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子湾纪事
2017年夏天,我在小琉球环岛看海,在垦丁吹落山风,在屏东的公园赶上星空,坐着机车在宽阔的海边大道兜风,在九份看苍茫远山,在基隆对着汹涌的海浪吃了一大口咸咸的海水。在高雄西子湾看了一整个夏天的海。
那时候刚步入大三,当大部分人都投入考研、出国的准备,或者开始实习的时候,我逃到岛上,在高雄中山大学当了半年的交换生。除了贪玩之外,也是想逃离某种让我感到不适的氛围。也许是无意义的内卷,不单纯的社交,魔都让我常常陷入失眠的糟糕空气等等。
我没有读研的打算,对未来也没有任何规划,既期待毕业后的自由,又苦于一无所长,对未来感到迷茫,但岛上的慢空气和好风景治愈我,让我似乎有了种莫名的心安,并不过于慌张。
2019年6月的时候写了一些关于那个夏天的回忆碎片,两年后再看,发现很多细节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已经记不起来了,有更多细节因为没有记录下来而被遗忘,另一些事情则因为每每想提笔写,却不知道从何写起而渐渐淡忘。
无论如何,当生活变得越来越忙碌而具体,必须总是下意识地让理性压倒感性去生活,那些闲暇与无聊时光虽然也有许多形而上的烦恼,却也显得可贵,也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现在的我。
2019年6月记
01
炎热而漫长的夏天。路上除了飞驰而过的机车几乎看不到什么行人,整个人就像一块干掉的口香糖,被人踩了无数脚之后牢牢地黏在了水泥地上。但也反白,发着和黑灰的水泥地不一样的亮色,在一个全新的地方企图活出一个全新的自己。也偷偷期待不一样的东西。
高雄不怎么下雨,即使有也很短暂,西子湾的天和海是自带滤镜的蓝。傍晚的时候我常常提一杯冷饮,草莓味的果啤、便利店的木瓜牛乳,或者宿舍一层餐厅冷饮窗口的冬瓜鲜奶,坐在武岭一村的台阶上,和猴群们一起看海,听海浪汹涌,恒久地反复。

只选了两门课的一整个学期,除了和伙伴出去玩,大部分时间就宅在高雄中山大学的图书馆八层。面朝着大海读闲书。午后一觉醒来阳光洒在手边,抬头是波光粼粼的海面和远行的货船。
记得图书馆和教学楼包围的中庭,空地上经常会有一大群不怕人的白鸽停留。
早晨雾气还没散的时候,从午岭一村往外走,能看到比其他时候更密集的猴群,大大小小参差着聚集在栏杆边。潜水的大叔经过身旁能嗅到湿漉漉的淡淡腥气,爷爷奶奶们聚拢在一起晨练,敲树或抡腿。

02
穿过昏暗的长长隧道,来到学校外面是另一副光景。蛋板卷爷爷的小推车总在隧道口右侧摆着,爷爷捧着放大镜细细看报。卤煮店下午五点才营业,阿姨要花一个多小时时间,一点一点将食材以她所适意的方式在煮锅边摆放整齐。
黄昏时太阳的炙气稍稍退去,西子湾的街道开始变得热闹,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在这里上演。孩子在临时搭建的小小舞台上一本正经地表演,杂技演员新奇的表演引来人群逗留围观,少年架起麦克风投入地歌唱,黄昏的西子湾街道仿佛拥有用不完的热情。

在高雄总是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街头艺人。捷运站出入口的一把吉他、一个音响,一张凳子,一副毫无任何花俏装饰的fb名片;爱河边阿姨的一张唱片、一腔方言,富有百乐门繁华时的上海滩味;桥头糖厂大叔深情投入地弹奏电子琴,琴音如温柔流水缓流过心头。或许他们在专业领域并非卓越也未必受过专业音乐教育,但从那些声音里所切实感受到的对生活本身的热情和纯粹,深深打动和感染着我。

有一天我到高雄巨蛋商圈附近一家很爱的粥店吃米糕粥,傍晚在附近闲逛的时候忽然天开始阴沉下来。山雨欲来时我躲进一家卖烤红薯的小店,买了一个热乎的烤红薯坐在边上吃。
大叔半关了门,门店还在用小时候常见的拼合木板。大叔和边上馄饨铺子的女人聊,麻烦她帮忙看一下铺子,女人立刻会意地说,好呀你快去接你女儿放学吧。
乌云压下来,大粒大粒的雨水开始有力地往下落,久违的泥土味涌入鼻腔,像夏天,又像很久远的从前,似乎这是属于南方的南方才有的暴雨将至的氛围和气息。半掩着门的小店内部愈加昏暗和逼仄凌乱,目光所及有些恍惚不明,我坐在灯光氤氲的小角落吃着软和热腾的烤红薯,内心极富安全感。

03
跨年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坐火车去了鹿港。到达鹿港的时候是晚上六点多,小镇多是低矮的楼房,最高的楼是一座立体停车场。我在巷弄里的青旅安顿下来,客栈不大,墙上贴满了拍立得拍出的背包客与主人的合照,院里满是肆意生长的花草。
我坐在小房间的下铺,被子还是记忆深处盖过的淡粉色手工绣花被,床顶挂着小吊扇呜呜地吹着细细的风,恍然间好像也闻到了奶奶的房里才有的味道,是沉木家具,又带点旧时光的灰尘味。
屋里极其安静,楼顶一个小物件落地的声音也要被放大几十倍,那是一种不符合当代生活的久违的静,听不到一点电子波纹在耳旁嗡嗡的震动和闷响。
稍作休息后出门觅食,七八点钟的街道,鹿港的夜已经是极其安静。我随意找了一家面馆吃晚餐,津津有味地吃着小份拌面和简单的鱼丸汤,热乎的汤头落胃温润,心头没来由地涌起一阵感动。
八点多的时候,许多店铺已经陆续打了烊,我在鹿港的街头闲晃,沉浸在极静极静的夜里,夜空也是黑乌乌的,没有被四处的光源强行照染出煞红的样子,细细弯弯的月轻巧温柔地挂着。
04
和不同的朋友去了两次台南,每次都是匆匆。印象里台南是一个极具历史人文气息的城市,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年代久远的老店。

台南火车站旁边有一家百年木屐铺,墙上贴满了富有年代感的老照片,多是店长家世代与名人的合照,大叔家世代传承这家木屐铺。大叔给我们倒了一杯老乌龙,那是我第一次爱上茶。发现茶的味道,原来不是印象中那么苦涩。
经过全美影院的时候,在影院门口偶遇街头作画人。老人佝偻着腰,脸几乎要贴近画板,他正画着近期上映电影的海报一角。这时我们抬头细看全美影院的海报,才惊喜地发现那是手绘好后一块块拼凑好挂上去。朋友忽然激动地想起在YouTube上看到的短片,介绍的正是这位老人,18岁当了手绘电影海报学徒,从此便画了一生。
“真是闪闪发光的人啊!”我感到诧异又惊喜,对虽仍然毫无头绪的未来莫名少了一分焦虑,多了一分期待。
2019年6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