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经典,电影《小花》
不可复制的红色经典——《小花》
重看《小花》,细忖。是的,这依然是一部不可复制,难以跨越的红色经典,也是里程碑式的中国革命战争电影。 在纪念这部电影拍摄三十周年之际,我有许多感慨,又专门的找出这部电影进行观赏,现在,来谈谈我的观感。 这部电影1978年拍摄,香港导演张铮,助理导演黄健中。唐国强,刘晓庆,陈冲,葛存壮、白莉等主演。
一、电影剧情的择取 这部电影是根椐钱富民的《桐柏英雄》的故事改编,讲述农民赵家被卖出去的小丫头赵小花,后来被党组织有意识赎找回,因失去家人,便改名何翠姑,跟着老何这个革命者走上革命道路。而另一个小姑娘是革命者的后代,不到几个月便因敌人追捕而被迫留在赵家,成为赵小花,其真名是董红果,不久,他们的父母被当地丁恶霸迫害致死,两兄妹双双流浪出去。 十多年后解放战争时期,小花的哥哥赵永生因为抓丁逃走,然后当上解放军。妹妹流浪中在路过的解放军队伍中寻找哥哥,遇上解放军军医周医生,周医生喜欢她而想起自己失散的女儿董红果,把现在的赵小花认作干女儿。 赵永生在一次战斗跳崖负伤,女游击队长何翠姑冒死抬担架把他送到我军地下医院。赵小花这时找到了哥哥,而赵永生误认为何翠姑是他妹妹。赵小花和赵永生一直以为何翠姑长得像他们死去的母亲,不时地疑惑着。 不久,当上红色区长的何翠姑调查出她自己的身份,她才是真正的赵小花,而眼前的赵小花是周医生的亲生女儿董红果,两个都想把这个喜悦告诉哥哥赵永生。可是,战斗打响了。 在攻打敌军所占重镇时,三兄妹在战火中为军队搭浮桥,赵小花(董红果)受伤,赵小花(何翠姑)掩护她时,中弹到在河里。 战斗结束,董红果与亲生母亲相见,赵小花受伤昏迷不醒,后来赵永生赶来,认亲妹妹赵小花,赵小花睁开双眼,看到了哥哥。 如果正常手法拍摄和叙事,这部电影寻找失散亲人的经典已有《英雄儿女》,如果反映解放战争的战争场面,已有《南征北战》大戏压作。于是,香港导演张铮,接受了意大利新写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新艺术手法的影响,另开镜眼,所以这部电影就今天看来一样觉得新奇和脱颖,因为电影语言和叙事手法及择取故事重点的风格都大有转变,渗透了一种新类型、多层叠、大特定的电影风格,而使这部电影成为了探索式的里程碑作品。 与《英雄儿女》有类似之处,但比它处理得好,《英雄儿女》是父女相认,小花是兄妹相认,还多了母女相认。故事情节的设计可谓精巧,结构也非常严谨,是一部创意非常的划时代之作。
二、电影的艺术呈现化 这部电影因为手法创新和独特,导演先把时空打乱,在不同地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里摄取需要的故事元素,然后铺架了一条专门的叙事轨道,因为我没有看过小说原著,如果小说这样写就失去了小说的叙事特色。但是,电影这样一表现,就成了多层叙事,多人闪回过去,把失散与误认的历史快节奏地交待清楚,为观众产生了一种速成的理解和情节的空间想像,并有欧美的悬念效果和艺术表意,让观众一直想追看下去,感受下去,在一次次的误会中,谁是真妹妹赵小花,真妹妹与哥哥以什么样的方式相认。 电影这样来表现,把一部历史故事演变成浪漫主义情感亲缘的史诗,就是后来出现的《大决战》以及相关的战争亲情电影也没再达到这个高峰。 客观地说,如果谢晋、谢添(据说是他错过了拍这部片子)、谢铁骊、汤小丹等来拍《小花》,电影决不会是这样的叙事和表现风格,到如今早已湮没在浩如烟海的革命战争影片堆里去。 因为,他们这类国产导演已经形成苏联电影和文化审美思想的传统叙事风格,不可能按照这样主观意识表现革命情心,战争背景下的人物亲情的心理,来营造另一种战争的场面和画质。