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汉字书法之美》读书摘录
汉字书法之美
写“爨宝子碑”写久了,很佩服书写的人,“爨”笔画这么多,不觉得大,不觉得繁杂;“子”笔画这么少,这么简单,也不觉得空疏。两个笔画差这么多的字,并放在一起,都占一个方格,都饱满,都有一种存在的自信。
现在知道书法最难的字可能是“一”。弘一的“一”,简单、安静、素朴,极简到回来安分做“一”,是汉字书法美学最深的领悟吧!
序篇 最初的汉字
我在台湾原住民社区看过厕所用男女性器官木雕来区分的,也许更具古代初民造字之初的图像的直接性。我们现在写“祖先”的“祖”,古代没有“示”字边,商周古文都写作“且”,就是一根男性阳具图像。对原住民木雕大惊小怪,恰好也误解了古人的大胆直接。
汉字文学似乎更适合“领悟”而不是“说明”。
汉语诗决定了不与鸿篇巨制拼搏“大”的特色,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完成了自己语文的优势与长处。
仓颉
《淮南子·本经训》有关仓颉造字非常动人的句子:“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据说,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发生了怪事:白天下粟如雨,晚上鬼哭魂嚎。为什么下粟如雨呢?原来仓颉造了文字之后,人们从此可以自由地传达心意、记载事物,所以天上下了粟米给人食用,作为庆贺。为什么鬼魂要哭嚎呢?因为妖魔鬼怪看到人类有了文字、有了智慧以后,就无法再任意地愚弄操控,只好抱头痛哭了。因为仓颉“生而能书”,发明了“文字”这项伟大的成就,后世遂建庙供奉。在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有一座仓颉庙,东汉年间此庙已颇具规模,以后历代皆有增修。后殿正中供奉的仓颉神像,有着四只眼睛,就是根据古书“颉有四目”的记载塑造的。
象形
同音字多,视觉上没有问题,写成“师”或“狮”,意思完全不一样,很容易分辨;但是“朗读”时就容易误解。只好在语言的白话里把“狮”后面加一个没有意思的“子”,变成“狮子”;把另一个“师”前面加一个“老”,变成“老师”。“老师”或“狮子”,使视觉的单音文字在听觉上形成双音节,听觉上才有了辨识的可能。
毛笔
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文明的文字,大多是硬笔书写,我们叫做“楔形文字”,是在潮湿的泥板上用斜削的芦苇尖端书写。芦苇很硬,斜削以后有锐利锋刃,在泥板上的刻痕线条轮廓干净绝对,如同刀切,有一种形体上的雕刻之美。
甲骨
清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一位一生研究金石文字的学者王懿荣,在中药铺买来的药材里看到一些骨骸残片。他拿起来端详,仿佛那些尸骨忽然隔着三四千年的历史,努力拥挤着说:“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王懿荣在残片上看到一些明显的符号,他拂拭去灰尘积垢,那符号更清晰了,用手指去触摸,感觉得到硬物契刻的凹凸痕迹。 古代金石文字的长时间收藏研究,使王懿荣很容易辨认出这些骨骸龟甲残片上的符号,这是比周代石鼓还要早的文字,是比晚商青铜镌刻的铭文还要早的文字。
王懿荣的学生,写《老残游记》的刘鹗(铁云)继续老师的发现,编录了最早的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李斯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鲁迅所说秦代李斯篆书“质而能壮”的感觉,只有在“泰山刻石”里感觉得到。
“小篆”是秦对旧字体的整理,“隶书”才是秦代所开创的全新书风。李斯如果是秦代“正体”文字的书写者,那么秦代充满生命活力的新书法,却在一群无名无姓的书写者手中被实验、被创造。这一群书写者共同的称呼是“隶”,他们创造的书法被称为“隶书”。
由篆入隶
隶书的“破圆为方”,确立了汉字以水平垂直线条为基本元素的方形结构,这一次文字的定型经过两千多年,由隶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换。隶书在文字上的革命影响可以说既深且远。
历史上关于隶书的出现有一个传说:一名叫程邈的罪犯,关在监狱里,改变篆书,简化成三千字的隶书。程邈以文字的改革呈现给秦始皇,戴罪立功,得到始皇赏识,也使隶书得以颁行天下,成为新字体。 传说未必可信,我们更倾向于相信文字的改革非一人一朝一夕的改变,而是许多因素在漫长时间中发展的结果。然而隶书的创造,的确跟地位低卑的书吏有关,他们不是丞相李斯,不必为文字的歌功颂德伤脑筋,他们只是更务实地完成文字流通的本质。
秦隶
汉字书法的毛笔,不论大小,都是圆锥形状——在中空的竹管里设定一个“锋”,“锋”是毛笔最中心、最长、最尖端的定位。围绕着“锋”,毫毛依序旋转向外缩短,形成圆锥状有锋的毛笔。
可以做个实验,用西方油画笔或水彩笔写汉字,常常格格不入,正是因为少了“锋”。同样地,用汉字毛笔堆叠凡·高式的块状,也远不如西方油画笔容易。
两千年来,汉字毛笔发展出“锋”的美学,发展出线条流动的美学,走向隶书波磔的飞扬,走向行草的点捺顿挫,都与毛笔“锋”的出现有关。
简册
现代汉语“简讯”的“简”,可以追溯到秦汉竹简。一条一条的“简”,用皮绳或麻绳编成“册”。“册”这个字还保留了一条一条竹简用绳贯穿的形象。闽南语“读书”至今叫“读册”,还是与“简册”有关。
