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chester记忆档案馆
1. 申请过程、申请心得
Application Process
我的申请过程总的来说是自己搞定的,申请方向主要是金融经济。我认为撰写PS有套路可循,但是内容因人而异、因申请专业而异。撰写前我详细阅读了每个想申的programme官网上的简介,包括整体的overview、课程设置、项目亮点、未来职业发展、录取条件等等,然后再据此有针对性地组织自己的PS,还找了大学外教和在从小在美国的同学帮我润色。我认为自己申请有利有弊。好处除了省钱外,自己在研究专业和学校的过程中更能找到合适和喜欢的专业;而且自己最了解个人过往的高光经历,所以在写文书的时候更能突出重点;整个申请过程亲历亲为也是对自己的莫大锻炼。当然这种方式不适合英语基础较差、不愿意花太多时间精力、容易焦虑的同学,专业机构的老师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找靠谱机构申请确实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我本科绩点并不高(3.2),加上我申请的金融经济类专业竞争非常激烈,所以最终没有拿到G5的offer,但申请的其他罗素联盟,包括爱大、曼大、布里斯托和KCL等的offer我都拿到了,最终综合了城市、学费、专业、国内名气等因素,我选择了各个方面都最适合我的曼彻斯特大学Economics专业。GMAT我备考3个月拿到了720分,但拿成绩加申UCL的Finance还是被拒了,说明G5的热门专业首先会看的还是GPA,GMAT/GRE只能是锦上添花。雅思我虽然考了7.5分,但是因为曼大Economics的专业要求写作小分到7,所以还是上了六周的语言班。
对于语言班这个事,我去之前还有点抗拒,因为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还不错,不想再浪费钱和时间补习。但令我意外的是,语言班给我的体验感很好。每个班不超过20个人,会分三四个小组围着坐,每天固定早九晚四上课,很像回到了初高中的感觉。课上会有很多小组讨论,模拟seminar,每周会有一个小组project。还会教你如何写论文,比如搭建基本逻辑框架,引用reference等等必备的实用技能。最终的考核是撰写一篇关于language learning的论文,加上选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topic 做presentation,并且曼大的语言班在考核通过那天,还会非常有仪式感的在举办正式毕业典礼的教堂里办一个语言班结业典礼。

同时,上语言班能提前几周到达英国,正直英国天气最好的夏天,课程压力不大所以放学后和周末都有很多时间去探索新的地方,参与有趣的活动(Pride Parade、草地音乐节、演唱会),提前感受英伦生活,也能提前处理一些包括办银行卡、找房子、买生活用品、签证和警局注册等等一系列很琐碎的问题,不至于一过来就要手忙脚乱一边开始研究生课程一边办事。因为每天固定小班教学,所以同学间能很快热络起来,我英国最好的朋友都是在语言班时期认识的。总的来说我认为语言班有意思又有意义,课程内容能为之后正式上课做一个很好的过渡,这段时间能提前熟悉新的环境,沉浸全英的交流,认识更多关系亲密的小伙伴,这都为之后正式的留学生活打造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2. 对所学专业和大学的介绍
Major and University Introduction

曼大的校园是开放的,分为主校区和北校区,现代化的和历史感的教学楼交相辉映,散落在从南向北城市主干道Oxford Road的两侧。没有一个确定的学校区域,更让人感觉整个城市都是曼大的校园。校门就在主校区的中央,每次路过都会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
最有名也是每天最热闹的要数“马桶楼”——语言班和新生活动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毕业领学士服、买纪念品,留学生涯也会是在这里结束。曼大唯一类似国内大学的食堂也在这栋楼里,汉堡披萨沙拉盖饭越南粉都有,价格7-8磅,很适合下课随便吃吃。一楼还有两架古董钢琴,斑驳的琴键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下了课我和同学很喜欢过去摸摸弹弹,每次琴声一响,来来往往的学生会驻足停留,给出毫不吝啬的掌声和“bravo!”。

往校门里面走,有一栋植被满布的楼:春夏的绿意,秋季的嫣红,冬日的枯藤,爬满一整面墙的颜色变化就记录了曼城一年年的四季轮回和一段段的求学故事。

我最喜欢自习的地方是Learning Commons,全玻璃的一栋官方自习室,内部设施现代,有不同的区域满足小组讨论、自习、查阅资料、休憩等各种需求。每次楼下买杯earl grey,选一个靠窗的座位,阅读下节课的资料或约同学一起研究作业题,抬头看到对面的小教堂和师生穿梭不息的Oxford Road,都构成了满满的学习幸福感。

