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 50 猫与审美
今天【38】还需要查点资料,估计是更不出来了。今天说说审美好了。
大概从五年前开始,好像我认识的人,以及媒体商业上,都开始对头发多少这个事有很大的意见。人们总觉得自己头发不够多,发际线高了,发质不细腻不亮,毛躁。今年甚至发展到假发片逐渐变成常用饰品。人们开始用刘海发片压低发际线,或者用画假的发际线或留刘海来遮掩。假发片不算是个新鲜玩意。现代戏剧装扮还在使用被称作片子和线帘子的假发配件。为了好看,这是天经地义的。在汉人的三绺梳头里,刘海曾只是女童的专有发式。我们熟悉的成人刘海,大多是民国风尚的遗物。总的说来,假发片和刘海都不猎奇。问题是,发量多少,到底是不是个问题?如果它是问题,它是审美问题还是生理问题?
一说到审美,好像就很难变得客观,不容易看到人真实的样子。现在养猫的人也多,我就拿猫猫作为范例。
幼猫在六个月到一岁间达到性成熟。在从出生到六个月这个阶段,幼猫的毛质有很大变化。两个月断奶的时候,幼猫是一身不防水的绒毛。那个时候的小猫咪毛发丰富,看上去有真实体量的三倍大。三到六个月大的时候,幼猫进入青春期。这个阶段,幼猫的绒毛逐渐过渡到皮毛。皮毛是服贴的,基于机体轮廓的,而绒毛是支楞着的。因而在这个阶段,特别是体型较小的幼猫,其体量大小变化不非常突出,但是能够感觉到幼猫明显增重了。六个月到一岁间,幼猫达到性成熟的时候,绒毛已经完全褪去了。猫猫的生长周期较短,可以明显感受到其毛质的变化。也许成猫的皮毛没有幼猫的绒毛看上去体量大,但是皮毛保暖防水,更加实用。说成猫比幼猫秃,显然是不对的。
同为哺乳动物的人类也有类似的特性。人类完全成熟大概在25-30岁之间,完全成熟之后称为壮年。有人把20-25岁这个阶段叫做后青春期,相当于猫猫的六个月到一岁。在这个阶段,人的身体还在长高,大脑仍然在高速发育。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发质,和壮年人的发质有相当的区别。青年人的蓬蓬头有一点小猫咪绒毛的特点。壮年人看上去已经不毛躁了。人到了壮年时期,发质多受到激素和营养两方面的限制。自然状态下,随着人的生长,头发变稀疏,发际线后退是正常的。有的人还在春秋温度骤变的这段时间,会明显掉落更多的头发。但是整体上并没有变秃,只是头发的季节性更新。
现代人的问题,是不良的生境加剧了脱发,新的头发又长不上来。有的人心情不好,休息不够,引起激素水平升高,发际线上行。有的人因为饮食有缺门,营养不足,在青年期头发就有明显的减少。发质灰暗毛糙,也是此类。依然看猫猫。生境差的猫猫皮毛就脏乱,生境好的猫猫,皮毛就是油光水滑的。所以与其说发际线高不美,不如说这是现代人对于自我生境和身体健康的焦虑。高发际线本身并没有美丑。只是不幸福的现代人,萌生出发量多就象征幸福的幻觉。
既然说到发量,就不能不说到脸型的问题。我这个人本来就是严重脸盲。几年前,一张复制人女韩星的大合照有搞到我。现在代表流行审美的我朝的演艺圈,也变成了这个形状。还不分男女都复制人,让我追星都追不动了。
我接着拿猫猫打比方。众所周知,猫猫成年之后有可能会发腮,从青少年时期的桃心脸长成大圆脸。一般说发腮是说公猫,母猫也不是没有。人也是类似的。有的人家传尖下巴,有的人十几二十岁颌骨就逐渐方起来了,有的人要到三四十岁脸才会逐渐变宽。和蓬松的头发一样,尖下巴也是一般意义上的青年人,甚至少年人的标志。
单从生理上看,宽下颌象征着强大的颌骨和咬合力,象征着吃得好,健朗有体力。不知道有没有人观察过,天生尖下巴的人,往往吃东西慢,需要吃的相对精细软烂,吃东西也挑剔。好话说叫小姐身子,哪里还记得后面跟着丫鬟命呢。因为吃不快,吃的就少,尖下巴的人在营养上要差一节,体力耐力都差一点。所以尖下巴而瘦弱的组合就自然的达成了。风尚不去开发宽下颌的健康美,反而去强调尖下巴的病弱美,这不就是腌菜缸子挤满了么。
现在人还总在挺胸抬头上过不去。特别针对少女们,人家是挺胸了,胸大了说人家长的下流,胸小了说人家飞机场。也就是下流人的眼睛才能看到这些怪状。他从不觉得自己的高矮大小是个问题。也是因为这个世风,有人会觉得照片中的民国早期仕女含胸勾背体态猥琐,不配被称为仕女。实际上在民国早期,在下流的凝视下,仕女们追求束胸含胸,又因为含胸而驼背。这种情况到民国后期旗袍的立体裁剪流行起来之后,才开始得到改观。
汉人的审美总有这种谜之反自然的元素,比如束胸,比如裹脚,比如整容,比如才玩起来的发际线。审美展现了一种世风的包容程度。多元化的审美,体现了社会的包容度。相反,单一的审美准则,暗指世风苛刻。强调青春,也不知道在明褒暗贬什么。当天花板悄然下沉的时候,下面的世界只会留着一种颜色。
~~~~~~~~~~~~~~~~~~~~~~~~~~~
中国【胸部审美】的千年变迁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Z4y1P7Az?from=search&seid=16685449834749373408
已发表部分索引目录 https://www.douban.com/note/758595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