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梳理
对无用之物、多余之物的放手和处理,是对空间和负担的释放。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开启人生新篇章。
断舍离强调立足当下,通过整理、梳理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适当的慢下来,停下来,去感受生活,去独处,去思考,去阅读,去旅行...按照心跳的节奏去做事。做物质的减法,精神的加法。很多时候我们购买一样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它、会去使用它,而是渴望拥有和获得。而断舍离让我们学习欣赏物品而不去占有,学习与他人分享而不独享,探寻自我和生命之路,不惧旁人的异样眼光。对于衣服类,保持审美的品格,比单品不重复更重要。霍金曾说“世界上最让人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我们断的是物品,但其实,脱离的是执念。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有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盲目攀比和打折季的疯狂购物,其实都是对自己真正的需求认知不够,心中混乱的执念也会映照在生活环境中。
断舍离:斩断物欲;舍弃废物,脱离执念。将断舍离简单的理解为扔东西是狭隘的。事实上,清理废弃物,只是断舍离的敲门砖。橱柜里,餐架上,冰箱内囤积的无用之物,家里随处堆积的废品破烂,还有精神上那些不合时宜的过剩观念,自我否定,消极思维和情感纪念物等等,只有果断放手这些东西才能解放自己,解放人生。怡然自得是个美好的词汇,人生路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境和难题,首先要保持心灵的“晴空”,当太阳被任性的乌云遮蔽,内心被坏情绪肆意摆弄时,若能找到一种方法驱走乌云,重现晴空,人生才会变得阳光明媚,春风快意。而断舍离的真义就是指导我们如何避开乌云,如何将心头的乌云赶走。它带有让人生焕然一新的力量。断舍离并非单纯的处理杂物、抛掉废物,而是在充满闭塞感的人生长河里唤醒“流通”的生命气息。这是很多人从空间、工作、人际关系等人生方方面面,体验过动态变化的断舍离实践者共同的感受。断舍离拥有如此深刻神奇的力量是因为“出”这个简单又有些让人失望的字。出字,没有抛弃那么苦涩,也没有放手那么哀伤。出字笔画简洁,立场不偏不倚、浑然天成。用人来比喻,更容易理解。一个人长时间进食却不排便,也就是长时间便秘,那是多么糟糕的一件事。人作为生物,一定要遵守规律,摄取食物,消化后吸收营养转化成能量,再排出废物——新陈代谢,即“生命机制”。进,则出。出,则进。然后再出,提升人生的新陈代谢机制。回归本真,让生活更上一层楼。人生中的跳槽,结婚。离婚,再婚,分娩,乔迁等,断舍离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这些重大事件中。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一直在做加法运算,被各类纷繁的信息牵着鼻子走,无形中为自己加了形形色色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东西成了我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负担,致使我们在冗长琐碎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面对这些困境,市面上给我们提供的策略只有收纳术和整理术,而这些策略本质上是在宣传如何将过多的物件密密实实,见缝插针地塞满我们的生活。这种收纳式思维只会让我们在浪费、过剩、惰性中喘不过来气。居住环境、工作现场、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家,身体,心灵,何其相似。断舍离主张尽可能地做压缩生活的减法运算。斩断、舍弃和脱离就属于这种减法,过极简生活。断舍离本身不是我们的目的,但确实会给我们带来精简、朴素的生活。但其中的核心是,出则进,进则出的循环往复。进与出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身处“物质过剩”的世界,重新审视自我的物质观,为断舍离的实践活动装上助推器。物质过剩的现代人总是一边感叹着东西难收拾,一边熟视无睹的过日子。很多时候自己眼中的正常的杂物数量实际上接近或等同于患病状态。