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读书
2月读书,共7本。
年度已读记录:
2021总数:13/70
文学哲学:3/20
设计规划:8/30 (包含建筑主题:5/21)
医学健康:0/5
其他主题:2/15
1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刘勃 著
2020年
推荐来源:读库订阅
历史作家刘勃讲司马迁。主要基于《史记》,也结合班固的《汉书》等史料,聚焦展现汉武帝时的西汉。这本是刘勃历史三部曲之一,另有《战国歧途》与《失败者的春秋》。
相比司马迁,刘勃认为东汉的班固是功夫更深的史学家。司马迁则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笔下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第一个以传记体写史书的人。
据考,司马迁活了55岁。他出生时,汉武帝刘彻12岁,4年后登基;他去世时,刘彻67岁。史记分五个阶段,第一段从黄帝开始(公元前3000年)。第五段,是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前194年)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年)。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评价当朝的史官。
刘勃让读者特别细品那些不得已写得隐晦、流露出一丝个人情感的部分。
举一例。武帝大肆开拓疆土,在司马迁看来是拿国运赌博。但歌功颂德是他的职责,追溯纳入大汉版图的所有人群(南越、滇国、闽越、瓯越、匈奴、朝鲜),也本都同源。此处他无法苛责,只感叹了两遍:最重要的事,就是选择好的将相啊!
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
最终他还是因言获罪,入狱被施了宫刑。
后世常说司马迁的纪事时而经不起考据,论史态度也当局者迷。但《史记》的现场感是之后的史书无法比拟的,司马迁留给后世的文学财富是巨大的。理解一个时代,需要这样的文字。
就像今天,只看知网上的社会学研究论文而不逛淘宝不看抖音不刷朋友圈,对当代中国的了解一定大有缺陷。
刘勃在书后突然冒出这样一句略有突兀但在理的话。于是我又装上已卸载的抖音和小红书。不论雅俗,如能防范上瘾傻乐,用来社会观察,应有好处。
2
哈达瑜伽之光
瑜伽文库系列
【印】斯瓦特玛拉摩 著
【印】G.S.萨海、苏尼尔·夏尔马/英译并注释
王志成 灵海 译
首版14-16世纪之间
推荐来源:二姐>王志成
逐渐恢复每天瑜伽。放下有难度的阿斯汤加,集中基础的哈达。勤快执着。自然再问:瑜伽的目的是什么?
最喜欢的Leo老师经常在课上强调:通过体式和呼吸,感受内心。
关注一呼一吸,不为做到某个深度的动作而扰乱呼吸节奏;收敛幅度,避免受伤。不比较他人。如此才能放松、专注,觉察自己当下的状态。
瑜伽,
就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他那天突然讲出这句话,我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最近刚从古籍注释中读到它,是我认为最值得带回当下的一句话。
传统沿袭至今,必有可利当代的实惠。现代人看重瑜伽的健身功效。愈疗肌体失衡、缓解焦虑,当然也为窈窕身材、优雅体态。古人求什么呢?
读书溯源。先是这本斯瓦特玛拉摩的《哈达瑜伽之光》,随后读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关于阿斯汤加瑜伽的八支体系)。两本都来自《瑜伽文库》系列,汇集16本印度瑜伽经典,由浙江大学哲学系王志成教授主导翻译、注释。
《哈达瑜伽之光》是众多哈达瑜伽经典中最重要的一部。首成体系的经文汇编上溯至14-16世纪。
哈达的意思,是控制或平衡“哈”和“达”。就像道家的“阴”和“阳”。意将两极力量统一、身体与心灵结合。
“哈(Ha)”代表“太阳”、“右脉”、“热原则”或“右鼻腔”。“达(Tha)”代表“月亮”、“左脉”、“冷原则”或“左鼻腔”。
《哈达瑜伽之光》中反复述说,
心意与呼吸是相互依赖的。在帕坦伽利那里,瑜伽是以控制心意为开端,而哈达瑜伽以控制呼吸为起始。但无论怎样,这两者都是以控制心意为目的。
对以上呼吸与心意的关系相当着迷,也在日常的练习中留意呼吸流畅平稳,渐有体会。每天走上瑜伽垫,为的是一种精神状态。垫上与垫外自我内观、使心平静。从这个角度看,古今瑜伽的目的是相同的。而头是否能碰到脚,根本不重要。
不知如何向不练瑜伽的人解释这种愉悦,但也确信,瑜伽不是获得这种愉悦的唯一途径。
附记:
传统中的哈达练习有四级。必须按顺序练,越后面越玄幻。
-体位法(身体动作练习)
-调息法(呼吸练习)
-身印(打通中脉,各种惊奇的“招式”比如把舌头倒伸进鼻咽腔、通过收束法回摄行房后的分泌物)
-三摩地(终极境界,征服死亡、至上喜悦)
如今流行的哈达瑜伽,主要是体位法和很有限的调息法,是经科学证实有效的身心健身、康复方式。
3
圆空佛
日本雕塑杰作
【日】中村真 著
吉木 译
日文首版2015年
推荐来源:香蕉鱼书店
读库出品
圆空,生于1632年,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行脚僧人。
行脚修行,居无定所。穿越繁华市镇、深山老林,寻访修行人,历炼不为外物所扰的心。云游之中,他应百姓祈愿,祛病防灾,以“铊雕”的木雕技法,雕刻佛像。据说有十二万尊。