何翠姑在河里抱着赵小花那一段叙事,其实就是史诗的语言,圣歌的旋律,用红色滤镜的渲染,小提琴的急速快板,两位姑娘在战火下的江河里旋转时深水搅动的响声,用来表现面对着即将相认哥哥的期盼,同时,残酷的战场不能表达,三兄妹共同肩负着浮桥,一心盼望战斗尽快结束,可是崇高与庄严的死亡压在眼前,不知谁的生死。主观意识里,人们已经听不到枪炮声,看不到战斗的惨烈,看到只是亲情在战场中的绵怀不丝丝温情。电影只有这样,才能艺术表现出人物与战争的心理,也许,张铮才是这部电影的魔术师,对于这样的尝试,那个时期的导演还没有这种技能来处理这样上乘的主观意识电影表现手法,因为,他就没有可能大量接触过欧洲电影的艺术创新手法。 这部电影许多镜头都不表现对话,而是用王酩特创的电子音乐来掩盖对话的过程,让观众通过人物的眼神和面部来表现故事的张性和内涵,用观众的注意力来配合电影对故事的叙述和演释。 电影甚至还使用了爱森斯坦的“杂耍蒙术奇”,两只没了母亲的小鸟的窝被风雨吹打下来,小鸟落入泥水里,暗示了两个小花水深火热的未来不可知晓,让人想去帮助她们和关注她们。 其实这样的镜头非常多,即现在的国产电影里也没有几部电影能够这样来表现和叙述,使电影有自己特殊的语言来表达故事的审美技术。 这部电影的音乐在那个时期制作创新,特别是摈弃了《智取华山》、《英雄儿女》类型的军乐演奏风格,这样,才使电影透出红色美学的诗化和交响。
三、类型化表演的表现 革命人物类型化,在文革结束后,一直困惑着电影艺术家,如果把高、大、全回避,让观众以新眼界来识别真实现实的英雄人物,于是,电影使一个阶级分析浓重色彩的电影故事主题淡化,突出了寻哥,救生,战争,炮火,救助,认亲的镜像过程,把观众的内心情感感染滤化,与赵家亲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丰富了电影的艺术氛围,用另一种方式取得了革命电影的教化情感。 关于这部电影的表演,是导演的镜头功力,也是导演的耐力和对演员的自然化选定的魄力。电影里表演里,不同于戏剧连续,不同于小说的浸染,不能用夸大,不能用过激,只能娓娓演来,一切纯洁归真。 好莱坞导演强调了几种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中,一是你是演给导演看,直到按导演的要求满意为止。二是你是演给镜头看,你就对着镜头张扬故事人物的情感和喜悲,而不是舞台,所以不必要吆五喝六地去释放。三是你是演给自己看(这一点非常重要),等你再回放时,你看到的是否是真实的你。四是你演给剧本看(因为你不知道剧情,体验着人生来渐渐入戏),以上几种方式,是好莱坞的几种表演风格,或许, 陈国强的哥哥情感和解放军的英俊,土改工作队领导的电影表演,虽然渗有戏剧的表现情绪,但总体把握与剧情表现一致,这比他后来的革命性、帝王化表演要好得多。因为,那时的表演是原始和自然,真实而随从,不像后来的表演,过度的表演夸大,反到失去了其中的真实,就是在演戏而已。 总体上看,他的外形有些类似《英雄儿女》王成的扮演者刘世龙,只是比刘世龙更俊秀一些。其实,他以后也是这样的,并不是后来胡说乱讲的“奶油小生”概念,从赵丹,到王心刚,再到唐国强,再到郭凯敏,是中国革命式俊男秀武演员的线索延续,这没有不对的地方,不对的,应该是后来的导演们没有给他发挥和表现的舞台镜头空间,而毁了这个英俊的中国式绣像小生。 当然,《今夜星光灿烂》里,他的表演仍然很出色。 中国俊朗英风的男演员是越老越演不好,外国的帅气迷人的男人演员是越演越入戏,比如阿兰德隆,马龙白兰度,尼可尔森,阿尔帕西诺。 陈冲与刘晓庆,刚从革命电影画面中解放出来,其实还不知道什么叫表演,所以,她俩的表演才注定了情感的真实和体会。如果这部电影在刘晓庆成名后,也许,电影中的她又将会是另一个川味十足,作着多情的何翠姑。