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歌儿
小时候,每年暑假,电视里总是不厌其烦地一再放那些老片,德国电影《英俊少年》就是一部。片中俊美的男孩,给外祖母唱起他母亲生前最喜欢的歌曲《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独自绽放/所有美丽的同伴/都已零落成泥。"若干年后,在格林威治村“电影论坛”影院,泰国电影《黑虎的眼泪》片尾,男主人公中枪倒在女主角的怀里死去,镜头缓缓后退慢慢升上树梢,透过枝叶凝视着月光下的草地和生死分别的恋人,旁白仿佛逝去的灵魂黯然回首脉脉私语:“生命显得只是一段漫长而可怕的悲哀/所以我们必须渴望和追逐快乐/哪怕是一丝苟延残喘的希望/直到我们生命的尽头” 。这时画面中风声雨声哭泣声都隐去,片尾曲《哀叹之月》(moaning moon)响起来:听,泰语版的《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刹那间我仿佛他乡遇故知,情景交融,心里不住赞叹:这真是太美妙了。泰语歌词唱到:“野花飘零/一朝盛开/香消玉殒/曾经如此芳华 /而今残红不再/如月下摇曳之花/临空凝视/而长夜漫漫/你留我空守余生”(从英文译过来的)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坐在我身边的女孩,已经泪流满面。显然《黑虎的眼泪》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新瓶装旧酒,以新颖的形式和技巧讲述一个老套的伤感故事,却显得清新动人,就好比同样是烂了大街的三角恋,一个话剧里这样总结其套路“你爱他他不爱你,他爱着另外一个人,而那个人,却快要死了”的时候,我们发出会心的笑。我后来专门从那个小发行公司买来了《黑虎的眼泪》DVD珍藏至今,并经常跟人推荐。 (歌曲链接:The Last Rose of Summer http://tinyurl.com/2fx2s9a)
相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余生也不晚,但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却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才听到的,中文译词的开头唱到:“哦但愿我是娇弱的苹果花/从弯曲的树枝上面落下/飘落在你那温柔的胸膛/把它当作我的家”苹果花这个词曾让我有些着迷,甚至在给大学女同学的毕业留言里还引用过,具体写了什么早已经忘了,想来无非是文绉绉地夸女生像苹果花一般娇艳。而如今我常备的总是橙汁、葡萄汁、蓝莓汁,几乎不买苹果汁。高尔斯华绥《苹果树》可以看作是这首歌曲的小说版:一个受了诱惑后被抛弃而伤心死去的农家少女,当初,“一簇簇苹果树粉红的花蕾碰到她激动的小脸和黑发。又是迷醉了,苹果粉红花蕾的迷醉”。那首歌后来是这么发展的:“既然我的爱情没有结果/我愿做雏菊开在小路上/当你漫步踩在我的身上/我就在你的脚下死亡。“率真而又坚决。20 世纪初一位英国律师根据相同曲调填词的另一首英文歌Danny Boy(丹尼男孩),近百年来传唱无数,仅维基百科上就列出了上百个版本,看来,像我这样爱凑八卦的闲人可真是多。曾经在有一年电视直播的911周年纪念仪式上听到歌手演唱,简单的吉他弹唱,女声在一片肃穆中显得尤为凄清。就在那次直播中,我听到一位父亲举着相片对遇难的儿子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期待着我们在天上重逢的那一天。你的弟弟叫我向你问好,你以前可能从不知道他有多么爱你。”从此,每次我听到这首歌,都会回想起那个让我伤感的画面。Danny Boy的歌词有这样几句:“夏季已过/树叶凋零/你一定要走而我必须听从/但请你记得回来/当夏季重回草地/或山谷寂静白雪如盖。” 齐秦的歌曲给出了一种答案:“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我们的古人则更含蓄些:“君问归期未有期。” 我想我也在等待莫名的归来。 (歌曲链接: Danny Boy http://tinyurl.com/28kcbxd)
“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加拿大民歌《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脍炙人口,在我的小学音乐课本里叫《雅拉玛》,那时候我们唱的是:"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这说的是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的事迹。除了知道这是一首朗朗上口曲调优美的民歌,我以前对它并没有特别的体会,直到2004年的夏天。因为整理一个美国劳工影像资料库,我拿着纪录片The Good Fight的录像带在NYU的图书馆看,忽然片中出现了这首歌:战斗之后,牺牲的国际纵队战士们零星地倒在山坡,镜头摇移,在草丛中寻觅着一个又一个,这时响起来低沉的男声合唱Valley of Jarama,我听到小时候熟悉的曲调,受到悲壮气氛的感动,不禁眼眶湿润。