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的精神
孔子与中国的精神 作者:刘冰 明西安城墙,是世界上现存完好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 在明西安城墙下有一座汉墓,汉墓外的路用巨大的青石铺就。 与别处不同的是,紧邻城墙下的这路在这里不叫顺城巷,或者是顺城路,这一段路它有自己的名字——下马陵。 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孔圣人。 圣在哪里,没有读孔子的著作之前,我也不清楚。 对孔子的理论思想,也抱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虽然毫无根据,但却理直气壮,因为孔子是儒家领头羊,而儒家思想已被质疑多年,甚至众多的仁人志士都把近代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统统归咎于儒家思想的毒害。 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安城墙里出生的孩子,从小在城墙里摸爬滚打,而这座中国最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诸多历史故事却是在公元两千年后才知道。 在得知下马陵这地名的特殊来历之后,每次经过这里,我都会被小心翼翼,脑海里的历史故事就会浮现。 两千多年前,孔子带着追随他的几千名学生周游列国,但他的学说思想影响却不大,老子、墨子、庄子等思想家与孔子的学说划分也没有一清二楚。 这种情况从春秋战国,直到汉代,从“豁达”的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以及直到现在的下马陵主人登台才改变。 今天,作为一个所谓的“西安人”,我是在得知有关下马陵这段历史的二十年后,才拿起书,磕磕巴巴地读起孔子。 下马陵和孔子有故事。 下马陵,紧挨着现在的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博物馆是与陕西历史博物馆分家后独立的,这里曾经是孔庙,夫子庙。 下马陵两头的石碑是过去官府所立,上面有段话,大致意思是:经过这里的人,请你下马,牵着马,悄无声息地经过后再上马。 下马陵,来自汉代,这里葬着汉武帝刘彻的老师,儒家思想的重要人物——董仲舒。 现在,让我把所知不多的历史故事和孔子、孔子思想联系起来吧,那是怎样的中国,怎样的长安…… 周亡至汉初,整个中国可以用“礼崩乐坏”来解读。 当时的中国,霸权、权术横行,战乱不断,人口锐减。 当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汉高祖刘邦在今天西安城的前身登基时,想找几匹毛色相同的马拼出一辆马车,举办一个登基大典,不料,他的大汉第一功臣、“发小”萧何却说:对不起,没有! 大汉帝国的首都,当时连毛色相同的几匹马都找不着。 那时的长安城,早已没什么人居住了(类似情况历史上多次出现),与后来盛唐时期的长安城相比,可谓是一片废墟。 从现在来看,汉初百废待兴,要疗愈中国统一带来的伤痛,以及团结全体国民还真的是需要一个,一种主张。 从面临内忧外患的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刘彻执政,经历了诸多大事件,如,汉向匈奴朝贡,包括赵飞燕的悲剧;盐铁专卖,政府专卖之先河,等等…… 但是,那些大事件都比不上汉武帝刘彻和他的老师,即死后葬在下马陵的董仲舒他们搞的动静大,影响中国的时间久。 董仲舒向刘彻提议,在中国统一一个思想学说,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使其成为统一思想。 刘彻自幼学习各家思想哲学,他最终采信了董仲舒的提议,以皇帝之名义动用国家机器,举国上下推广儒家思想。 从此,中国开启了一个儒家思想学说统治几千年的历史。 董仲舒死后葬在城里,后来的历朝历代无论是谁统治,对董仲舒墓都严加保护,这才有了下马陵之说。 陵,只有帝王死后埋葬之地才可以叫,董仲舒的墓叫陵,这是恩赐的例外。 一个月前,我开始断断续续的阅读和学习《论语》。 那时的思维是:既然要阅读和学习,那孔子思想一定有可取之处吧?答案是:正确。 如同来自古尼泊尔、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一样,孔子的哲学思想早已嵌入我们的基因。 我们日常的言谈举止、思维方式无不受孔子思想的影响,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情,并不情愿。 虽说,当年接受儒家思想,也有被统治者强加之嫌。 虽然有些不情愿,但是孔子仍被后人尊为“圣人”,今天重读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重新认识孔子,认识真实的孔子,这是一个中国人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延续承担责任。 我清醒地认识到,学习孔子思想不是让人们回到过去,Yesterday once more?过去是回不去的。 宋代,陕西横渠书院的张载说,我们学习,应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是学习孔子思想的当代意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段来自《礼记》的描述,大致就是孔子毕生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国。 但是,有当代哲学思想认知的你我都很清楚,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国,照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人类也许难以实现。 难以实现,就不去憧憬? 不去向往? 不去奋斗? 不去实现? 我们何去何从? 我们自认为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那么,生而为人,我们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目标,坚定的信念,去拼搏奋斗,去追求无法达至的远方。 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才是孔子的精神核心价值,是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中国精神。 尼采说:从某个角度来看,你我皆为永生。 对你我而言,生而为人,当不负光阴。 20180830,写于贵阳 20210428,改于大理
-
I'M CA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8 15: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