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音---书---诗
今天拍完毕业照,过半个月左右就要论文答辩,虽说还没有毕业典礼和拿毕业证,但毕业季确实是降临了。在离开这个校园之前,我早有写一些东西回顾大学四年的生活的想法,于是想从所读、所写、所听、所看开始。我打算先写诗歌。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是诗人,尽管我写诗,也喜欢读诗,而毋宁称自己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我远没有所谓地“痴迷”于诗,诗和我的关系很微妙,我觉得诗处在我个人生命经验的核心,但诗并不需要时时刻刻在场,我不经常读诗,我每个月大概读最多8本书,那么可能每2-3个月会出现1-2本诗集,这是我大概能想到的我较为频繁读诗时候的频率,而不频繁的时候会是怎样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我从没有觉得诗歌在任何时候淡出我的生活,那个诗的或者说语言的幽灵时刻在笼罩着我,我的情绪,我的闲暇,我无所适从时的一秒神游,我坐在教室窗边时朝窗外的一瞥。

可我读诗很挑。和我阅读很多其他东西的经验一样,我一般会提前看一些历史概览、流派的大概介绍之类的东西,然后把那些我感兴趣的挑出来找他们的诗集看,找他们的诗集的时候我会先翻几页看合不合我胃口,大部分都在这个时候被过滤掉了,而只有小部分会留下来,里面有比较出名的,比如海子,顾城,韩东,当然也不乏小众者,比如唐欣,魔头贝贝。当然还有一部分诗人和诗集只是我在图书馆书架上偶然被吸引的,我也很喜欢这样的偶遇。
之前又说道我觉得诗是我个人生命经验的核心,我从来不觉得我能完全了解自己,就像我从来不能完全地解读一首诗。我觉得诗是拒绝被解读的。诗本身就像人的生命经验一样流动,你的目光划过一行行诗,就像你在人间的路上无目的地行走,必定是一个漫长的旅程,但你静静地享受它,享受生命的流逝。我讨厌对诗的解读就是因为这像是在解一道题,而生活中没有人会计算你散步的速度、时间、做功与力。
我读国内诗比国外诗要多。最早较多地接触诗是在高中的一节课上,当时高一每周二下午还会有一节丰富的校外课程,当时我就选择了现代诗,然后听老师讲朦胧诗,讲海子、顾城、卞之琳、舒婷、多多,等等等等。在大学之前我对现代诗的印象就停留在朦胧诗。高中还是个非常中二的年纪,我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老师问我最喜欢哪个现代诗人,我随口一答徐志摩(我当时倒也并没有很喜欢,只是实在找不出一个特别中意的)。那个老师当时说中学生喜欢徐志摩他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再成长后就很少会有人继续喜欢徐志摩了。我现在深以为然。

今天清理东西的时候发现高中毕业到大一刚入学那年写的一些诗,简直读不下去,尤其是刚毕业那会儿写的诗,还在强行押韵,让我读了都不免尴尬。我发现我稍微看得过去的都是当时创新写法的东西,果然诗永远是先锋的。

大学以后接触的更多的诗人其实是第三代及第三代之后的诗人。首先说我最喜欢的一个,于坚。于坚的诗特别合我的胃口,以至于我买了他的诗集(包括长诗和短诗)、随笔集、散文集、诗论,我非常喜欢他诗歌之中的重复和破碎感,重复而又不相同,破碎、跳跃而又不损失它的整体性。我非常喜欢他的那本诗论《诗歌之舌的硬与软》,我说过我很讨厌评论,类似于那种说这些诗句用了什么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什么主旨,或者思想情感,或者那些分析为什么这个词语比另一个更好(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使我远离了古诗?但我并不讨厌古诗,我很喜欢一些古诗,但是我觉得它们被中学语文,或者被这一套陈规败坏了)。而于坚的诗论更多地着手于他的创作,他的诗歌哲学,我能更多地看到他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的想法与思考。这些想法与思考固然重要、有趣,但是也只是诗歌的一个方面。诗始终是大于他的创作者的,我这样觉得。诗属于每一个它能够进入的人。

几乎和于坚相提并论的人是韩东。他有一些很有名的诗,比如《有关大雁塔》,比如《你看见大海》,这些我也都很喜欢。但是他给我的感觉是他的是有时候太少情感了,虽说作为一种哲思的诗也不错。顺表推荐这一套标准诗丛。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人是张枣,他的诗有一种古风一般的美。张枣是我看过的所有现代诗人中离中国古典诗歌美学最近的一位,但他的诗又不是单纯的风花雪月,他的诗的核是现代的,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其他人无人能及。从他最最著名的那首《镜中》就可见一斑。
我还了解过李亚伟的诗,在二手书市场以不低的价格买到了他那本《豪猪的诗篇》,李亚伟是出了名的当代诗人里面的“豪放”一派的,你经常能看见他在他的诗里骂人,哈哈哈。
除此之外还对国内很多诗人的名字都很熟悉,比如沈浩波,比如蓝蓝,比如王小妮,比如唐欣,比如魔头贝贝,比如杨黎,比如柏桦等等,这些都是我找过他们的诗集看过的,但有些印象已经模糊了。
国外的诗我看得少,但是对我产生过影响的是特朗斯特罗姆和辛波斯卡。这两位的诗我非常喜欢。曾经因为李亚伟了解过金斯伯格和“垮掉的一代”,但是也就止步于了解了。
以上大概是我的读诗经历,接下来接着这个由头回顾一下我写过的诗。(夹带私货)








总之,我还在不断尝试读各种各样的诗,也不断尝试新的写作。尝试也是一种发现,这是诗的姿态也是人生的样子。在以上种种意义上,诗歌构成我生命经验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