但因为都被放在柜子,床下面,眼不见为净,我们就不会在意这些杂物。但一旦打开橱柜或抽屉,就如同去搅动水池,上层的澄清部分马上变成一团混沌,而我们就居住在这样的“污泥淤积的储水槽。”我们喜欢囤货且无法舍弃的原因有三:1、消费型社会的引导,物品被过度制造,快速流通和大肆宣传; 2、对居住空间的考量不足 3、上个时代的价值观,如不能浪费,太可惜了。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依赖物质,重视物质,逐渐形成了以物质为标准的行为习惯,即物质轴的思维方式。20世纪前,人类长时间处于严重物资不足的时代,当我们面对物质时,不是从这个东西需不需要的角度,而是下意识地从“这个东西能不能用”的角度来进行取舍和判断。若这个东西还能用,我们就在暂且留着的心理暗示下,将这个东西留在身边。人们总是习惯思考有效性,却忽略了有效性的前提——必要性。以后也许能用到,姑且留下来吧,人们带着这种物质轴思维方式,不觉间扎进了这个无法想象的物质过剩时代。而当家里杂物遍地,家里被塞得满当当的,那这些杂物给人的压迫感以及狭窄空间所带来的阻塞感会逐渐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思维迟钝、行动迟缓,甚至变得封闭,不愿外出,近似抑郁。断舍离讲求的是内部的自觉自省的意识,真正的“正确答案”本来就在自己心里。断舍离注重的不是物品,而是空间,即以空间为主体核心的思维方式——空间轴, 为了确保空间的干净整洁,而将物品量尽可能地压缩成最适合的量。断舍离就是生活的新陈代谢,而以物品为思考基准的“物质轴”是从“还能使用”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的,遮蔽了“放手不需要之物”的正当性。
无法放手的人有三类:1、逃避现实型: 因为工作繁忙,且在家待得时间少,所以整理家务的事情总是往后推,而乱七八糟的家让人心情糟糕,就更不愿意待在家,成了恶性循环; 2、执着过往型: 珍藏了诸多以前的相册、信物等,沉湎与过往而不愿意直面现实; 3、忧虑未来型: 此类人总担心没有某个东西会发愁,所以总不停地为不知何时才会发生的事情来囤积物资,这类人占比是最大的。这三类人的共通点就是对时间的意识比较淡薄。
“舍”与“弃”的不同:舍,有布施,施舍的含义,即这个东西在我处不再起作用,而让它们在别处起作用,带有二次利用和再利用的意思。而“弃”有废弃的意思,当物品被不管不顾、置之不理的状态,这些东西其实和我们每天扔掉的垃圾和废物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一个在外面,一个在家里。断舍离不是要求人们随意地“弃”,而是把“舍”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你自己的东西,若你认为它对你已经没有价值了,不适合你,不会给你带来好心情了,你完全可以自由地处理它,不必在乎他人眼光,没有必要为东西本身留情。断舍离应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即物品的断舍离和观念的断舍离,只有两者同步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当物品数量减少到最适量的时候,再转移到收纳作业上。首先要认清现状,即将衣柜、壁橱、抽屉等所有的收纳容器盖子打开,让平时看不见的东西全部展现在眼前,因为人们本身有一种倾向,总是看不见不想看见的东西,比如不想看见堆在柜子里的东西,不想看见电视机后面的灰尘等。绝大多数人对自己在怎样的物品过剩的环境里生活,其实完全没有什么概念,当你认清现状就会发现,你拥有的物品量远远超过了“理所当然的量”。在确认了物品的“量”以后,再去判断居住空间的“质”处于什么水平。凌乱——过剩——堆积。因社会大环境影响,我们及周边人都生活在一种物质与信息都极为丰富的过剩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如何与物质和信息打交道。为东西过多而发愁的人总是盯着眼前的东西,甚至会强迫自己必须收拾东西,继而学习和搜罗各种收纳术和整理术,但实际上我们不是为了收拾东西而收拾东西,我们真正想要的是健康舒适的居住空间。问问自己究竟想要怎样的生活,这会变成我们实践断舍离的原动力。而在开始实践断舍离时,要在计划时间内,从少量的,小单位的着手,这种小单位量的断舍离持续下去,不久就会变成大单位量的断舍离。
