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他的作品,才知道封面设计还能这么玩
在笔者还在上学期间,不知何时起,在家里的书架上,出现一本叫做《白》的书。但直到 2017 年,我才从书架里找到这本书,拿在手中,有一种柔和的触感,是精心挑选的纸张,上面的“白”字横跨书面与侧面,文字信息零零散散点缀在纸张上,十分引人好奇。“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带我走入了设计的大门。
在上一期的文章中,我们谈到了原研哉。在中国,原研哉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或许就当属《设计中的设计》与这本《白》了吧。

但很少有人知道,《白》的封面设计来自中国台湾。那就是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之一的王志弘。
从 2000 年建立他的工作室后,他开始在各个行业提供设计方案,但让大众真正认识他的,却都是他的书籍封面设计。自 2009 年以来,王志弘的作品已数次入选东京 TDC 奖。在 2014 年,他还赢得韩国坡州出版美术赏的年度最佳设计奖项。
经他手设计封面的书籍,往往都能大卖。

王志弘的作品无疑有非常强的个人风格,甚至拿起一本封面由他所设计的书,能够立刻联想到他本人,这无疑归功于他对字体设计的深厚理解力。
王志弘的美学深受瑞士知名设计师 Josef Muller-Brockmann 的影响,作品简洁,却十分有力量感。

日本、西方、东方传统三种美学都对王志弘的设计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从王志弘工作室的官方 instagrams 上,我们时不时能看到他的最新书籍设计项目,但他本人却从来不把自己定义为书籍设计师。
“大多数人对我的印象是ㄧ位书籍设计师吧,虽然我是非常喜欢书籍,但事实上我并不希望被定位成书籍设计师。”2015 年,在接受 Voicer 的访谈时,王志弘如此说道。
在一方面的光芒很容易掩盖住自己的其他身份,这是很多名家身上都会有的事。但并非一种为人不知的不甘,而是一种不想被定义的骄傲。

你会为好的封面设计而读一本书吗?
在过去,这本是一个荒诞不经的问题,像极了成语“买椟还珠”故事里的郑人。但在我国每年人均阅读不到 5 本书的今天,这个问题却忽然变得值得讨论起来。
愈是在这样的时代里,设计师的价值就愈加珍贵。
想象一个场景,当你散步到一家书店,漫无目的地翻看书架上的书,会有哪些因素决定你拿起一本没有见过的新书?书的题目、名人的推荐自然是一部分,其他的,大抵就是形形色色精美绝伦的封面设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