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工人阶级当年对西班牙内战左派一方的支持,很多美国人毅然跨过大洋奔赴西班牙和法西斯作战,成立了亚伯拉罕·林肯团,团歌就是改编自这首《红河谷》。多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女士面对镜头回忆几十年前告别自己牺牲在西班牙的恋人时仍然热泪盈眶,她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很年轻就死了 ,却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基本上算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美国版)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这首歌最动人的演绎。中国有部电影也叫《红河谷》,反映的是西藏人民抵抗英国殖民者侵略的事情,我似乎曾经在电视上撇过几眼,印象是,看来那时候中国在西藏是没有驻军的。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民,团结起来!(歌曲链接: Red River Valley http://tinyurl.com/2bkl525)
《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总是跟电影《魂断蓝桥》连在一起,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也像我当年那样,以为在这部电影里面找到了歌的出处。中文歌词挺好的:我们也曾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白石为盟/明月为证/留记多少欢畅/今后天涯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每年夏天毕业的季节,各个离别的站台,总是一次一次唱响。关于《魂断蓝桥》,有次在课堂上,教授洋洋得意地拿出他在越南的音像店手持一张盗版碟的照片给大家看,问我们:这是啥片。我真是少有地脱口而出:Waterloo Bridge。同学们很惊讶我为什么会知道这样一部对他们来说名不见经传的好莱坞电影。隔天,一个同学有些好奇为什么东方人会这么喜欢《魂断蓝桥》,把它视为经典,这个现象当年周传基老先生曾经在南开的一次讲座上给我们普及过,我猜测着解释说:可能这个故事情节是东方人喜欢的类型吧,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对里面这首Auld Lang Syne很熟悉吧,可能是里面的演员都很有名吧,可能以前我们也没那么多电影好挑的。这场景发生在驶往曼哈顿下城的公交车上,那时我们应该是刚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课出来。时光飞快地过去了。前几天系里的Alicia收到我从西藏寄去的明信片,来邮件把我们专业的近况谈了一通,讲到大家经常回系里参加活动,“真的感觉像一家人一样”。这让我有些惭愧,回来后很久没通报我的情况了,真是该借用Auld Lang Syne的歌词问问自己:“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 前几天在丽江,住在客栈,几个朋友很快就熟悉了,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还有人热心地陪我逛束河古镇,我离去的时候,他们送我到路边,我怀念这样的纯真时光。 (歌曲链接:Auld Lang Syne 摇滚版的,呵呵 http://tinyurl.com/2dsjdda )
我就像是个版本的考证者,絮絮叨叨,提起这些喜欢的歌谣和电影,除了赞美艺术的美好和相通之外,还因为这让我联想起过往的际遇和画面,它们沉积在记忆和心灵的角落,点缀着人生片段,生成现在的我,这或是对“岁月如歌”的很好阐释。而我幻想着,有一天,我可以给一个人,唱这些歌。
相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甚至00后来说,余生也不晚,但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Londonderry Air)却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才听到的,中文译词的开头唱到:“哦但愿我是娇弱的苹果花/从弯曲的树枝上面落下/飘落在你那温柔的胸膛/把它当作我的家”苹果花这个词曾让我有些着迷,甚至在给大学女同学的毕业留言里还引用过,具体写了什么早已经忘了,想来无非是文绉绉地夸女生像苹果花一般娇艳。而如今我常备的总是橙汁、葡萄汁、蓝莓汁,几乎不买苹果汁。高尔斯华绥《苹果树》可以看作是这首歌曲的小说版:一个受了诱惑后被抛弃而伤心死去的农家少女,当初,“一簇簇苹果树粉红的花蕾碰到她激动的小脸和黑发。又是迷醉了,苹果粉红花蕾的迷醉”。那首歌后来是这么发展的:“既然我的爱情没有结果/我愿做雏菊开在小路上/当你漫步踩在我的身上/我就在你的脚下死亡。“率真而又坚决。20 世纪初一位英国律师根据相同曲调填词的另一首英文歌Danny Boy(丹尼男孩),近百年来传唱无数,仅维基百科上就列出了上百个版本,看来,像我这样爱凑八卦的闲人可真是多。曾经在有一年电视直播的911周年纪念仪式上听到歌手演唱,简单的吉他弹唱,女声在一片肃穆中显得尤为凄清。