我的专业MA Economics 属于社科学院,必修课程有五门涵盖了宏/微观经济学、计量和数学,教授的国籍非常多元化,八门课程里只有一个是来自本地的英国教授。这里面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Macro和Micro。Macro的老师是希腊人也是社科学院的负责人,他的课思路极清晰,从模型搭建、推导的起承转合,到不同模型间的前因后果,整体逻辑行云流水,清晰又畅快,我和同学每次都被他浑身散发的成熟知识男性的魅力所折服,燃起了我对宏观经济的强烈学习热情。Microeconomics的教授一看就是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虽然头发花白但身材还保持得结实,上课全套西装,笔挺又干练;他同时也是我见过最幽默的德国人,讲课讲笑话无缝切换,特别喜欢把一些经典电影里的梗用来解释经济学。比如consumer命名的时候他用了昆汀<落水狗>里面的Mr.Black, Mr.Pink,Mr.White,又比如建模型的时候用到<返老还童>里一出生就是个老头越活越年轻的设定,我听到都会心一笑。


选修课程种类很多,大多是十几个人的小班教学,能有充分机会和教授还有同学交流。我第二学期就选到了一门自己很喜欢的课Advanced topics in Macroeconoimcs。这门课的教授很厉害,法籍印度人(完全没有印度口音),世界级的经济学家。他第一节课就跟我们说他的课很tough,要是想混的人就赶紧换课,智商不行的也赶紧换课。但其实他的课讲的特别清楚,深入浅出,通过带着我们一起进行宏观经济模型的搭建,来解释现实世界中经济发展的问题:职场中的性别歧视、职工的生育和受教育的选择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中等收入陷阱等课题。Seminar的课堂形式,让我觉得自己再跟世界前沿的经济学家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每节课我都很珍惜。有次下课,教授跟我说“Vicky我不是很清楚中国的情况,但现在的女权主义大都也只是从男女平等的社会角度出发,而如果我们能从经济角度论证职场中的性别歧视对一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我想男人也会更接受女性对于平权的诉求。” 那个时候我觉得我学的东西不止是假设的经济模型和数学推理了,它甚至有可能推动社会进程,我也很感动于教授身为一个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男性,愿意关注这样一个“女性议题”,学术真了不起。

3. 对留学生活和所在英国城市生活的感触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studying and living in the UK
曼彻斯特这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是既新鲜又踏实,作为全英第二大城市,比伦敦以外的其他城市繁华许多,但是又不会因为过大而有太强的游离感。有个本地的朋友和我说London is for travelling but Manchester is for living,我深以为然。曼城的主要活动区域其实很小,小到我住市中心去哪都可以靠步行,逛来逛去就那几个地方但总能有新的发现,被各国留学生和移民充斥的城市仿佛永远生动又有趣。


曼彻斯特有它自己特别的文化背景,在整个英格兰都是一个独特又耀眼的存在。作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完美保留了工革时期就留下来的建筑风格和活力气息。这座城市的标志和吉祥物就是代表勤劳的小蜜蜂,城里散落着许多蜜蜂雕像和蜜蜂图案,甚至沿街的垃圾桶、地砖上,就连车牌上也会印着蜜蜂的标志。


永远熙攘的Oxford Road是曼城的一条主干道,贯穿南北。北边的道路两旁充斥着脚手架,各处新建和翻修的施工地,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回到了蒸汽机轰轰作响,工人们大兴土木的那个年代。往南面走是幽静的别墅区和大片大片的绿地公园,治安不是很好的印巴区也在南面。


和大多英国城市一样,曼城也有一个主要的市中心,各种大型商城都聚集在这里。Piccadilly garden 是市中心的交通枢纽,有轨电车在这里交纵穿梭,坐上tram可以西至曼联主场——世界球迷们的膜拜圣地old Trafford,东至曼城主场Etihad Stadium。一座城市有两只世界顶级球队,曼彻斯特绝对是英国足球文化的集大成之地。作为一个从不看球的人,来到这里的第一天起就被各种人问你支持那个球队,red or blue(曼联还是曼城)?整个城市都会为了一场球赛沸腾,街头巷尾、酒吧餐厅里人们聊天内容全是赢球输球,车站上火车上大街上都是满面红光,醉醺醺唱着球队歌,嘴咧到太阳穴的开心球迷,甚至还会为了所支持的球队大打出手。好像在曼彻斯特,不去看几场球就真是白来了。一场球赛,全程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是坐着的,所有球迷都是紧张兴奋地俯身站着盯着球场:点球前全场的紧张屏息,进球时的怒吼狂欢,青中老男人齐刷刷的队歌应援,甚至还有打鼓的指挥,第一次在主场看曼联球赛的我真是见了世面,能感受到他们要把穹顶掀翻的激情。



