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很大困难最终学会的技能
查看话题 >T-TALK年度大会 | 陆俊:急救,并非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
希望大家都能对急救技能有所了解,因此,本篇将梳理2019年T-TALK年度大会中第一反应合伙人陆俊讲述的“爱、生命、行动”。

急救,并非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而是你、我、周围人自己的事情。“没有急救意识,不敢救。没有专业知识,不会救。没有辅助工具,不能救”是我们共同面对的现状,而趣味游戏体验、碎片化学习、线下联动培训结合科技创新则是第一反应独特的解决方式。陆俊老师期望大家能用1%的生命去关注生命的本身,去成为解决方案的一份子。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演讲内容整理
急救,并非只是专业人士的事情
看到台下有这么多的观众,我想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们知不知道这里的安全出口往哪边走?我们有两个安全出口分别在左手边和右手边,所以如果出现任何紧急情况,我希望左边的观众从左出口离场,右边的观众从右出口离场。今天整个故事其实是从一个1%开始,我刚刚说的紧急状况真的只有1%的可能会发生,但如果发生了,就是今天的100%。
大家来看一个词 —— 急救。看到“急救”这两个字,在座各位你们脑海中画面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样的人物?医生?救护车?抢救室?我们会觉得急救是由专业的人员来做的,并不是我该做的,是不是这样?

先教大家一个急救的技能,如果你们出鼻血,该怎么办?头向前倾,捏住鼻翼两侧,这是正确的止鼻血方式。但在座各位很多人都是错的,在中国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大约有1/3的人知道这个答案,还有2/3不知道,今天验证了这个观点。在你人生当中可能真的只有1%的可能性会出现出鼻血这件事情,但当它发生了,它也需要急救。

我们来看看急救到底意味着什么?急救来自于英语的First Aid,即第一个(First)到现场去提供的帮助(Aid),所以在专业人士到达之前,我、你、我们周围这些人提供的第一时间的救助叫做急救。所以我的第一个观点:急救不是别人的事情,不仅是专业人士的事情,是你们做的事情,是我们一起做的事情。
除了出鼻血,有一个特别场景叫做心脏骤停。在中国院外心脏骤停救活率不到1%,但每60秒钟就有一个人因为心脏骤停倒在路边、倒在家里、倒在篮球场上。但是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平均是15分钟。在座各位你会救吗?(鸦雀无声)我觉得你们应该都不会救,你们只会原地等待。所以在中国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活率只有1%是因为我们都不会救。但据统计,每年心脏骤停发生的概率是千分之二。如果你的朋友圈人数超过500,那么每年就有一个人有概率因为心脏骤停而从你的朋友圈消失。 危险和遗憾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除了心脏骤停,每年暑假有很多的孩子因为溺水离开我们。这样的悲剧一直在我们身边发生,但我们能做什么?为什么我们做不了?因为接受过正式急救培训的人口在我们中国只有1%。所以当遇到紧急情况受到伤害时,只有1%的人会正确的技能来救你,你被救活的概率是很低的。
“不敢救、不会救、不能救”是我们的现状
我们的现状有三个“不”:没有急救意识,不敢救。没有专业知识,不会救。没有辅助工具,不能救。
第一反应作为一个社会企业,想用商业的模式去解决这个社会问题,我们想创造一个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所以针对每个“不”我们做了一个尝试。
不敢救?要有趣!
第一叫“不敢救“。一方面,很多时候是因为这件事情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不有趣,第一眼都不可能去看它。所以我们要打破次元壁,从小游戏、从小程序、从各种各样的场景去切入,让大家不仅学到这个技能,而且能够玩起来,去组队PK、去打游戏、去Cosplay……

我们也可以跨界讲急救。这张图片是今年上半年,我和史炎一起做脱口秀来讲急救。因为我们发现,除去正正经经的课堂授课,通过故事、笑话也可以讲急救。 另一方面,大家不敢救可能是因为怕被告,其实国家已经颁布了这样一条法令: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民法总则第184条)
不会救?要有用!
第二个是“不会救”。我来教给大家一些有用的技巧。如果出现紧急的情况,你需要被人帮助,该怎么叫救命?首先把手伸起来,大家一起跟我做一下这个动作,用这样的动作表达你在呼救,同时大声叫“救命、救命”。 这些有用的技巧也需要通过碎片化学习让更多人掌握,你可以用5分钟的时间学会5个救命的技巧。线下,我们也可以覆盖很多城市,把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装备,用一些很酷的方法教会人们用,用标准化的方式去做传播,让大家真的能够用得上。

除了我们去教,我们还可以教会你们去教。我们教了很多的老师,他们教会孩子,再让孩子带这个技能教给他们家长。 同时我们还打造了一套志愿者服务体系,当我们学会这个技能之后,给大家一个平台去发挥能量,去为别人做这样的保障。比如说在马拉松赛事里,每5万个人就有1个人会因为心脏骤停倒下去。在2015年上海马拉松倒下去的一位跑者,被我们救活,后来成为了我们体系的一位志愿者,去帮助别人。
不能救?要有料!
第三个是“不能救”。我们通过技术把数据整合在一起,用科技向善的力量,把有用的工具分享给更多人。举个例子,有一种设备叫做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如果在座各位学过急救可能听说过,但你身边找不到它。

现在如果扫一扫这个二维码,它会告诉你离你最近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哪里?除了通过这些技术让大家能找到急救机器外,我们还能把这些解决方案整合在一起,变成一个IT解决方案,去解决更多场景化的问题。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最后结合了刚刚说的这些点,我们希望每个人真的去改变,让更多的人去共同获益,所以我们叫共益。共益(B Corp)在全球有这样一个认证,它源自美国,在全球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当你要成为一个共益企业的时候,你就和这些品牌站在一起。比如达能、Ben&Jerry‘s、Patagonia。

在中国这场共益企业的运动也正在发起,有15家中国大陆的共益企业已经被认证,第一反应是中国大陆第一家,我们要推动共同的利益,用商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当然,我们结果是什么?结果是我们要做让生命没有遗憾的事情。在我们保障的400多场马拉松赛事里,一共救活了19位心脏骤停的患者,把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活率从1%提高到95%。 这是我们的现在,但在未来我们希望覆盖100%的场景和人群。从吃海底捞开始,到你去读书,再你回到家用丰巢,周围都有人能救你,甚至外卖小哥、快递小哥都掌握急救技能,这是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这个共益平台的力量。

用1%的生命去关注生命本身
最后我想倡导一个1%,我希望在座的各位回去,做一个小小的计划,用1%的生命去关注生命本身。
举个例子,365天的1%,也就是3.6天,我会用一天的时间——清明节去关注已经逝去的人,用一天的时间——重阳节去关注父母和那些需要关注的人,再用一天时间学习急救技能,学习和生命相关的自救互助的技能,最后用0.6天的时间为别人提供这个服务,成为一个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城市英雄。

这是我的一个倡议。爱、生命、行动。我希望大家今天带着爱来,了解生命,去行动。 第一反应,和你一起,给生命第二次的机会。

让急救普及,将情怀落地
从1%到100%,给生命第二次机
会这是第一反应在做的事
一件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没有遗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