这里不是想暗示老师们违反文本,而是在反思我自己(笑)。
我们能从这种相似性中获得什么呢?
第一,作为读者,我在对学术文章做评论时候一定会用自己的话重述一遍对方的观点。例如,对这个鸭兔图,比起“这是一只哺乳动物”的评论,我会说“这是一只兔子,而兔子是一只哺乳动物”,“这是一只兔子”就是对图上信息的重述。此外,我还会要求自己在重述时找到直接的文本依据,就像“这张图的左上角是耳朵,右下角是嘴,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兔子,而兔子是一只哺乳动物”。
第二,作为作者,我在写学术文章的时候会给很多人看。因为我知道,我写一篇文章可能是一个意图,但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会呈现出另一种样子。我很可能想画兔子,但被看成了鸭子。
当然,这是对学术文章的要求,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文章在读和写的时候都应该遵循这一标准——那样这个世界上会少很多乐趣。但这几件日常的经历,确实给了我启发,让我意识到学术所需的更加高的严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