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中,前任不回复怎么办
聊天,除了输出情绪价值,提升彼此体验以外。 不管是追求,还是挽回爱情,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打探消息。 以此收集储备,咱们想要或可能需要的信息。 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直接问,是最简单的。 你昨天去了哪里? 你现在工资多少? 你现在在哪里上班? 你喜欢怎样的男孩子? 累不累,烦不烦,累什么,烦什么? 对吧? 小伙伴们都喜欢这么做。 建立在“有问必答”的良好对话状态,这当然是最直接的方式。 问题在于你又会发现,不管是追求,还是挽回,一开始的时候,越是对你重要,迫切想要知道的问题,对方越是拒绝回答,敷衍回答。 与此同时你问的越多,聊天体验反而越差…… 最终甚至你还在问地乐此不疲,对方一记“拉黑”猛然而至。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很简单,你的问题激发了对方的戒备,对方开始保护自己。 你问我工资多少,你是想干嘛?想借钱啊? 你问我在哪上班,你是想干嘛?想冲过来闹啊? 你看,到这里,就造成了一个困境。 一方面我们需要收集储备信息,一方面直接问,问不出来。 好比追求,有时候需要进行偶遇。 这时我们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在纸上,构建出对方的一个活动范围,一个时间上的大致轨迹,才有可能去策划后面的东西。 咱们要从大量的对话中,从一堆信息中去筛选,拼凑出来这些信息。 先不说目前关系是否是“有问必答”的良好对话状态,单凭需要的信息来说,你没办法通过一次对话,也没办法通过N次提问去完成。 因为会很奇怪,会变成“查户口”的样子。 该怎么办? 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脱离这种“单对单”面向对方收集信息的方式,通过朋友圈,通过共同朋友等等渠道,拼凑,组合,合理猜测。 另一方面在话术技巧层面,我们也可以想想办法,改变下自己的方式。 比如不要傻傻地总去问…… 而试着用今天要说的虚拟陈述去处理看看。 什么是虚拟陈述? 通过给出一个假定的前提,制造出一个话题空间,从而促使对方围绕此空间进行信息补充。 并不是,想知道什么,就直接问什么。 而是想知道什么,先通过一个假定的前提,制造出话题。 比如你想知道对方现在住在哪里? 你可以说:我昨晚在你家附近吃饭,看到你了,就那家XX饭店。 比如你想知道对方追求者的情况? 你可以说:你发的朋友圈,戴眼镜的是你男友吧?是程序员不,他好像来过我们公司。 虚拟陈述为的就是一个自然的感觉,降低语境上的突兀,从而隐藏自身的目的性,避免激发对方的戒备。 对方不会立刻察觉到,你的目的是打听自己的住处,从而延伸你想干嘛。 而是会进入到话题空间中,告诉你:哦,是啊,我昨天应该是出去买东西。 或者:XX饭店?在哪里的?你看错了吧。 猜对了,你获得了你需要的信息,对方得到了顺着话题的表达空间。 猜错了,你得到了表达空间,接下来的语境也会很顺畅,而你完全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对话中,捕捉到你要的信息,甚至再直接提问,性价比都会高许多。 虚拟陈述就大致是这么一个东西。 你可以在一个对话中,在句子与句子之间,完成这样的话术,这是简单的应用。 你也可以通过几次对话,在话题与话题之间,完成这样的技巧,从而获得更全面规整的信息。 但要提个醒。 做虚拟陈述,有3点注意事项。 1、假定的前提,要有一个预判,要有你自己的猜测在里面。 不能说你张口就来。 明明对方都说了昨天通宵加班,你非得说你看到了她。 明明XX饭店都已经倒闭了,你非说在那里吃饭。 明明对方很有可能是在市区,你非说在郊区看到。 2、最好不要接话头,或者是接了话头,要控制“巧合程度”。 最好不要出现,对方说我昨晚去超市买了东西,然后你接着说,你回家的时候我看到你了…… 要控制“巧合程度”,最好的方式就是避免接对方的话头去说,而直接自己去开话题。 如果实在要接,那么从时间关联上去延长,她说昨天,你不要也昨天,你可以说一个星期前。 3、不要连续多次进行虚拟陈述。 我就遇到过真实的例子。 之前有个学员,他就是此前一直喜欢问,问到对方很烦的那种。 然后我就教了他用虚拟陈述的方式去处理,也帮他设计了一些惯例。 然后呢? 他就消失了一段时间,没联系我。 大概一个月吧,他又找我:老师,我搞砸了!对方生气了! 怎么回事? 他发了那段时间的对话给我看。 好家伙,感情没联系我,是聊爽了,可以说那段时间从头到尾,每次都在用虚拟陈述。 刚开始还好,后面就越来越奇怪,对方也越来越冷淡,不接话题。 这真就把对方当傻子了….. 我这么说,会显得这人挺傻,怎么会这么做? 但事实上,很多挽回者,都喜欢“一招鲜吃遍天”。 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