就在那次直播中,我听到一位父亲举着相片对遇难的儿子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期待着我们在天上重逢的那一天。你的弟弟叫我向你问好,你以前可能从不知道他有多么爱你。”从此,每次我听到这首歌,都会回想起那个让我伤感的画面。Danny Boy的歌词有这样几句:“夏季已过/树叶凋零/你一定要走而我必须听从/但请你记得回来/当夏季重回草地/或山谷寂静白雪如盖。” 齐秦的歌曲给出了一种答案:“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我们的古人则更含蓄些:“君问归期未有期。” 我想我也在等待莫名的归来。 (歌曲链接: Danny Boy http://tinyurl.com/28kcbxd)
“人们说你就要离开村庄/我们将怀念你的微笑/你的眼睛比太阳更明亮/照耀在我们的心上” 加拿大民歌《红河谷》(Red River Valley)脍炙人口,在我的小学音乐课本里叫《雅拉玛》,那时候我们唱的是:"西班牙有个山谷叫雅拉玛/人们都在怀念它/多少个同志倒在山下/雅拉玛开遍鲜花。"这说的是西班牙内战中国际纵队的事迹。除了知道这是一首朗朗上口曲调优美的民歌,我以前对它并没有特别的体会,直到2004年的夏天。因为整理一个美国劳工影像资料库,我拿着纪录片The Good Fight的录像带在NYU的图书馆看,忽然片中出现了这首歌:战斗之后,牺牲的国际纵队战士们零星地倒在山坡,镜头摇移,在草丛中寻觅着一个又一个,这时响起来低沉的男声合唱Valley of Jarama,我听到小时候熟悉的曲调,受到悲壮气氛的感动,不禁眼眶湿润。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美国工人阶级当年对西班牙内战左派一方的支持,很多美国人毅然跨过大洋奔赴西班牙和法西斯作战,成立了亚伯拉罕·林肯团,团歌就是改编自这首《红河谷》。多年后,一位白发苍苍的女士面对镜头回忆几十年前告别自己牺牲在西班牙的恋人时仍然热泪盈眶,她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很年轻就死了 ,却长久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基本上算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美国版)在这个片子里我看到了这首歌最动人的演绎。中国有部电影也叫《红河谷》,反映的是西藏人民抵抗英国殖民者侵略的事情,我似乎曾经在电视上撇过几眼,印象是,看来那时候中国在西藏是没有驻军的。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民,团结起来!(歌曲链接: Red River Valley http://tinyurl.com/2bkl525)
《友谊地久天长》(Auld Lang Syne)在我童年的印象里,总是跟电影《魂断蓝桥》连在一起,我不知道是否有人也像我当年那样,以为在这部电影里面找到了歌的出处。中文歌词挺好的:我们也曾终日游荡在故乡的青山上/我们也曾历尽苦辛到处奔波流浪 /白石为盟/明月为证/留记多少欢畅/今后天涯同声歌唱/友谊地久天长”。每年夏天毕业的季节,各个离别的站台,总是一次一次唱响。关于《魂断蓝桥》,有次在课堂上,教授洋洋得意地拿出他在越南的音像店手持一张盗版碟的照片给大家看,问我们:这是啥片。我真是少有地脱口而出:Waterloo Bridge。同学们很惊讶我为什么会知道这样一部对他们来说名不见经传的好莱坞电影。隔天,一个同学有些好奇为什么东方人会这么喜欢《魂断蓝桥》,把它视为经典,这个现象当年周传基老先生曾经在南开的一次讲座上给我们普及过,我猜测着解释说:可能这个故事情节是东方人喜欢的类型吧,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对里面这首Auld Lang Syne很熟悉吧,可能是里面的演员都很有名吧,可能以前我们也没那么多电影好挑的。这场景发生在驶往曼哈顿下城的公交车上,那时我们应该是刚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下课出来。时光飞快地过去了。前几天系里的Alicia收到我从西藏寄去的明信片,来邮件把我们专业的近况谈了一通,讲到大家经常回系里参加活动,“真的感觉像一家人一样”。这让我有些惭愧,回来后很久没通报我的情况了,真是该借用Auld Lang Syne的歌词问问自己:“Should o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 前几天在丽江,住在客栈,几个朋友很快就熟悉了,大家一起吃饭聊天,还有人热心地陪我逛束河古镇,我离去的时候,他们送我到路边,我怀念这样的纯真时光。 (歌曲链接:Auld Lang Syne 摇滚版的,呵呵 http://tinyurl.com/2dsjdda )
我就像是个版本的考证者,絮絮叨叨,提起这些喜欢的歌谣和电影,除了赞美艺术的美好和相通之外,还因为这让我联想起过往的际遇和画面,它们沉积在记忆和心灵的角落,点缀着人生片段,生成现在的我,这或是对“岁月如歌”的很好阐释。而我幻想着,有一天,我可以给一个人,唱这些歌。
![]() |
黑虎的眼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