因为,那时的刘晓庆还得依赖导演,她不敢胡来,这样,电影就渗入了更质朴和真实的表现张力。有时表演,不需要更多的情感,你只要跟着剧情体会,油然生情,做戏不刻意,表演不越境,就像褒曼《北非谍影》一样绵绵织织,不露颜色,观众自然会跟你一起入戏和感染,相信那就是你何翠姑。 陈冲来自上海,与她在电影里的身份符合,有一种文秀的内美在脸上,因为她毕竟是革命者(母亲是医生,自然是小布尔乔亚),所以她的小花就显得文静而纯雅,不像翠姑是在农村长大,参加革命,就有一种农姑的野秀、远山的泼辣和政治的成熟,这一点,刘晓庆把握较好,与陈冲的内秀和稚气一比,显出她的可爱和真纯,所以周医生从潜意识里一见就喜欢上陈冲,这与缘分又是一回事。 反过来,两个在剧情里都是十八岁,陈冲演翠姑,刘晓庆演董红果,那么,就会出现一种人物形象的不谐调,当然,当时刘晓庆大陈冲几岁,成熟一些也是正常,但总体来说,导演慧眼独具,选定的演员是一种功底。 陈冲后来到了好莱坞,反到失去了她的这种自然和纯真,这种单纯像当今的韩戏演员一样,你要刻意去表现是弄不出来的,任何人,这跟人的环境有关。 整部电影里,两个姑娘在表演中一颦一笑,一举一行,都显出了革命的情感和中国式亲情的单纯和简洁,不要太多的夸张和作为,那种自然的情感已经赋予了演员和角色,现在革命戏里很难找到了。 因为,当代我们的青年演员和老成导演的思想和表演都已经进入都市化和模式化,导演不力在前,演员不真在后,所以,战争经典《小花》是不可复制的产品,就像《乱世佳人》和《北非谍影》。现在投钱给黄健中,他一样没能力拍出类似的作品,所以不可复制。 葛存壮演父子,刘晓庆演母女,这得力于化妆,更得力于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想像。 其他的,白莉,袁苑,以及解救的国民党兵的表现都是很惊人的真实和自然。
四、思想,艺术,真实 每部电影都有其思想性,或者是哲学问题,每一个剧作者和导演都想表述与众不同的电影艺术和主题,于是,手高手低各显出来,就像一堆洋芋放在灶前,十个厨师做出的土豆菜味是不一样的。 《小花》电影里,没有恋爱情节,但是,赵永生与翠姑的那段分别却有那种浓浓的情意,观众一定会想,要不是一家人,也会成一家人。可惜,是亲兄妹,所以电影结尾处理是认亲而不知翠姑生死的遗憾,成为团圆的悲剧。 电影里,反复回放刘晓庆演母亲的镜头,似乎可以挖掘成“恋母情结”的原始思绪,这种反应,每个人都会有,所以,电影更多出了一种对母亲的怀念,赵小花反复说翠姑像她妈妈,这一点,两层意思,翠姑与赵家有血缘关系,二是赵小花思念母亲心切,所以直觉里有这种意识。这是也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以,如果是其它导演,可能会有其它的拮取,那么,小花将会是另一个版本,斩言也就不会来感评这部电影了。 电影里的艺术手段调用是多层的,元素增加,虽然也有概念化阶级仇恨一段,阶级敌人隐藏一段的老套路,但是,艺术的表现镜头和剪辑是这部电影成功之在,人们忘记了概念,相信了战争里的情感和永恒。 特写人物,景物画面,音乐背景,色彩沉浸,情感深化,黄山风光,徽派建筑,豫皖村河,都有唯美的镜头一一幕现,所以,对于概念化的故事结构就已经自然被人们观后舍去,人们记住了人物的真,美,景像的情感和氛围。 真实性上,得力于表演,得力于故事叙述时人们对人物命运的牵挂,战争是残酷的,情感在残酷的战争中让人珍惜,于是,才会浸盈着泪水把电影看完,阵阵喜忧,完成了电影对革命历史人物情感诠注的升华和崇高,为了一代人利益,生命已经不再属于自己。
——2008年10月26日斩言剑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