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又来王炸,跪着看完
蔡澜先生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饭》中说,“喜欢吃东西的人,基本上都有一种好奇心。什么都想试试看,慢慢地就变成一个懂得欣赏食物的人。”
中国的老百姓,懂得欣赏食物的人很多,喜欢吃东西的人更多,任何一个稍微有点见识的人谈起吃来都能如数家珍。
“南边有家店,那羊肉汆面真地道!”
“北巷有家鱼馆,石斑做的叫一个鲜嫩。”
······
因此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刚问世就一炮而红我一点也不奇怪,中国人就好这口。

能被大众认可不是太难的事,难的是在认可的基础上,让所有观众给出其极高的评价,这可绝不仅仅是“迎合老百姓馋的心态”那般简单。
穿越四季、跨越山海,《风味人间》所带给观众的不单是味蕾的刺激,更是视觉的冲击以及勾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曾经美好。
毕竟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种习惯,一种乡愁。
2018年《风味人间》第一季,豆瓣9.1分,超十万人评价。
两年后,第二季接棒,品质依旧傲人。
如今,团队又出新作,观众再一次为之沉沦。
《人间烟火色》

用八个字概括《人间烟火色》大受好评的原因:美味不改,山海依旧。
这一次团队来到了东海之滨,将镜头对准这里最年轻的渔民裘锡科的家。
农历春分,浙江象山。三月烟雨,万物萌发。
朝阳初上,裘锡科的母亲带着孙女上山看桃花、挖竹笋、摘艾草,采集艾草是为了做这里的特产麻糍。 将新鲜的艾草烫煮断生后剁碎,再与蒸糯米一起放进石臼内用杵舂捣。

捣毕之后,盛出摊平在案板上,撒上松花粉,卷入砂糖,擀压定型。

艾草清香,糯米黏连,佐以松花的芬芳,砂糖的甘甜,入口尽是春天的味道。

忍不住的馋客到这一步就直接抓起一截麻糍塞进嘴里,讲究些的人家还会将麻糍再切成相同大小用铁锅烙烫,使得其层次与口感更加丰富。

做麻糍的过程中,全家齐上阵,老的少的、大的小的,围成一团。 你撒松花粉,我卷红砂糖。你要吃一口,我也截一段。 青的艾草、黄的粉面、红的砂糖,辅以老人的低语、孩子的欢笑,鸡犬桑麻的天伦之乐尽在眼前。 临近清明,裘锡科跟随 父亲出海,捕捞这一季的鰆鯃。
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洄游来”。鰆鯃,被誉为春天的使者、鲜中的至味。 每年清明前后三十天内,蓝点马鲛鱼洄游到象山港咸淡水交汇处产籽,此时此地此种的鱼便是鰆鯃,一年就这一季,天下独此一港,在民间老百姓也称其作“川乌”。

肉质粉嫩、娇润欲滴的鰆鯃,只需简单烹饪即可,其天然的鲜味就以足够让人垂涎欲滴,当地人最经典的做法之一莫过于雪菜鰆鯃。

爽脆的雪菜与笋丝,配上柔嫩松软的鰆鯃肉,连同汤汁一同送入口中,感受满嘴爆开的鲜香至味。 看着视频,我甚至可以脑补出来,鰆鯃入口即化的鲜、夹杂着雪菜的酸和笋丝的清香入口是怎样一番滋味,让人谗言欲滴。 而除了麻糍与雪菜鰆鯃,在纪录片开头,我们还看到裘锡科在海滩上拾捡蛰伏一冬,养得满身肥膘的黄泥螺。

简单汆烫,切蒜、撒葱花、红椒,热油一激,“嘶啦”声中香气四溢。

蒜碎与葱花浓郁的香气,混合着爽滑鲜嫩的肥美螺肉,这么一盘菜三碗饭都不够。 三个月前,裘锡科迎来第二个孩子,百天之际裘家炊烟袅袅,将这所有山海间获得的食材呈现成一餐一饭以庆贺这百晬之日。 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一边垂涎于道道美食,又一边被裘家三代人的纯真情感所触动。

表面上,《人间烟火色》是在记录烟火,但实质上,还是透过烟火在纪录人间。 好的纪录片,绝不单单是让人们看到美味,而更多是在用镜头探索人与食物的细微关系。
如《早餐中国》,江苏南京的评事街老太皮肚面,吃客们吃的是皮肚面,更是对童稚时的追忆;海南儋州的胖阿姨米烂,吃的是米烂,更是阿姨的热情与温暖;山西大同的老牌削面里更是饱含着当地人对削面几十年如一日的热忱。

再如《老广的味道》中沙虫,禾虫,竹鼠,龙虱等各类食材,看着是简单的饮食文化差异,其实是地理环境使得人们对这些食材更加“偏好”,是岭南人的祖先,在感激大自然的慷慨。

回过头我们再来看《人间烟火色》里裘家这顿饭,像是片子里说的那样“把大自然的四季轮回端上了餐桌”。
暮春的艾草麻糍、寒冬蛰伏的桃花泥螺,初夏的晚稻米馒头、深秋的东海膏蟹······每一道食材上都映照着裘家三代人劳作与欢乐的身影。

