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金山区高三语文二模三篇例文及点评
2021届金山区高三语文二模三篇例文及点评
金山中学 戴文开
原题:有人说,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落叶满阶红可扫(60分)
高三(4)班 郭孜怡
厄休拉·勒奎恩有这样一句话:“要欣赏地球的美,最好是从月亮上看;要欣赏生命的美,最好是从死亡中看。”我深深认同并承认世界需要借力、需要比较、需要效法、需要认同。但生活中却常常会有人陷入两大误区,一是看别人生活,二是生活给别人看。而这或许亟待稍加校正。
看别人生活,更多是源于对自我生活把握的缺失。不知何谓好的生活,亦不知何谓之次。于是有人开始窥探,有人开始效法。
而生活给别人看呢?看似是对自我生活的无限欢愉与认同,然而往往主动地“给别人看”的并不就一定是真实,可能是夸耀,亦可能是所谓人设。肆意不足,虚伪有余。
两者究其根本,都能姑妄归结于对自我认识的“卑”。而这刚好与《李尔王》中“往往因为有所自恃而失之于大意,反不如缺陷而能对我们有益”的观点相悖。针对这两大误区,我们倒是要推崇些“自恃”而克服、忽视部分“缺陷”了。
诚然,生活,一场与自我的博弈,不乏与人比较,也需要与人比较,但我始终认为我们不应因人优而效法于人。这样是会陷入被奴役状态的,而我不愿人为生活所奴役。难道他人活得风光无限就定要与之一争吗?难道有人能旷然于世就一定不能自怨自艾吗?纵然我不认同消极的生活态度,但我始终认同每个个体自由洒脱生活的权力。白居易有诗句“落叶满阶红不扫”,他是为了留住自然风光的美好,为了那一片打动他的红。我们难道定要如此吗?当然不是的。生活是私人的,也应当是肆意的。
生活更不应是囿于他人眼光中的。那些流于表面、不真实的、你所展现给他人的信息也需要被剔除。人际关系往往建立在一定的信任基础上,如果整个人被冠以“不真实”的标签,先不论泛泛之交,于知心友人前应如何自处呢?日本第二大汽修集团社长键山秀三郎,为了将他原本缺人缺钱的小汽修公司做好,为了员工所急缺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他十年如一日,在员工的冷漠注视中洗厕所、擦楼道。他不在乎他人眼光中身为社长的自己会被怎样看待,他只在乎他人眼光之外的结果。
于是出现了我浅显认知下更欣赏的生活,活好自己,然后尽可能地改变尚迷茫的他人。键山社长故事的后续中,员工们最终逐渐被感化,明白了洗厕所作为一件小事的重要性。皇帽株式的员工服务也因此在后来成为了美谈。
和一位学者不同,当他纠结于是“扫叶”还是“扫红”时,我更愿将“不”字替换为“可”字,生活是自我的选择,扫或不扫,应源于个人。
开开点评:
文章先以勒奎恩(美国当代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义作家)的话开篇,引出“看别人生活”及“生活给别人看”这两个议论对象。
紧接着,分别简明扼要地提出了两种情况存在的问题——“对自我生活把握的缺失”以及“夸耀”、“虚伪”。
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两种情况的错误根源,即“对自我认识的‘卑’”。与《李尔王》所呈现的观点相悖,而作者表明自己的立场——“我们倒是要推崇些‘自恃’而克服、忽视部分‘缺陷’了。”
之后,辩证地看待“与人比较”存在的合理性,但更强调这样会“陷入被奴役的状态”,并通过一连串强有力的反问,指出“生活是私人的,也应当是肆意的。”
同时,细致地分析了生活不应“囿于他人的眼光”,如果活得“不真实”,无法待人与自处。并以日本第二大汽修集团社长为例,强调要活出真我,而非活给别人看。在潜移默化中,自己认定有价值的言行也会真正改变尚且迷茫的他人。
最后,以“生活是自我的选择”作结,干脆利落。
总之,本文行文自然流畅,动情晓理,气势非凡,让人读来心悦诚服。

镜头之外(60分)
高三(4)班 姚昕玫
电影《楚门的世界》中,主人公从小生活在演播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生活给别人看;而镜头外的观众以看他生活为乐。有人说,看别人生活和生活给别人看,是生活中的两大误区。对此,我十分赞同。我们不应陷入“镜头生活”,我们应该像电影主人公一样打破第四面墙,走我们独特的,崭新的生活,活出自我。