扔掉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 以自我和时间为判断依据,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 以“必要. 合适.愉快”为标准进行取舍。 第一步就是筛选掉那些怎么看都是垃圾废品的东西,比如过期的食品药物;或者虽然在保质期内却看起来没有食欲的食物;那些损坏的、弄脏的、不能使用的,已经被抛在脑后的东西,将来也用不上的东西,从它们开始着手处理。当你在犹豫“还能用”的东西时,不用烦恼,虽然能用但它已经不在你心里的保质期内,也就是对自己而言它已经没有吸引力,不美味了,舍弃即可。垃圾.废品相当于“忘却物”,连存在本身都被忘记的东西。绝大多数忘却物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都是无所谓的东西,它们被塞在各种小盒子和柜子里,只要关了门就被忘记了。经济学上的二八定律同样适用于家务整理,在居住空间里的东西,其中80%是忘却物,目前在使用的东西只占了20%。更不用说平时基本不怎么开的壁橱和抽屉,里面的忘却物比率甚至超过了80%。,我们可以将其比喻成“陌生大叔”,陌生说明了它们和现在的你没有什么太大交集,在之前的人生里不过是擦肩而过罢了。但这些陌生大叔占据着家里诸多的空间,致使家里非常浑浊、呼吸不畅。
以自我轴和时间轴为判断基准,考虑自身与物品的关联度,再进行取舍。从这些角度进行杂物取舍,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接纳喜欢上自己,掌握以物品与自身的关联度为焦点的思维方式,清晰地展现随着时间的变化,自身与物品关联度的变化。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沉湎于“东西曾经有用”的历史,或者对未来怀抱期待和不安,常常觉得东西以后会用得到”,但我们应该更有意识地按照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杂物取舍,能在大量杂物中锁定那些对“现在”和“自己”必要的东西。在自我轴一块,要警惕他人轴和物质轴。比如:有人送你一副他带了十年以上的眼镜,并告诉你这幅眼镜非常好用,务必戴。你会用吗?首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力,且眼镜的款式适不适合你还难说。那么现在的你很容易判断这幅眼镜的价值。这幅眼镜并不是不能用,而且镜框上还有高级品牌的LOGO,看到这里你会产生一种“太可惜”的感觉,并且可能会收下这幅眼镜,毕竟是他给的,拒绝不太好,而且眼镜还能用,暂且手下吧,还是个大牌货。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是焦点错位,变成了“他人轴”或“物质轴”。以自我轴为基准进行取舍时,只需要考虑“这个东西我想不想用”,而不是这个东西还能不能用。另外被父母、配偶、学校老师等价值观影响而接受的东西则是他人轴支配下做出的选择,他人的价值观并非不好,但要记得主体不是他人,而是你自己,建立以自我为主体的价值观非常重要。时间轴,就是指现在。之前说过的无法放手的三种类型人都有一个共通点即,没有活在现在。总是不断感慨着太浪费了和以后可能会派的上用场,意识总是徘徊在过去或者未来,没有脚踏实地正视眼前的问题。在这些杂物中,有些东西可能一年才用上一回,对于这类东西,不要从频率,而要从和自己的关联度的视角进行判断。我们在取舍时很容易优先考虑物品的利用价值或角色作用,但实际上物品的活用价值得以实现是以物品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为前提的。物品与自己的关联度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判,也有不同的关联度。这是所有的人事物三者的关系网成立的大前提。在这个大前提下,那些同时满足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的物品很快就能被锁定,并可以摆脱把人事物单纯理解为非对即错,非善即恶的二元思维,逐渐形成多元性,尊重他人的意识。
必要,合适,愉快的这个视点是以自我轴为基准的杂物取舍指南,那些现在的我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都应该处理掉。对于那些“有的话确实比较便利,没有的话也不会太发愁”的这类“图个便利”的东西,在处理时会有些不舍,被称为“留恋物”。忘却物判别较为简单,只需要集体面试,整块大规模清理即可。留恋物是需要个别面谈的,要从必要,合适,愉快三角度判断。清除忘却物,抛弃留恋物,筛掉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到了这个阶段,家里的杂物已经压缩了很大一部分,留下的东西基本也是较高质量的了,家里的空间感较以前会更加宽敞、轻松和呼吸顺畅。只有将杂物压缩到这一步,才能真正进入“收纳”环节。