一桌百日之筵,红黄蓝白黑,酸甜苦辣咸,就像人生,总是交杂着各种复杂而美好的味道。 如此的《人间烟火色》,透着十足十的诚意。

有心的朋友或许早已发现,文中每一帧截图的右下角都有着这样的字样:“OPPO Find X3 Pro 拍摄”。
没错,如此鲜色亮丽的《人间烟火色》,全程拍摄都是由一台手机完成!
要拍美食纪录片,那么对设备的色彩、影像的表现力一定是要求极高,如今一部手机不仅做到了,还完成地如此出色,也难怪《风味人间》第二季总导演李勇会说,这款手机给了他惊喜。
这份惊喜里,饱含着惊叹、惊奇与惊艳。
惊叹,惊叹于OPPO Find X3 的最强超广角。 其用旗舰级的传感器IMX766,不仅提升了拍摄质量,而且自带硬件级的防畸变。
纪录片一开场就是一段远景镜头,主体是山、海、船、阳,细节是船开过后的波浪,朝阳透过云层射在海面上的粼光。

保证拍出超广角下海天一色的同时,也保证了其他所有细节的准确还原。 除此之外,在用广角拍摄食物时,还能保证景深,将食物的更多细节传达给观众,拉近观众与食物的距离。

惊奇,惊奇于OPPO Find X3 将显微镜装入手机。
这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机微距摄像头,而是真正的支持最高60倍放大的“显微镜”。 片中在拍摄鰆鯃时,观众可以无比清晰地看到蓝点马鲛鱼身上的纹理、质地,这都要得益于那颗显微镜头。

更人性化的是,OPPO 在这颗显微镜头上专门添加了一圈LED灯,如此就避免了镜头贴的太近导致遮挡没有光拍不出画面的尴尬,随时随地发现微观世界的精彩。
惊艳,惊艳于OPPO Find X3 作为一款色彩影像旗舰的全链路10bit色彩引擎,每一次按下快门都可以记录10亿色彩。 有的朋友可能不明白“全链路”是个什么概念,意思是从拍摄采集到编码、存储,再解码最终显示到屏幕上,全部是10bit色彩的展现。

真正做到在各环节均具备处理10bit数据能力,记录下最真实且丰富的色彩内容并做到准确还原显示。 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片中那道葱油泥螺,红的绿的白的黄的,色彩间的过渡与层次细节还原得太好。

OPPO Find X3除了客观上的硬件技术让人惊喜之外,主观上也为手机拍摄提供了更多参考。 如那段拍摄菜盆里洗辣椒的镜头,由于手机防水又体积小,直接将手机浸在水中拍摄就好,使得拍出来的画面如广告片一般精致。

又比如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可以将其放在菜篮子里拍摄,也可以靠近热锅拍摄,更可以贴近地面拍摄,对比传统摄像推拉摇移的方式,手机拍摄的便捷性与可能性太多太多。
北野武在自己的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大岛渚在拍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时,有个场景要求必须以仰角拍摄一个角色,角度大到摄影机几乎要贴地了。
大岛渚怒气冲冲地要所有人挖洞把摄影机架在里面,北野武直接回了一句为什么不把那个人架高呢,全场人目瞪口呆,导演转头对助理吼到:“笨蛋!为什么早没想到这个方法?”
而如果将场景放到现在,用手机做到这一切岂非信手拈来?

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只要硬件技术可以达到一定程度,那么手机摄影将有着无限可能。
2018年的上海电影节,我抢到了《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票,怀揣着朝圣的心态看完影片正欲离场时,台上突然出现一个主持人,她让大家别急着走,有神秘嘉宾到场。 事先没有任何消息说这场还有映后交流,正烦闷待会肯定不好出去时,听到一声粗狂“大家好,我是姜文”,台下一片疯狂。

期间姜文回答了一个问题,我至今记忆犹新。 有人问姜文,“想拍电影,该怎么开始?” 姜文的回答倍干脆,“有手机吗?拍就完了。” 我相信纵然不是所有人都有着拍电影的宏图远志,但一定没有人会拒绝将美好留下来。 举个现实的例子,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开饭前拿出手机拍一张照,是留作纪念也好,是发在朋友圈与友人分享也罢,总之“手机先吃”已经成了当下的一种流行趋势,一场全民运动。

人们用手机记录下来的,其实不单是美食,更是我们的生活,是每一次与闺蜜的下午茶,是每一次与爱人的甜蜜约会,是每一次回家与父母的温馨团聚。 像是姜文说的那般“下雪了,拍。晴天了,拍。没什么理由,也拍。让未来的人看看,咱用照片留下的生活滋味儿。” 距离姜文让后辈用手机拍电影已经过去三年的时间,时隔三年,姜文首次跨界与OPPO Find X3合作,并推出两款“姜文滤镜”。


有着全新的电影模式,有着“姜文滤镜”,这还不够,OPPO甚至还请来汉斯·季默为他们创作专属音乐,使得拍出来的作品质感更上一层楼。
前不久,OPPO发布“2121未来影像计划”,呼吁大家记录生活并投稿,我特别喜欢宣传海报上那一句话:
“去年至今,全球都在经历艰难时期,我们希望为100年后的美好未来,留住今天的记忆:记住我们曾经满怀希望和勇气。我们相信影像的力量,为明天留住今天,这就是OPPO2121未来影像计划”。
#为明天留住今天# ,那么大胆又那么浪漫。
大好山河与星辰四季,挚爱亲朋和烟火人间,生活,总归有值得记录的那一刻。
按下快门,拍出你的人间烟火色,记录生活,其实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