但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和信息更迭速度的加快,我们也能从这两个误区中获得好处。看别人生活,首先增加了感官上的娱乐性,同时也为观者生活方式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方式。生活给别人看,能从观者处得到生活的监督进而改善个人的行为——云端千人自习室不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吗?相互监督,互相改正。但若长久发展这种“看和被看”的生活模式,难免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束缚。
因此,不陷入这两种误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人们常说,自己的潜能只能靠自己发掘。不陷入“看与被看”的误区,能使我们在生活中更关注个人潜能,从而开发自己。托尔斯泰的父亲希望他从政,因此要求他考了政治学院,但他了解自己,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毕业后成为了作家。设想一下,若托尔斯泰不去追寻自己的潜能开发自己,只是生活给父亲看,成为一名有权有钱的法官,那么文学史上将拥有一个巨大的遗憾。活出自我,并非要人走在传统之外特立独行,而是关注自我,发挥自我潜能并顺应内心,不被他人的期望和目光裹挟着“表演”或“模仿”罢了。这是个人的生活,也是更轻松的生活。
当下有一句话,叫“镜头先吃”,指的是人们享用美食前用手机拍下并上传社交媒体并博得关注,随之而来的是所谓的“网红模式”。陷入这两种误区的同时,你也掉入了“网红陷阱”,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区分度,“模仿”和“相似”背后的正是这两大误区。微博2018年年度总结是,某一“网红照”竟高达百分之九十相似。这种单一的模仿行为带来的也是创作的消失,是创新的大危机。
个人的生活习惯扩大了会影响到社会。看别人生活,满足人们的偷窥欲,而生活给别人看,满足的则是表演欲。二者若不加以节制,社会生活将会是人人虚假,人人窥探。湖南台真人秀制片人曾坦言,没有哪个综艺、真人秀是没有剧本的。没有信誉可言的社会,会给所有生活在这儿的人带来灾难。“看”和“被看”的模式所通往的远方是不可相信的生活。
“表演型人格”概念的提出,再次让人们注意到了这类生活现象。生活给别人看的背后或多或少有作秀和表演成分在内。《卡戴珊家族》等所谓真人秀,剩下的应该只有“真人”了。过度窥探他人生活亦是对人权的侵犯。我们不能落入这两个误区,像《楚门的世界》主人公那样勇敢地打破第四面墙,活出自我,生活在镜头之外。
开开点评:
本文以电影《楚门的世界》开篇,恰切地引出“看别人生活”和“生活给别人看”这两个讨论对象,紧接着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应陷入‘镜头生活’,我们应该向电影主人公一样打破第四面墙,走我们独特的,崭新的生活,或出自我。”
然后,先辩证地指出这两种被称作“误区”的做法,实际也有好处。除了直接说理之外,还举了“云端千人自习室”这样紧跟时代潮流的社会现象加以证明。再笔锋一转,指出以此作为生活模式,难免会被束缚。
接着,从正面论述如何不陷入这两种“误区”。以托尔斯泰为例,他“不被他人的期望和目光裹挟着‘表演’或‘模仿’”,真正“发掘了自己”。又指出当下千篇一律的生活背后,正是这两大误区在作祟,成为了创新的大危机。
在此基础上,从反面指出充满“偷窥欲”和“表演欲”的个人生活习惯正倾轧着这个社会,并以湖南台真人秀制片人的话,一针见血地批评“看”和“被看”远离了生活的真实。
最后,再次强调“生活给别人看”和“看别人生活”的问题,要学习《楚门的世界》的主人公,活出自我。是为首尾呼应。
总之,本文观点鲜明,行文思路清晰,典型事例丰富,思维辩证,堪称应试佳作。

仰望星空 成为“明”星(57分)
高三(4)班 桑娜
王尔德曾说:“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沟壑之中,总有人抬头仰望星空。”有的人在琐碎的日常中焦头烂额,有的人从一开始就在追逐诗和远方,有的人看别人生活或是生活给别人看,而有的人则为自己而活,活出自我,活出精彩。
