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一位开明改革者的悲剧(下)
改革领导者和专制独裁者之间,往往一步之遥。古今中外,领袖在改革成功后大权独揽的案例,不一而足。
赵武灵王是勇敢坚定的改革者,但绝不是残暴无情的独裁者。他思想开明,不被华夷之辨束缚,也不惧“遗俗之累”,且身体力行,用实践为改革正名。
赵武灵王壮年让位,立尚未成年的少子赵何为王,除欲亲自征战沙场外,亦期用新思想培养新君,所以安排改革派老臣肥义辅佐赵惠文王。
遗憾的是,凡开明改革者,少有善终。
改革进行到第六年,周祒对武王说:
乃国未通于王胡服。 ——《战国策·赵策二》
武灵王长期在外,或许已被架空而不自知。退位之后,那些对改革怏怏不乐但一度屈服国君权威的贵族保守派,终于跃跃欲试。暗流涌动时,武灵王废长立幼之举,自己的命运开始走向悲剧。
赵武灵王有长子,名章。赵章本是赵国太子,武灵王废赵章,立赵何,是因为一位叫吴娃的美人。
继位第十六年,一天夜里,赵武灵王做了一场春梦:
他日,王梦见处女鼓琴而歌诗曰:“美人荧荧兮,颜若苕之荣。命乎命乎,曾无我嬴!”
——《史记·赵世家》
第二天,赵王和群臣饮酒,多次讲起此梦。大臣吴广听了,便说自己家有一女,酷似大王梦中情人。赵王见后,果然如此,便倍加宠爱,生下赵何。
赵何母亲本名孟姚,世称她吴娃。娃,即美人。可吴娃红颜薄命,赵王对失去母亲的赵何便怜爱备至。
然而,与史上诸多暴君不同,同样是废长立幼,赵武灵王并非立了赵何,便把赵章发配边疆、甚至一杀了之。而是把长子带在身边,父子共战沙场。
二十一年,攻中山。赵袑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王并将之。
——《史记·赵世家》
赵章不仅骁勇善战,且认同“胡服骑射”。主父对长子也十分疼爱,史书记载了一个场景:
四年,朝群臣,安阳君亦来朝。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劚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
——《史记·赵世家》
军功卓著的安阳君赵章在十几岁的弟弟面前卑躬屈膝,行臣子礼。见此情此景,主父既可怜赵章,又自感愧疚。
英雄柔情!
于是,又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出现了:欲分赵而王章于代。
胡服骑射已犯文化禁忌,分赵则是分裂国家了。主父对此犹豫不决,不敢说出口。
如果说,胡服骑射是为强国,后世多称赞;那么对于分裂国家,后人便多以为昏庸了。他的谥号“武”指前者,“灵”便是对后者的评定。
然而,爱少子,怜长子,作为父亲,赵武灵王散发的朴实人性,在当时权力欲横行的战国时代,如一道光芒,闪耀于乱世。
可是,在浑浑乱世,这束光芒太过微弱。
当主父为“分赵国、立两王”而犹豫不决时。赵章早已觊觎王位,企图政变。公子成等保守贵族,以反政变为由,绝不允许赵章称王,继续胡服骑射。一场政变与反政变的斗争席卷沙丘宫,赵武灵王被围困三月,饿死于宫中。
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即以其徒与田不礼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
——《史记·赵世家》
写到这里,司马迁意外地加了一笔评论:
……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以至父子俱死,为天下笑,岂不痛乎?
——《史记·赵世家》
对赵武灵王,太史公持何种态度?
这场动乱是因为欲立两王,还是犹豫不决?如果主父拿出推行胡服骑射时的气魄果断分赵,是否能避免这场悲剧?
太史公“痛”的,是赵武灵王的惨死,还是英雄被天下不解而耻笑?“
读到此处,欲泣又止。赵武灵王,英勇一世,无食三月饿死。强盛的赵国,虽已有与秦抗衡之国力,竟无一人是男儿,前来拯救“国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羊牛下山(ID:yangniuxiashan)
https://mp.weixin.qq.com/mp/profile_ext?action=home&__biz=Mzg5OTU2NTk3Mw==&scene=124#wechat_redir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