南港中研院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有七十七根简编成的“册”,简和编绳都保存完整,是了解汉代书籍的最好材料。这样长的“册”,看完以后“卷”起来收藏置放,也就是今天书籍分“卷”的由来。
波磔与飞檐 汉隶水平线条
书法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波磔”,用来形容隶书水平线条的飞扬律动,以及尾端笔势扬起出锋的美学。
“波磔”如同中国建筑里的“飞檐”——建筑学者称为“凹曲屋面”。利用往上升起的斗拱,把屋宇尾端拉长而且起翘,如同鸟飞翔时张开的翅翼,形成东方建筑特有的飞檐美感。
西方的垂直美学:哥特式建筑代表“夏特尔大教堂” 十二世纪之后出现的哥特式建筑,都是以向上发展的结构,形成欧洲广大地区大教堂的特色,这是因为基督教信仰不断追求向上攀升的精神升华,教堂形式也逐渐形成越来越高耸的穹顶、塔楼。
波磔”的书写还有一种形容是“蚕头雁尾”。“蚕头”指的是水平线条的起点。写隶书的人都熟悉,水平起笔应该从左往右画线,但是隶书一起笔却是从右往左的逆势,笔锋往上再下压,转一个圈,形成一个像“蚕头”的顿捺,然后毛笔才继续往右移动。
隶书“波磔”运动时必须转笔使笔锋聚集,到达水平线中段,慢慢拱起,像极了建筑飞檐中央的拱起部分。然后笔锋下捺,越来越重,再慢慢挑起,仍然用转笔的方式使笔锋向右出锋,形成一个逐渐上扬的“雁尾”,也就是建筑飞檐尾端的檐牙高啄的“出锋”形式。
平正与险绝 行草到狂草
隶书相对于篆字,是一种简化与快写。 到了汉代,隶书成为正体,官方刻石立碑、宣告政令,都用隶书。 但是直接负责书写的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抄写员”,他们工作繁重,慢慢就锻炼出一种快写的速记法,这种隶书演变出来的快写字体,最初没有名称,通用久了,除了实用,也发展出审美的价值,变成一种风格,被书法家喜爱,取名叫“章草”。 “章草”名称的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来自史游的《急就章》,有人认为来自汉代章奏文字,有人认为是因为汉章帝的喜爱,有人认为是来自“篇”“章”书写的“章”。
孙过庭说的“平正”与“险绝”是一种微妙的辩证关系,适用于所有与艺术创作有关的学习。
孙过庭说得好——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法度与庄严 唐楷
“九成宫”原来是隋文帝杨坚的避暑行宫“仁寿宫”,唐太宗重修而成新建筑。山有九重,宫殿也命名为“九成”。太宗在此地又发现甘泉,泉水味美如酒,称为“醴泉”。宫殿修成,太宗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石,刻碑纪念,就是影响后世书法达一千多年的《九成宫醴泉铭》,当时欧阳询已七十四岁高龄。
书法史上常习惯说“唐人尚法”。“法”这一个字或许可以理解为“法度”、“结构”、“间架”,也可以理解为“基本功”的严格。
书法史说“唐人尚法”,很像在说欧阳询的严谨;书法史也说“宋人尚意”,宋代书家追求意境,不再固执法度森严。“宋人尚意”的关键,台静农先生认为是在五代的杨凝式,但是往上追溯,中唐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应该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源头。
有一次唐穆宗问柳公权:“如何才能笔正?”也就是请教书法如何写得好。柳公权知道当时的朝政不上轨道,就利用这一次对答机会劝谏穆宗,回说:“心正则笔正。”柳公权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是历史上有名的“笔谏”,也就是劝谏执政者,写字虽然是小事,若心术不正,一样写不好,何况治国?用这样的观点看柳公权的书法,可以透视每一个字背后隐藏着的“中正平和”之气。从《玄秘塔碑》可以看出,柳氏继承了唐楷的规矩,但在疏密之间又注入新的清静平和之气。
意境与个性 宋代书法
一九八九年,台静农先生发表了一篇论文《书道由唐入宋的枢纽人物杨凝式》,介绍了书法史上一般人不一定很熟悉的五代书家杨凝式,也同时带到了北宋书法美学与唐代分道扬镳的枢纽关键人物。
一般人所说的宋代四大书家——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京或蔡襄),是四种非常不同的个人风格。唐楷强调时代性超过个人性;宋代恰好相反,个人书风的完成超越了时代一致性的要求。
从《兰亭序》、《祭侄文稿》到《寒食诗帖》,从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到北宋苏轼,书法美学上三件名作都是“文稿”,也就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行书与楷书不同,不强调法度的严谨齐整,反而追求当下的随兴与意外,把艺术创作里不受刻意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心情变化自由发展。在理性意识与感性直觉之间游离,有点像苏轼自己所说,写作时“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苏轼忽然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
