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古韵(八):天宁寺、城隍庙、北极阁
天宁寺:学堂街支路内有南通天宁寺,天宁寺原建于唐代,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前,名报恩光孝禅寺;政和中,改称天宁报恩禅寺;明宣德年间仅存大雄之殿和山门;明天顺元年(1457年)寺僧请赐天宁报恩寺名额,朝旨颁发后去掉报恩两字,自此之后称天宁寺至今。1957年,天宁寺大雄之殿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开始后被征用作为厂房,文革后归还给寺庙;1991年开始进行历时七个月的重修至1991年12月完工。【3】【4】【5】

天宁寺因位于学堂街支路内,山门正对街面,不甚宽阔,山门前立有二石狮;山门殿上有赵朴初所题之匾额:天宁禅寺;(赵老先生的题匾真的是无处不在啊!)左右有楹联: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山门殿后正对天王殿,天王殿与山门殿之间有新制滴水观音像。滴水观音像左为水神殿,水神殿外有年久之焚香炉,殿门未开,无缘入内,殿外有关公像供奉。出水神殿继续向前左侧为财神殿,殿外有联:铜山久种无边树,金谷时开得意花;同样殿门未开,看起来本人今生与财无缘啦(此处忧伤淡淡)。财神殿正对面有一古井,不过看到井口覆盖的水泥板时,还是有点郁闷,怎么今儿个去哪儿哪儿都关着门,连这口井也闭门谢客。天王殿后为大雄之殿,大雄之殿原建筑为宋代遗存,据传殿上所题之匾“大雄之殿”为宋徽宗手迹;大雄之殿为单檐歇山顶建筑,大殿柱础为覆盆式雕花柱础,殿内柱为木质瓜棱柱。可惜拜访时看到大殿内师傅们正在午休,为免惊扰,没有入内参观,只在殿外远远拍摄了一下殿内瓜棱柱。大雄之殿后为藏经楼,其匾额为启功先生所题。藏经楼后西北为南通三塔之光孝塔。
光孝塔又称“支提塔”,塔高30米,砖木混合结构,八角五层,飞檐翘角每层有四门,上檐用角梁,腰檐向上反翘,绕以雕板木栏塔基的八面各有两块雕有麒麟的基石,共16只麒麟,乃宋代艺人的作品,栩栩如生,古朴雅致。塔刹较高,承露盘上装有相轮七重,刹顶上安有光芒四射的宝珠塔身硕长,呈现玲珑挺秀姿态。






寺街:天宁寺外是南通城的老街:寺街。自打前次扬州游见识到江南水乡的特色老城后,每到一地,总是想找一些老街老巷钻一钻。寺街内少行人,缺了扬州老城那份热络,显得颇为清冷。后来才发现墙面上张贴的寺街西南营腾拆补偿方案,恍然之余心中暗叹侥幸,能在寺街整修之前看一眼原汁原味的老南通城。目前所见之国内新整修"历史文化街区"整修之后大多已经没有老街原有之韵味儿,造一些所谓的仿古建筑,整一些步行街,开店卖个奶茶、寿司,无非是利益驱动下以老街之名行商业发展之实,不足道矣!寺街斑驳的白墙、古旧的木门、墙头觅食的猫咪、尘封着历史记忆的巷名,这些才是能够深深吸引我、触动我的地方,徜徉其间,仿佛与久远的历史有了一种神秘的联系。抛开地图导航,随意的在巷中穿行,即使抛开任何指向性的目的地,拐过一个墙角,就会看到原建于清代的烈士故居,再走过一个巷子,又看到乾隆年南通状元胡长龄的旧宅。透过木门上的破洞,窥视到院内落叶满庭、门窗破败、枯树一颗,独立院中。这才是心中状元故居应有的样子。不必整饬一新,破门旧窗老树枯叶即可传递出浓浓的历史沉淀,在这里一切展示、文字都是多余的,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就是最好的。



北极阁城墙:随心而行间不觉已经走出了寺街,来到了北护城河边,想想虽然没有完整的逛完,却自感已经体会到了南通老城的悠远绵长,便没有再走回头路。看了一下地图,沿环城北路向东300米就是北极阁城墙遗址,据传是南通仅存的一段城墙,向往之下便起身寻访。等到走到近前之后,城墙虽然规制不甚高长但一眼看去却也颇有几分威势。城墙下立有文保碑介绍城墙之历史沿革。城墙右侧紧邻就是南通中学,墙与中学围栏间仅有一人宽小路可供通行。循路转至正面之后看到地面有石刻《通州直隶州城隍图》,既言直隶,当为明代城墙,图为上南下北,故初看之下还有点不适应。早前走过的天宁寺、寺街育婴堂巷都可以找到,临近育婴堂巷的胡家庵或许就是胡长龄先祖的居所。看罢地图转头上台阶登上城墙,城墙顶上除一花坛外空无一物,略感空寂。极目远眺,不远处天宁寺光孝塔和南通电视塔双高耸立,古典与现代完美交融在一张图里。