在断舍离的大前提下,正确的打扫程序首先是清除那些垃圾、废品,以及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然后再进行杂物收纳,进行清扫、擦拭、磨刷。市面上很多关于整理术收纳术的书籍,他们并未提醒读者思考东西的价值,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高效的保管和分类杂物上了。实际上家里的杂物数量并没有减少,收纳箱里依然囤积了许多不知道何时才能用上的东西。断舍离则是以东西的代谢为前提的。进行断舍离后,空间会呈现动.流感,不需要为了储藏或分类物品而购买收纳用品。当你有意识的以自我轴和时间轴进行断舍离时,杂物的量会尽可能地压缩,即:断舍离收纳概念的出发点在于如何才能不做收纳。通过断舍离,真正掌握这种做事情做彻底的感觉。断舍离并没有什么规则或说明书,东西是否能被扔掉,选择和决定权是你自己。当你以自我轴,时间轴,和必要合适愉快几个维度去考量时,自有答案。同样收纳也没有什么既定规则,东西放入收纳箱前最重要的是分类,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7*5*1法指的是在进行杂物收纳时,对收纳空间的物量进行的大致估测。根据不同的收纳情况,将杂物总量压缩到空间的七成,五成,一成,甚至为1 out 1 in. 也叫做总量限定法。 看不见的收纳空间占7成,那些看不见的地方也不能被塞得满当当,乱七八糟的,七三分便于寻找也有利于收拾。 看得见的收纳空间占五成,比如玻璃门后的橱柜等,杂物总量要占整体空间的五成,不炫耀也不隐藏。 展示性的收纳空间占整体空间的1成。限定杂物总量,从自我轴,时间轴认真进行杂物取舍,让居所的各个地方产生出留白,用于创造更加有内涵的美的空间。当我们按照 7.5.1 收纳空间整理法将所必需的物品收纳好以后,若又入手了一件新东西,那么就要去掉之前的TOP10的末位物品,继而补充新品。 1 out 1 in,我们会深刻领悟到自己收纳的东西自己越来越喜欢,而自身的审美意识和品味也在逐渐提升。遵守“处理一个,收纳一个”,而不是收纳一个处理一个,OUT 是走在 IN 的前面的。先取出来一个,再放进入一个新东西,就不会出现失败的可能。而且先出后进,特地给自己制造些为难的状态,可以阻止自己不能随意乱买,先出后进能够唤起良性循环。杂物拿出和放入的动作是“打开门,拿出来/放回去,也即 ONE TOUCH (一键式)。下点的功夫去减少那些花时间的,繁琐的做法,ONE TOUCH. 断舍离首先会压缩物品量,去掉多余的隔间隔板收纳箱,将空间变大变宽,从而能在宽松的空间里放置杂物,不会那么拥堵,变得宽松,你的心情也舒畅。物如其人,杂物收纳的样子就是你本身的样子。断舍离是加分法,不要一开始就从自己最纠结最难的部分入手,而是集中精力在”达成事件“上,一点点地增加成就感。比如高考复习法中流行一种学习方法,做一做小学生的算术题给自己打气加油,杀鸡用牛刀,每项肯定是满分,用这种方法让自己体验我能得满分的小小成就感。小成功的不断叠加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信心。断舍离也要从非常小的地方着手,小地方获得小成功不断叠加,能给人以勇气和信心去面对自己的难题。有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却提不起劲行动,这种有心无力的状态持续下去会过度泄露我们的精力和精气神。所以有必要回到原本的出发点,此刻的自己需要负载的人事物太大也太多了。首先要压缩一下自己要处理的事情,然后从最简单的一小点开始实践断舍离,锻炼自己从现在,这里,我,三个要素来进行考量,看清楚对现在的我来说,什么最重要。” 懂得方法后,关键要行动起来。断舍离会表现在行动的结果上,这些结果也一点点地转化成了喜悦和自信心。
断舍离将我们的生命分为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作为生物的人的生命;社会生命是对归属和被承认的欲望;精神生命是对智慧、美、沟通的渴望。肉体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只有这个肉体基础健康良好,才可能让自己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绽放光彩。没有力气开始践行断舍离,迈不出第一步的人,首先要让作为根基的肉体生命恢复元气。断舍离通过改善肉体生命的生存环境——家,来保持三个生命的完备和健全。它并非简单的内装或收拾整理,甚至可以说是回归作为人的尊严的“空间创造”。我们居住空间的每一个部分按照这三种生命扮演不同的角色——厨房和浴室连着肉体生命;客厅、书架连着精神生命; 橱柜和书房连着社会生命。断舍离的精髓在于【出】,故在家中实践断舍离时先从“出”这一点着手,恢复家里的流动感。比如厨房的水池,排水管,垃圾桶等这些是需要出的地方。当我们清理出口,消除阻塞后,会更加注意入口,严格筛选进入的杂物。一出一进才是真道理。浴室能洗去肉体的污垢,厕所冲走排泄物,卧室驱赶疲惫,那些在身体上疲惫不堪的人,他们身处的这三个场是混乱的,肮脏的。若发愁该从哪个地方着手的人应该针对相应的出口实践断舍离,在相应的场回复肉体上的舒畅和健康。整理居住环境,发挥场的力量。
