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

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直心是道场。直,是直观的直。无漫游,无演绎,不叠床架屋。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
现象学的求知途径 我想研究什么是良知,以及良知是怎样运作的。在现象学的方法中,首先要做的是忘掉曾经听过的一切有关良知的见解,使内心产生一种虚空的状态;其次是不具任何目的性,也不企图要做出重大的发现。在一片空虚无为的状态下等待,感应即将呈现出来的一切。 现象学是奠基于对真相的理念或对真相的经验。一般来说,人们希望找到真相,然后紧握着它,把它当做不容置疑的永恒真相。他们甚至会想到:我发现了真相,可以掌握真相,控制问题,甚至控制世界。但这个真相通常只是建构出来的,所以会产生很多纷争。因为每一方都在建构自己的真相,一位自己拥有真相。真相因此成为权力斗争的把戏。对于这类有关真相的争论我们都有认识。 利用现象学的方法感知到的真相是完全不同的,真相犹如一瞬闪光呈现在刹那间,人们会看到这闪光。可是一旦有人企图要抓紧这个真相,不让它离去,或是害怕真相有可能带来问题,他便被执著的意图控制着。如果我们仅是本着现象虚的态度,便可以让真相自由往来,我们观望它,向它鞠躬,然后让它离去。让真相呈现便已足够,这比长篇的议论更加有效。
观照,这是现象学的方法。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