这段留学生活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了很多机会让去触碰感受不一样的、异域的东西。曼彻斯特是我除了家乡最爱的一个城市,它承载了我最闪闪发光的一段日子。我爱他的多元、包容、历史底蕴和生机活力。城市就像是一个架空的乌托邦,最好的朋友都住在几条街内,出门就像走在盖里奇作品里的世界,我每天睡前都在计划明天要去探索Northern Quarter的哪条街,Afflecks的那家古董杂货铺还有一半的东西我没翻完,Spinningfiled这周又有新的节日活动我想去看看,城里所有早午餐店的French Toast做法都有些不同我要选出最好吃的。



大中午就人满为患的酒吧,草丛里窜出来的小狐狸,满大街闲庭信步的鸽子,放学路上雨过天晴的彩虹,安慰我别怕天黑的巴士司机爷爷,凌晨1-2点也永远人声鼎沸的市中心,拎着东西走出两公里也能逛出幸福感的玛莎,喝醉后在街上吵嚷又捂住胸口大笑的情侣……


穿着grunge的男孩他抽的电子烟是烤面包味的,夜店门口穿着劲爆哈着气跺着脚的少男少女在高谈阔笑,课上西装笔挺的德国帅老头举了落水狗里的例子讲经济学,Pride Parade我们混进了花车游行队伍和全城一起进入了狂欢,在路上和陌生大叔撞个满怀两个人同时往同一边让步又开怀大笑,Ed Sheern演唱会上八万人的手机闪光汇成了一条最浪漫的银河,拖着行李箱去火车站的清晨要穿过彻夜热闹后安静祥和的gay village,圣诞市集上端着热红酒在微醺后看着眼前的圣诞彩灯逐渐失焦,下着小雨的傍晚我和刚认识的意大利住客在公寓门口聊外星飞行器……这些新奇的体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些谈资,更是加深了我对生活和世界的热爱、包容以及好奇心。





4. 疫情期间学习和旅途的生活经历
Overseas study during the Covid-19 Situation
这段留学经历最大的遗憾就是碰到了疫情,让所有本该享受的快乐生活都戛然而止了。英国疫情爆发前,二月底,我还在为春假去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行程和朋友兴高采烈地做着规划。然而就几天时间,经历了意大利、西班牙相继沦陷——取消递签——决定在英国境内自驾——英国疫情升级——取消全部行程——下定决心订机票回国。现在想想三月那几天,买不到机票,买到了票的航线又反复被取消,学校不给最终停课的消息,是否能顺利毕业,是否还会回来,一屋子的东西怎么办……度日如年焦躁的感觉,已经过去了好久。
从英国逃回来的路途过于曲折,将近20个小时不吃不喝让人虚脱,但是从飞机落地到转送至集散中心,一路上“大白”们保护照顾,我真的发自内心的觉得安全和自豪。14天隔离,我上网课、写论文、锻炼、看电影、安静的思考,没有觉得很孤独,可能因为隔离酒店窗外有很美的山景,虽然我没法“采菊东篱下”,但居然有种“悠然见南山”的隐居感觉。

戛然而止的留学经历,在我心里也种下了“再回去看看”的信念,也让我接受了人生的不完满。从曼城回国前的那个下午,说来也很巧,连续下了几天雨后的晚霞格外的壮观,我在窗前站着看了好久,太阳落下去了,蔓延成一片粉红色。我的公寓门口有一家高档酒店,英伦古典式的大门,总能看到穿着真丝礼裙的女人和西服口袋方巾都一丝不苟的男人,三三两两地在门口拿着香槟聊天。我一直在想,我走之前一定要来这家酒店住几天。那家酒店的顶楼是我窗户外的著名地标principal,走之前的两天变了股东,牌子被换成了kimpton。那天看着夕阳,看着刚换的kimpton我突然觉得,我和曼城的缘分可能就是到这儿了,戛然而止了,来不及重走一边生活场景了,也来不及好好说再见,甚至下一次见面很可能就是十年后了。后来我意识到,生活里美好的片段就像那天的日落一样,就那么一会儿,就允许我驻足看个几分钟吧,因为除了停下来看看它,我什么也做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