城隍庙:下了城墙再向东数十步后北向走过北濠桥,然后沿濠北路向东步行约15分钟至与濠东路交叉口,就到了南通城隍庙。城隍庙始建于宋建隆二年,现城隍庙为1998年迁建,1983年被定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此处略为不解,既然已经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且城隍庙又以建筑为主,应属于不可移动文物,一旦迁建,很难保护其原有风貌。等到近前果然发现这里还是太"新"了。远远看山门殿,除一正门两侧门为木门外,再向外都是卷帘门,至此对城隍庙内里状况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山门殿处有《南通城隍庙迁建碑记》,记述城隍庙历史沿革以及迁建后规制等,妙处在于此碑结尾处附有二十四字真言,千年以后,此碑或可用于印证今日之史。山门后院内左右各有两池,池内有汉白玉雕之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或许因为雕像为新制而更符合现代人审美,终于看到了一个胸肌不那么发达,清新秀丽的刘海。院右药王阁,院左吕祖阁,阁均为两层阁。药王阁一层祀车神奚仲,二层祀药王孙思邈。吕祖阁一层祀月老,二层祀吕祖吕洞宾。吕祖阁一层处楹联颇为有趣:世间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无非读书。至理名言啊!山门殿正对仪门,仪门内上下左右各式红蓝牌匾,均为信士捐资题名,密密麻麻,眼花缭乱:孟德于斯当头风复发,李治至此应目疾愈甚,庙堂之上可卖官,神仙殿堂可鬻匾,钱可通神,诚不虚言!对仪门这边花里胡哨的状况略感不适,故没有过多停留,转到仪门殿后慈航殿前。慈航殿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认知,二层小楼挂了六张横匾,分题:慈航殿、妈祖殿、娘娘殿、福寿堂、文昌阁、忠义堂。各路神仙挤在这里,当真不嫌拥挤么?




出了城隍庙已经下午1点多了,早起两个火饺一直抗到现在,确实有点饿了,不过刚刚沿濠东路一路走来,看到一众奶茶、鸡排、兰拉、沙县,即使饥渴再甚,还是保持了我作为一个旅行者最后的倔强,我要吃有特色的。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本地小吃店,一块儿虾饼、一份卤牛肚,再来一份鲜香的小馄饨,巴适得很。


印花蓝布博物馆:安抚了五脏庙后去往附近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国家"非遗"。博物馆是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于1997年创立,整理收藏大量蓝印花布实物和图片资料。博物馆外观就是一层小平房,毫不起眼,倒是博物馆前悬挂二十匹左右花布的布架颇为吸睛,很有几分古韵。进入博物馆后只在左首第一间小展厅内看了部分蓝印花布的原料、流程、工具的介绍,没有继续参观。因为遇到了更有意思的事情。第一次现场旁观戏剧拍摄,而且演员应该都是南通市的小学生,驻足在旁观看小朋友们的表演,知晓她们正在拍摄的也是关于蓝印花布宣传的片子。别看演员年龄小,剧组阵容可一点都不敷衍,导演讲戏非常认真不会因为演员年龄小而放松要求。同一个场景反复排练几次后也能明显看出小演员们的努力和进步,少年强则中国强,你们棒棒哒!




临别前到附近和步行街溜达了一下,又看到商场内正在举办少儿诵读比赛大赛,童言童语之可爱自不必言,评委们的点评也是妙语连珠,再想到刚刚看到的博物馆内拍摄现场。一日之内,两场少儿文化活动都被我碰到,真的只是一个巧合么?或许正体现了南通对于少儿成长的培养和重视,无愧为人文荟萃之地。


参考文献:
【1】肖正德《南通的塔》《档案与建设》2003年第12期
【2】徐永战 程宗剑《南通古城建筑初探》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11卷第1期
【3】凌振荣《南通的古代与现代建筑》 《南方文物》1996年第3期
【4】凌振荣《南通天宁寺大雄之殿维修记略》 《东南文化》1996年第2期
【5】南京博物院奚三彩 王勉 龚德才 万俐《化学材料在南通天宁寺古建筑维修中的应用》 《东南文化》1999年第5期
【6】明 林云程 沈明臣《万历通州志》
北邙客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下) (30人喜欢)
- 行摄--旅途中的美好(上) (22人喜欢)
- 读史札记(二)--爱笑的人才会赢 (4人喜欢)
- 读史札记(一)--春申行迹图 (3人喜欢)
- 寻城记(二)--小城中的大故事 (1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