衣柜的断舍离:衣着在一定意义上是我们社会性的或精神性自我意象的投影,故没有穿的衣服=没有想穿的衣服,等于还没有稳定的自我意象。拿出衣柜里所有的衣服,将有劣痕,破损等不再穿的衣服,从必要、合适、愉快三个维度压缩衣服量;数量应该占到空间大约7成,从易取,好收,美观三个维度收纳整理。断舍离是 把款待自己和家人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故并不把餐具分为待客用和日常用。
(明明很多衣服,但外出要穿的时候,却总感慨自己没有衣服可穿) 那一摞一摞满满当当的衣服并不是衣服,而是我们背负着的执念,这种执念具象化成了可见的衣服而已。挑选衣服,断舍离衣服时着实不易,有后悔也有心疼和犹豫,但逐渐的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甚至有一种莫名的清爽感拂过心头。扔掉一件无用物,就多一点空间;扔掉一件多余物,就少一分负担;扔掉一件废物,就恢复一丝清爽。通过处理多余的杂物,来摆脱执念,恢复自我,发展自我,这种自我探查的方法叫做断舍离。在看得见的东西上做减法运算的过程中,我在心理上也逐渐摆脱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在清理掉杂物后,心里痛快极了。其实大多数东西都带有一种叫做执念的黏着剂,当我们看见它们的时候,这种粘着剂就反射性地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了,这就形成了“执念心”这种执念心深深地扎根于自我体验和思维观念中,如衣柜里一件多余的衣服是我们要处理的一件杂物,但这件物品也许是某个重要的人送给自己的,也许很贵,它身上多少都附带着主人的小故事。家里的一切东西都带有某种故事色彩,也代表着与主人的不同关联度。东西是物质和精神的集合体,是具象化的形态和抽象化的情感结合体。但这种抽象化的情感若不是喜爱之情,而是花了高价买的,以前穿的时候感觉不错,扔了可惜了..那么这类情感,说明它带给自己的并非积极影响,它与我们的关系并非良性。在处理物品和个体之间关系时,要问问自己,现在的我,对这个东西有着怎样的感情?我是否和这个东西处于良好关系中?断舍离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审视个体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对现在的自己来说,附着在物品上的沉重执念是不需要的。怀着这种态度处理杂物,会让物品和内心产生剧烈的联动性。而当处理掉作为情感依附的物品后,上面附着的情感越是沉重,内心就越能感受到什么叫轻盈。表面看丢掉的是杂物,实际同时丢掉的还有看不见的世界里多余的执念。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老子 第四十八章】即:求学则日增,求道则日减。减之又减,终空无所有,无所有则无不所有。想要获得知识,请每天增加。想要获得智慧,请每天减少。知识通过行动转化成智慧。知识与智慧相似,却又不同。知识是在求知欲基础上集合的显性意识信息;智慧是体验性理解形成的直达潜意识的深刻智能。必要的时刻,随时可以被提取出来帮我们渡过难关的就是智慧,而要达到游刃有余利用智慧,据需要我们行动。舍得难舍的,获得应得的。即减法运算,可以得到应得的。尝试做减法运算,排除阻碍物,恢复流动性,这种流动的感觉正是我所体验的清爽感的本源。
物品是看得见的形态与看不见的情感的集合体,也是我们思维结果的证据。自己手中的东西是基于你的某种价值观,基于你的思考、选择和决断之后出现的。即便是那些你想也没想就入手的东西,它本身也带有自己的潜意识投影。因此才说“物即物,又非物。”我们在获得和抛弃这个思维的证据,也在更换自己的思维。如,手边的衣服虽然不穿了,但扔掉怪麻烦的,这种怪麻烦的思维模式就是逃避现实的思维证据。自己与衣服的关系并非良好,在这种情况下要客观审视这个“感觉到麻烦”的自己,甩掉这种思维。只有不断地处理掉那些不需要的东西,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专注于那些生活关系度高=喜爱的物品,从而形成螺旋上升式的人生路线。