粗旷可爱、拙朴天然。用突出每块木料特性的方式雕刻,极具现代感。

长谷川公茂先生,22岁(1955年)初遇圆空佛,被其治愈心灵的美感折服,一研究就是60年。是日本研究圆空佛第一人。
他一生追随圆空的行旅脚步,十几万张胶片,几乎拍了日本发现的所有圆空佛,总共约五千尊。同时搜寻研读和歌,努力理解圆空的内心。当年被人遗忘的圆空佛,如今已是国宝。



心性清静如明珠,
神游万代美世中。
这首和歌是圆空行及北海道时所作。深深感受到他纯粹清澈的内心。在矇昧未开之地雕刻出如此木像的人,究竟是怎样的呢?很想认识。
书后列出若干可前往参拜的圆空佛(特别说明是参拜,而不是参观)。寺庙神社或博物馆,有一半在圆空的出生地,岐阜县。从国内飞名古屋是最方便的路线,盼早日成行。

4
建筑教育笔记 1
学设计 教设计
范文兵 著
2021年
推荐来源:建筑师朋友
范文兵老师是上海交大设计学院建筑系教授。基于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国内外教案研究与思考,写下这本反思笔记,关于学、关于教。
开篇文章竟然探讨“你有‘自我’吗?”和“先‘学习生活’再‘学习设计’”。看重育人、以生活滋养创作,对这样的老师不觉多一分尊敬。
在我的建筑阅读计划中,首要方向是“教育批评”。其中一个要通过读书解答的问题是:各类建筑教育方法的利弊是什么?随社会发展的演变是什么?借鉴以扬长避短,设计适合自己的功课。
范老师正巧在书中梳理并“回应”了这个问题。称他到交大的第一件事,就是搞明白国内外建筑教育的基本状况。通过反思改良,逐渐提炼出自己的教学思路。
-专业基本议题+专业热点课题为基本线索
-训练研究型(research-based)专业观念、方法与能力
-强调设计的过程,逻辑思辨而不是结果;多做建筑分析
读后对建筑教育有了些基本认识,与设计教育有颇多共通之处。打算了解下“鲍扎体系”和“德州骑警”。总体多读些、做些建筑分析,混杂不同角度,对我总是合适的。

一些笔记如下。
西方建筑教育:
1. 1819-1968,巴黎美术学院“鲍扎体系”(Ecole Royale des Beaux-Arts)
2. 1919-1933,“国立包豪斯学校” 的现代建筑思想(Staatliches Bauhaus)。二战后功能主义泡泡图模式(Bubble Diagram)迅速占据建筑教育的主导。
3. 1950年代。美国德克萨斯建筑学院“德州骑警”(Texas Rangers),探索系统地教授现代建筑的方法”,“重新确立空间形式研究在现代建筑中的核心地位,并严肃了现代艺术与现代建筑的某种血缘关系”。“九宫格练习”、“建筑分析练习”。
4. 至今,欧美日建筑教育观念中,关注空间形态超过实体形态,设计概念超过形体塑造,强调建筑本体逻辑。无论那个学派,始终对有关基本形体和空间的组织的研究,背后都有很深的现代艺术文化素养作为基础。
国内建筑教育:
1. 1980-2000年。鲍扎(巴黎美院体系)+功能主义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大致是“功能类型+形态修饰”。强调平面技巧与规范,但容易陷入“形式主义”。
2. 2000年以后名校中的热点:“设计教学如何处理学术性与实践性之间的关系”。两个趋势:倾向于当工程教,欠学术探索;或倾向于当学术观点教,灵活度与学生主观能动受限。
5
如何在果冻上盖城市
Roma Agrawal 著
王翎 译
英文首版2018年
推荐来源:多抓鱼书店
前两天下雨进地铁站,脚下水道哗哗响。一时好奇,这些雨水都去了哪里?