乌台诗狱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府外多种柏树,有成千乌鸦聚集,所以称为乌台。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声名太过响亮,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等诗文中的语句罗织罪状,以讪谤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抓进御史台大牢。幸而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又有多人仗言相救,苏轼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 苏轼谪居黄州后,由于生活困窘,只得开垦东边坡地,躬耕自给,因此号“东坡居士”,也开启了他从侮辱灾难中浴火重生的新生命。
“右黄州寒食二首。” 苏轼最后并没有署名押款,个人风格到了极致,自有一种品牌,署名似乎也是多余。
黄山谷看到《寒食帖》,用他一生美丽的书法与苏轼对话。他调侃自己,谦卑地说—— “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苏轼或许会笑我,他不在,我就称起老大了。 宋代文人的谐谑可爱、平易近人,也都表露无遗。
黄山谷书法追求的紧劲连绵、俊美挺拔,忽然遇到苏轼“石压蛤蟆”的率意随兴,就像姿态优美刻意的拳脚遇到了不成章法的醉拳招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但是黄山谷还是整顿起自己做第二名的自信,用毕生最漂亮的俊挺线条与苏轼对话。 《寒食帖》因此不只是苏轼的名作,也是黄山谷的名作。宋代两大书家,如高手过招,使人叫绝。
“宋人尚意”的精神,在米芾的书法中发展到更个人自我的表现。如果苏轼、黄山谷都还坚持文人的书风,米芾则更像艺术家了。
瘦金体像钻石的切割,用线条营造出许多菱形三角的切割面,切割面折射出光,刚硬锐利,没有一点妥协。
形式与表现 元明书法与文人画
古代绘画分“神”、“妙”、“能”三品,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技巧”、“写实”、“精细”的要求上。
“诗书画三绝”第一个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应该是赵孟頫。
徐渭在明代是典型的一名全才文人,他的诗、书、画、戏曲都是一时之选,来自真性情,毫不做作扭捏。太过超越时代的前卫思想使他悲愤孤独,“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他画的葡萄不再是葡萄,而是怀才不遇的伤痛自嘲与自我毁弃。
传统文人多“以书入画”,徐渭却是“以画入书”,他最好的书法完全像一幅抽象绘画,使人得到书法离开文字的另一种视觉享受。上海博物馆藏的《春雨诗卷》,使线条完全独立成为视觉节奏,纵放的笔势仿佛在滞涩的粗粝岩石上磨蹭顿挫,全是阻碍里行路难的困顿,在汉字书法美学上独树一帜,把他一生的焦虑、紧张、躁郁、狂乱的生命形式,全部挥洒成纸上墨痕斑斑、血泪斑斑的悲剧美学。
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曾刻过一个“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的图章,齐白石也称“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对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充满敬仰。
卫夫人《笔阵图》
“九宫格”相传为唐代欧阳询所创。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严谨峭劲,法度完备,被学者赞誉为“正书第一”,仿习者甚多。为方便习字者练字,欧阳询根据汉字字形的特点,创制了“九宫格”的界格形式。中间一格称为“中宫”,上面三格称“上三宫”,下面三格称“下三宫”,左右两格分别为“左宫”和“右宫”,用以在练字时对照碑帖的字形和点划安排位置。
之四 汉字与现代
汉字是人类文明里唯一传承超过五千年的文字,唯一的非拼音文字,唯一还可以在现代科技的电脑中方便使用的古文字。它是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
帖与生活
我喜欢欧阳修对“帖”下的定义:“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哀、候病、叙暌离、通讯问。施于家人朋友之间,不过数行而已。”
帖”是书信,是生死流离之间留下的一些小小记忆,“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欧阳修语)。
书法云门:与身体对话
大部分汉字书写到了极致都是同样的感觉,悲欣交集。像弘一大师圆寂前书写的那四个字——“悲欣交集”,已经不再是书法之美,而是还原到写字的最初,像古书里说仓颉造字之时的“天雨粟,鬼夜哭”
-
北宁逸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3-17 11: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