1、关联度的质量上升,带动思维的质量上升。即处理掉不需要的物品,专注于那些与自己生活关联度高的物品上,思维和观念就会越发清晰明确。 2、思维的质量上升,带动行动的质量上升。思维流畅无阻,会让我们针对现在、这里、自我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 3、行动质量上升,带动结果的质量上升。迅速地做出正确的行动后,也能快速地获得成果,提高决断的精度。在深入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们选择和决断的精度会提升,行动的速度也会得到提升。家里不需要过多的设备和昂贵的家装,只需要有空间的留白,以及不由自主想深呼吸的空气感就足够了。
身体的容器里装着心灵,也即情感。心灵的容器里装着意识,意识有好有坏,是让自己兴奋的意识还是让自己沮丧的意识,都对自我的肯定有很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我们身体上,也反映在我们的居所里。断舍离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新陈代谢,我们的居住空间处于代谢/交换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因此要不断地进行使用所有物,清除无用物的循环,才能让居所充满流动感和活力。形形色色的思绪和复杂多样的情感不断地累积,毫无发泄的出口,不停地思考而不去表现或实践的话,无论是感情还是思考都会逐渐懈怠和钝化。身体,心灵,居所都有入口和出口,进出口以流动=新陈代谢 相连接。身体,心灵和生命处于居所空间内部,那么居所空间和三者都有直接关系。正因为如此,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清理有助于促进三者空间恢复原有机能。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当做一种空间,人生中遇到的各种事情,各种邂逅和离别,包括及及家庭,学校,公司等都属于出入口之间的流动的空间。若把这些理解成有机生命的日常代谢通道,那么这些人事物所应有的理想状态,也是不言自明的。
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就需要有间的意识。空间的间——距离;时间的间——频率。也可以理解为空间和时间的密度。人际关系无论是双方走的太近还是太远,接触频率太高或者太低,都会出问题。越是亲密的关系越要有意识地保持恰当的时间和空间的密度。
没有“出”,难以获得自在。那种只进不出的空间,会让我们的生活停滞不前。住所出现排泄阻塞后,住在这里的人也变得散漫,没有精神,总是提不起劲儿投入生活,结果生活就变得越发无聊和枯燥。很多罪犯 的家总是乱七八糟的扔着很多东西,生活很颓废。这种现象其实是某种原因与结果的具象化,在断舍离上称为“相”。如面相,手相,从看得见的世界的相关信息判断其背后看不见的世界的状况。人最大的罪就是不快活,犯罪的出现可能有各种直接间接的原因,但肯定是不快活到达了一定程度的结果。而催生这种不快活的原因中很可能有乌七八糟,颓废不堪的居所环境的因素。我们要认识到居住环境自带的强大能量,改善居住环境,最重要的就是排出。生活产生流动感;人生出现新陈代谢;明白了舍弃的辛苦,就更慎重地对待获取;有意识地入手对自己发挥更好机能的东西;物品量压缩成适度,生活范畴也得到最优化。只入手保留与自己关联度较高的物品表现出心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磨合。物品是固定不动的,但心灵却总是不停前后穿梭,回到过去,或者穿梭至未来,它们瞬息万变,行踪不定。心灵虽然没有具体形态,但它却以我们入手的物件的集合为形式,在我们身边留下情感痕迹。比如象征着不安,因为担忧未来而囤积的过多的消耗品,象征着过去辉煌的纪念品等。这些痕迹我们司空见惯,但当这些痕迹融入日程生活时,我们就过多地忽略了现在。这些情感的物化物在我们身边一天,他们就会作用到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一天,阻碍我们去珍惜现在。若将杂物以现在,我,高关联度,这几个维度进行压缩,我们就能活在当下。只入手和保留那些必要,合适,愉快的东西是坦然和真诚的体现,保持那种无论向谁展示,无论被谁看见都没关系的居家状态要比想象中更能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断舍离让人生处处自在怡然。在不断坚持断舍离的过程中,居所的空气流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循环,这种上升的境界被称为“自在”,指的是一种无拘无束,悠然,各方和谐的状态。