全上海的屎尿呢?2300万人啊,得是多浩大的工程!长三角的地质条件也是软塌塌吧?地下有多少工作在进行呢?若是容量不足或疏通不畅,爆发出来引起骚乱和卫生问题……我惊恐了三秒钟。这样重要的事情,平时竟完全无视。
会想到此,都因这本智趣兼备的建筑结构科普。印度籍女工程师Roma结合工作和旅行经历写成。
她描述古今中外的工程创举时,始终思考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筑是人与自然的中间协调者。人类通过工程,利用、改造自然,创造出复杂结构,支撑高密度人口的聚居生活。
从章节命名便感受到叙事的巧思,“重力、火、粘土、金属、岩石、天空、大地、纯净”……始于自然的本貌。人类对此可以做什么呢?这样引导读者开放思考。如果像教科书一样枯燥(什么结构力学、材料力学、弹性与塑性力学……),可能会劝退不少好奇心。



书中图片多是这样的简笔画,数量不多。但作者就这样对普通人讲清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结构难题。令人赞叹。比如:
- 火篇:结构与材料的防火抗热、古罗马时的防火规范、砖的烧制
- 金属篇:钢筋与混凝土构造的高层、大跨度建筑
- 天空篇:摩天大楼顶部的阻尼器,抵消风力引起的楼体晃动
- 大地篇:向在木头上打洞的船蛆蛤学习,发明挖掘隧道的盾构机(伦敦地下水道、地下铁皆受惠于此)
- 大地篇:建在“果冻”般地层上的墨西哥城,如何监测、减缓老教堂的不断下沉……
- 卫生篇:19世纪伦敦霍乱肆虐,为改善城市卫生建立的庞大地下水道系统,近年容量饱和的扩建工程
暂未找到有关上海屎尿的风趣通俗作品。但发现一个不俗的公号“岩土沿途”(这里读),土木工程科普。作者说,他力求专业、坦诚、生动。我打算去信,请他写写我想听的故事。
6
我在sousou的设计工作
京都传统风的时尚新美学
【日】若林刚之 著
郑昀育 译
日文首版2013年
推荐来源:香蕉鱼书店
有段时间拒绝这类讲设计师如何工作的书。大同小异,和自己的日常无甚差别。但偶尔又想听人唠唠那点家长里短。
几点印象深的:
胁阪克二,纺织面料设计师、艺术家,是sousou三位创始人之一。受若林刚之邀请60岁的他又突然忙碌起来。一看履历,1968-1976年(24-32岁)就为芬兰Marimekko工作,是该品牌第一位日本籍纺织面料设计师。


分趾鞋是sousou研发的第一款畅销产品。它本是日本传统中的工作鞋,舒适好穿但渐被冷落。以时尚印花与本有机能结合,竟广受年轻客人欢迎。(尽管这种蹄子审美我难以上身。)



在创始人若林刚之眼中,活化传统,就是要令它变成亲近年轻人的可爱时尚,符合现代生活方式。sousou的角色像个桥梁,引导传统作坊研发有日本特色的新时尚。
工艺传统是通过产品制造延续的。“日本制造”是品牌的信条,若林刚之的工作日常之一,就是说服本土厂家和作坊调整生产方式和产品线,与价格低廉的中国厂商差异化。小单新品值得做么?为什么要为此改变历来的规矩呢?带动创新的设计师总是与这样的质问打交道。他们应是“产业的后盾”,全书洋溢着这种责任感。在其他设计书里并不常见啊。

发现了sousou和法国公鸡le coq sportif合作的骑行系列。以sousou创始地京都的“骑行城市”之名。心痒想下单呢。



sousou官方网站
7
美感的起点
川本谕的植物美学教室
【日】川本谕 著
曹永洁 译
日文首版2017年
推荐来源:网络查花艺设计
冬去春来,整理了家里的花草。
阵亡:
-橡皮树:在某个降温的夜晚被冰封
- 乌毛蕨:夏天浇水过多变秃,只剩桩子;春风吹不生
苟活:
- 绣球:成功过冬发芽,有赖去年初春被干死的经验
- 龟背竹:享受一冬天的地暖,还绿着壮着
- 仙人掌
未卜:
-葡萄风信子:虽出土,但可能会在初春的高温里长成没法开花的葱
养护花草劳心劳力。美感的起点是创意,持久却来自维护。
在书里逛川本谕(Satoshi Kawamoto)的店,绿意旺盛交错。他是绿手指(Green Fingers)创始人、品牌艺术师。除了卖植物,还做空间艺术展示、空间装饰和商品设计。


花园不是一天建成的。 The garden was not built in a day.
呵呵。这位骚男一定弄死过不少花草吧?比常人多得多。装饰在店里和秀场的,也都短命。本只想洗眼睛,但很难单以装饰美看待植物创意了。
他最近的项目,是Valentino 2021春夏秀场设计,在米兰。本季主题回归自然。厂房生出植物,象征人类活动再发生机。
带着口罩的观众照常举起手机。这一幕中植物的生存颇显艰难,确实适合表达后疫情时代的奢侈啊。





川本谕工作室 https://www.satoshikawamoto.com/ 绿手指店铺 https://www.greenfingers.market/
-
Klaith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6 18:0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