生活中人们往往趋于看别人生活或生活给别人看。“看别人生活”,意在了解其他人的生活日常,零落琐事,是加深了解,增进彼此情谊,表现重视的一种方式。而“生活给别人看”,则是将自己的琐事以他人的想法呈现,迎合大众、融入社会,增加存在感,两者合情合理,但如果过度陷于其中,便会造成不良影响。在我看来,我们应抬头仰望星空,在铺满六便士的路上追寻心中的白月光,活出自我本真,寻求生命的意义,成为夜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
看别人生活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也是一种懒惰盲从,缺少自我判断力的表现,会导致自我的沉沦,社会不再进步。羊群心态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千百年演化的结果,让人们身上内建了羊群心态,他们很容易受到同伴影响,而缺少自我判断力,随大流而不愿做出自自我心的突破,将自己隐蔽在人群之中,因为绝大多数时刻看别人都是求生存其风险的最佳选择,落单容易遭到掠夺者的攻击,而万一集体遭遇不幸,他们隐蔽于集体之中,对于他们所造成的伤害,也会最小化,但是如果持续社会,将没有新鲜血液,心想法的产生,社会停滞不前,而唯有为自己而活才能点亮思想,推进发展
生活给别人看,会导致他人意见左右自己想法,迷失自我本真人格,人们的个性趋于一致,同质化社会出现。福柯在其著作《规则与惩罚》中,将现代社会比作边沁所构想的圆形监狱,每个人都在监视网络之中,从心理上感觉到自己始终处在被监视的状态,下意识形成被监视的心态,导致更在意他人看法的产生,这种趋势会导致人们顺应传统规则,缺少自我的表达,当人们几近相同,社会便不再进步,唯有活出自我,彰显个性,才能推进发展。
而活出自我,无疑实现了“骆驼”向“孩子”,由“生活需求”转为“自我实现”的成功跨越。其既可以是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也可以是在平凡之中坚守不平凡的精神。微软CEO纳德拉活出自我,不顾冷眼,发现移动性和云两趋势结合的前景;杭州平凡司机驾车时被突如其来的碎片扎入胸口,忍痛停车进行安全疏散。两者的贡献虽不同,但他们都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活出了自我同时发挥模范作用,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带动了周遭的人。
冯骥才曾说:“风可以吹动一张大白纸,却无法吹动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人生而自由,天空宽广,大海蔚蓝,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前进,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生长,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热烈而滚烫。
开开点评:
文章先以王尔德之语开篇,引出本文谈论的对象——“看别人生活”与“生活给别人看”。
紧接着指出“生活中人们往往趋于看别人生活或生活给别人看”,在揭示其合理原因,及一言概括过度陷于其中的危害之后,给出作者的论点——“我们应抬头仰望星空,在铺满六便士的路上追寻心中的白月光,活出自我本真,寻求生命的意义,成为夜空中那颗最明亮的星。”
然后,文章分别从“看别人生活”及“生活给别人看”两方面,详细阐释了各自可能存有的危害性,并用“羊群心态”和边沁提出的“圆形监狱”加以生动阐释,分别有力地论证了两部分观点。
接下来,从正面提出“活出自我”的真正意义,其中包含了尼采提出的精神三变——“骆驼、狮子、孩子”,以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现了自我精神从基础到上层的进步。接着通过微软CEO纳德拉和杭州平凡司机这两个例子证明他们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同时也引导了其他人们。
结尾以冯骥才之语,以及作者对于观点的再次强调,收束全文。
总之,本文观点思路清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在收获启示的同时,也得来一种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