无拘无束,并非任意妄为,而是得到周围自然而然的协助。一旦家里的杂物减少到最适度,进入了新陈代谢的良性循环,在精神方面的人际关系也会改善,人生本身就流动起来,形成了良性循环。你的身体不再像从前那样紧绷,变得舒畅轻松起来,而且笑容总是挂满眉头。断舍离的过程让人有全局看问题的眼光,也能自由觉察那些烦恼之人内心的微妙。既培养了全局眼光,又提高了关注细节的精度。当前社会信息过剩,信息的泛滥会引起思维的混乱,这比缺乏信息更遗憾和不幸。信息并不像物品一样,能从视觉上感受空间的压迫感,因此就更需要警惕信息的过剩。面对各类信息——不信,不疑,亲自确认。面对不确定的信息,无论选择相信还是怀疑,都有可能出现问题。但个人能力有限,我们面对很多信息和知识,自己很难做出判断,此时就需要同专业人士咨询,委托给自己信任的朋友,或专业人士。良友有三,一为乐善好施之人;二为医病疗伤之人;三为有慧根灵性之人。身在社会中,我们一直有和其他人产生联系的欲望,但一旦在各类社交平台产生联系,庞大的信息=聊天,就呈现雪崩之势压倒而来,各类通讯工具上交错乱飞的,各类信息钻入眼球,无用的广告,夸张的标题,挑动着人们内心原本无用的欲望。各类社交 软件为人们提供了拓宽交际圈的渠道,但不觉间我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大,想要获得一些并不必要的东西,与一些并不想产生联系的人建立了联系,自己的思想,行动和内心真正的需求错位越来越大,也很难摆脱这个社交泥潭。久而久之会发现自己离不开社交平台,一旦离开会有不安和担忧。其实,与物质一样,我们应该和信息本身保持一定的宽松的距离。在必要的时刻,获得必要分量的必要信息。现代人经常会把“没时间”挂在嘴边,其实这就如同满柜子的衣服你却觉得没有衣服可穿一样,将空间不留一丝缝隙地塞满,还是保持一定宽松度的放满,这种对于空间的利用方法与时间是一样的。保持一定宽松度的放满方式是比较理想的时间利用法,将零碎时间当做一个事项之间的缓冲带。若收纳空间宽松地放置东西以后,空间和杂物就显得易取,好收,美观,清爽。同理,日程安排的时间能坚持做到镇定,宽松,充实,呼吸也就变得顺畅。时常问一下自己:“现在你准备做的一些事情或待办的事情,对于你而言都是必要.合适.愉快的事情吗?日程里面是否有一些其实不过是自己想当然的事情?如那场会议你必须参加吗?那个被委托的事情必须由你来做吗?当你深入检查后,或许会发现,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懒才继续这么做或者无法拒绝只能接受的事项。
烦恼与自在人生:烦恼相当于心灵的废品。与杂物一样,陷入烦恼很难客观地带着全局视角看待问题。人生的烦恼大致有三,金钱、健康、人际关系。其中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最多,也是处于基底的关系。当俯瞰和抽象化这些烦恼后,我们会深深地感到人总是在各种关系网中烦恼不已。将烦恼当做一个重大问题,并非在思考解决之策,而是不断地唠叨抱怨,却不肯改变现实,依然安于现状的情况。断舍离并非一个个消灭具体烦恼,而是要改善人本身的烦恼体质。对于烦恼的人来说,一个良好的状态会让烦恼本身自动解除。烦恼的感觉最开始是没完没了地想同一件事情,烦恼的感觉逐渐变成了对问题对象的思考,也就是说自然的过渡到不断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和切入点的阶段。而身陷烦恼的自己若能积极地整顿清理自己所处空间环境时,内心世界也会发生改变。扔掉一个不需要的杂物,内心就挪出了一个空间。一旦感觉自己心里有些不痛快,就开始断舍离。也就是说,整理清扫烦恼的我的容器——居所这个大空间。当一个人身处一个乱七八糟的居所空间,烦恼本身也一定会膨胀,因此一烦恼就整理家务,虽然乍一看两者八竿子打不着,但整理家务也是向彻底解决烦恼迈出的一大步。
节约与自在人生:断舍离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过一种清贫的生活。其实断舍离最重要的是并不是使用最少量的物质,而是把多余的杂物清理出空间,恢复生活的流动感。实际上节约的对象有三,金钱,精力和时间。需要将三者放在天平上衡量,比如:你想在厨房添置一个洗碗机,难免需要考虑餐厅的空间大小,使用起来的各类费用,水电维护等,那么可以从洗碗机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哪个更多一些来最终决策。节约和断舍离的共同点都是减法解决法,但后者强调的是在减少的基础上获得生活的自由自在,即利用精简化或智能化的手段创造最佳化的生活环境。想要获得自由自在的生活,自己应该挑选什么,又该放手什么呢?
