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自由专题 189期
旁听爱智求真读书会,只摘录,不评议,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阅读书目是邓晓芒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
回顾:
1、什么是理念的范导性运用和构成性运用?范导性运用就是起规范引导作用,将知识集中到一点,是假设的运用。构成性运用要构成建构知识,是无可置疑的运用,起点是普通。
2、为什么理念没有构成性运用?因为理念没有构成经验对象,也没有感性图型的限制。只有知性范畴会构成经验对象。
3、为什么理念有范导性运用?首先,根据康德的自然目的论,凡是出于我们理性本性的东西,一定会有合乎目的的使用。其次,理性为了追求无限,要使知识系统化,使杂多的知识归于统一。如何实现?理性运用知性,间接地整理经验对象。因为只有知性才可以综合统一经验对象,所以理念只有不确定的客观实在性。所谓客观实在性就是能够成为经验对象的可能性条件。
《人类理性的自然辩证论的终极意图》
第一段:
1、纯粹理性的诸理念不是辩证的;对理性的误用(构成性运用)会产生幻相。
2、单纯的误用分为超验(内在)运用和构成性运用。
3、真理(真实)、幻相(虚假)、错误(把幻相当真实)。幻相不可避免,但错误可以。
4、出于理性的本性一定有良好的合目的的使用。
5、理性追求无条件者,会使知性范畴越界(A298)感性、理性、知性都不会犯错,只有判断力会产生错误(《导论》23节的附释三第2段)康德把判断力归于知性,这是广义上的知性。
6、目的论和机械论的区别:目的论认为可以先有结果再有原因,机械论则认为必须是先有原因再有结果。
第二段:
1、理念的先验演绎目的:确保理念的客观有效性。先验演绎作用:对某物做先验演绎,它才不是虚幻的。
2、理念的先验演绎和范畴的先验演绎之区别:理念的先验演绎是不确定的(认其为真的信念);范畴的先验演绎是确定的(知识)。
3、演绎:对某一概念的客观实在性(概念先天的关系于对象<和对象发生关系>)运用。
4、范畴的客观实在性和理念的客观实在性的异同。同:都有客观实在性,都作用于经验对象上;异:范畴的客观实在性是确定的,理念的客观实在性是不确定的。
第三段:
1、绝对的对象:规定对象,形成知识;理念中的对象:引导对象,引导经验对象奔向系统统一性。
2、理念的客观实在性是一个图型,为了获得最大的系统统一性。
3、启发性的概念:启发人们寻找。明示性的概念:直接告诉人们。
4、理性的必要准则:把理念用到经验对象上。理念使经验知识归于系统统一性,并扩展经验知识,而不与经验知识冲突。
5、单凭知性原理只能得到分殊的统一性(科学、理论知识)。范导性运用可以得到集合的统一性,从长远看,可以得到道德、信仰等。
6、理念的先验演绎的是理念的客观实在性。
7、实践理性的理念的先验演绎和思辨理性的理念的先验演绎之异同。同:都是对理念的先验演绎;异:思辨理性的理念的先验演绎是不确定的,实践理性的理念的先验演绎是确定的。
8、灵魂:统一内心和身体的各种杂多。世界整体:是关于整个世界的理念。上帝:包括全部的主观自我和部分的客观世界。它们之间有两种关系,第一种,灵魂是主观的,世界是客观的,上帝是主客统一的;第二种是递进关系,从自我到世界再到上帝,一种自下而上的分级的秩序,上帝通过灵魂和世界统一,灵魂通过先验自我统一。
9、科学中的研究对象有很多也是超出经验范围的。
第四段:
1、通盘规定性原理说的是上帝。
2、灵魂和心灵的差别:灵魂包括了肉体。
3、“蓝本”:最好实在存在者(唯一)。“最大的满足”:产生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4、整段是对“为什么能得到更多”做更清楚的说明。
5、上帝是独立的,所有存在者都是由上帝派生的,由上帝创造的。第一个“好像”,构成一个世界整体,第二个“好像”,是说世界背后有唯一的至上的目的。
6、宇宙论讨论的是秩序(时空秩序、可分不可分秩序、关系秩序和偶然必然秩序)。
7、把先验自我客体化的是灵魂。
-
温聍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8-16 20:2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