做家务的本质是养育生命的重要工作,它既不是家务劳动,也不是按小时给酬劳的作业。家务不仅仅为了家人,也是为了自己。那些不喜欢做家务的人,通常是因为东西太多,东西一多,做起来就非常繁琐,继而麻烦这个词就会萦绕 脑海。只用那些经过筛选出来的东西来组成空间,那么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做起来也轻松愉快。觉得做家务麻烦的人,越是要尝试一下”压缩杂物 = 节省时间精力。 这是达到“享受家务活 = 获得自在人生”境地最好的最便捷的通道。
断舍离分两种:1、清零式断舍离 2、保养式断舍离 清零式断舍离是将居所过剩的杂物以必要.合适.愉快的标准缩减数量。与大量的忘却物,执念物进行战斗,要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而保养式断舍离已经将居所杂物压缩到一定程度,每次都对居所的污垢进行清理即可。不需要专门去搞大规模的断舍离,只需要愉快的断舍离即可。断舍离是不搬家的搬家,而非充斥着徒劳感的收拾整理。断舍离是提升空间次元的搬家,同一个地方,同一所房子,却有完全不同的风景,还有崭新的自己。
在必要的时刻能获得必要的东西,自己的身体能够自然而然地生长出让生活和人生变得自在、怡然的肌肉。你的内在本自具足一切。一旦自己的居住环境从以前乱七八糟的杂物堆积场变成筛选后的珍贵物品被仔细爱护、保养着的整洁环境,你会感觉到清爽起来,呼吸特别顺畅,情不自禁地想要深呼吸。而为何在塞满杂物的空间里人们会感到喘不过来气呢?在昏暗浑浊的环境中,本能的呼吸并不能给人带来调和的新价值。高质量的呼吸,首先需要吐。生理学上也讲,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气,能提高内脏系统的活动机能,会直接唤醒生存本能。吐,是自力的行为。只要能够吐出,就会自然而然的吸,会自然而然地涌入活下去的力量,进入他力的境地。物品也是如此,保持持续的出,出,出...由此恢复生命的机制,超越表面上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而进入生存的整体更新。自问,你的居所是否是呼吸空间?而待在杂物过多,空气不流畅的居住环境里,你是否会经常叹气呢?凌乱和清扫不彻底,遍布灰尘和霉味的房间会让你喘不过来气?想要获得自在的人生,也要恢复健全的呼吸空间。
每个人都会在某一天失去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几乎没有人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做到释怀。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练习如何放手,才能坦然地接受烦恼,甚至是衰老、患病和死亡。断舍离归根结底是为了让我们坦然接受自身的,珍爱之人的死亡而进行的训练。我们的死亡率 是100%的,死是我们最后等待的肉体的断舍离,无论谁也无法避免。我们现在所有的物品其实都是来自地球的借用品,而你却把这种从地球上买来的东西,获赠的东西当成自己的东西。占有,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自私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若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而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场合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要珍惜自己与所谓的占有物之间的极为偶然的缘分,当缘分终结时,要痛快放手。断舍离是在出的思维引导下,将物质、空间乃至自己我内心精简化,让此时此地的我,焕发人生光彩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