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7课:当对方暴力沟通时,怎么办?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非暴力沟通过程中,假如对方暴力沟通时,我们如何运用强制力来避免自己或他人受到伤害?
内容对应的是《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十一章节。
虽然我们主张用非暴力沟通去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容忍暴力。尤其当对方一直暴力的对待我们,或危险迫在眉睫时,我们也需要使用强制力来避免自己受到伤害。
但这里需要区分的是:我们运用强制力只是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
比如,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对方的语言暴力,甚至肢体暴力,我们可能需要转身离开,甚至需要报警。
但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用离开来威胁他,或用报警来惩罚他。
有的姐妹可能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吗?是的,这个区别是非常大的。
01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去做,才是最关键的。
举个例子,小乙的老公在和小乙多次冲突后,搬出了家里。除了孩子的事情,两人基本处于断联状态。小乙很痛苦,她不想离婚。
可每次去和老公沟通时,想聊聊之前的事情,甚至只是想跟他道个歉,都被老公断然拒绝了。
老公非常坚定,甚至提出了离婚。小乙非常害怕,她想了很多的办法。
比如,给老公发大段的小作文,转发一些觉得可以打动老公的文章,找公婆去当说客,缓和关系。在各种纪念日里给老公买礼物,或者把曾经两个人在一起的亲密快乐美好的照片做成相册集发给老公。
但所有的这些行为都让老公更加抗拒、烦躁小乙。
后来,老公甚至在来接孩子时都不上楼,只让孩子自己下来。很显然,老公对小乙过敏了。他在尽一切可能的避免和小乙有更多的接触。
在咨询中,我和小乙一起梳理了他们的情感经历。小乙也反思后发现,以前她只会按照自己的心意去要求老公做这做那。
虽然老公一开始还是比较顺着小乙,比较宠着她的,尽可能的去满足小乙的要求。但随着几次大的冲突,比如小乙曾和婆婆动过手,以及在带孩子时因为意见不合,引发了两家人的冲突等之后,老公就开始慢慢的拒绝小乙的要求了。
当然,老公拒绝小乙的要求后,这让小乙更加不满,她不能理解老公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于是,她会把更多的怨恨投放到婆婆身上,放到老公身上。她会发脾气、会抱怨、会指责。可是这些,只会让老公越来越逃避。
直到最后,两人大吵一架后,老公彻底搬出去并提出了离婚。
直到这时,小乙才有一点傻眼,继而开始反思。她发现,自己以前确实有点任性,总想要老公由着她,顺着她,满足她。
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觉得那是老公爱的证明。不过,现在小乙也学乖了,知道老公真的是铁了心要离婚,停止了作闹,不再继续要求老公做什么了。
而且开始用各种方法,来对老公表达自己的心意。
一方面,让对方看到自己的一些愧疚,另一方面也让老公知道,自己知道错了,以前的自己做得不对甚至有些过分。
然而,这些示好的行为都被老公拒绝了!小乙不明白,老公为什么这么狠心?
明明自己已经改变了,不仅不再任性胡闹,而且开始变得懂事,替老公着想。
可是为什么他还这么躲避和抗拒,而且离婚的态度很坚决?
到了这里,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发现小乙问题的所在?
02 小乙确实做了很多的改变,尤其在她的各种行为上。
可是老公为什么就不能回心转意呢?
这里最关键的是,小乙虽然和老公的互动内容发生了变化,但,她在和老公互动的时候,态度以及用意却没有发生变化。
她仍然是按照以前的沟通方式,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强求给予或让对方为自己做事情。只不过是,从原来强求对方一定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到现在的强求对方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示好。
说到底,换汤不换药。
所以这就是我说的,做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而做,以及你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个对你过敏或是你一靠近大脑就会拉响警报的人来说,他是不会管你的内容如何,但你所传达出来的强求的感觉是他所抗拒的。
因为强迫本身就是暴力。
不允许对方做他自己或有他自己选择的权利,这就是暴力的沟通。
大家可以试着想一想,假如和你生活在一起,他都没有自由的权利去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那他跟你生活在一起的意义又何在呢?
因此,对小乙而言,如果她能够在这样的一个阶段,看到老公拒绝背后的感受和需要,体会到老公渴望尊重,以及想拥有生活决定权的这种需要。
那么也许她会在现在停下来,停下用讨好的方式去强行挽回老公,与老公保持一些距离,可能会让对方的抗拒不那么强烈。
当然,在保持距离的同时,小乙还可以和老公保持一定的连接。比如,说说孩子或与老公有关的日常家务事以及一些共同的人情往来。也许在和思姐咨询前,小乙跟老公也就是这样的一些联系,看起来没什么不一样。
可是这依然符合我刚才说的,看起来做的内容一样,但我们如果内部发生了变化,对方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之前小乙是想通过这样的一些联系让老公不敢放手,想让他回头,对吧?
小乙很害怕离开老公,想让老公赶紧的回心转意。她的内在是慌乱的、紧张的。可现在,当小乙知道老公需要的是一种自由和不被强迫,允许的状态。
当她在和老公保持这些连接的时候,只是一些正常的往来,内心并没有太多的紧张和一定要挽回的意思。
过程一样,心态不一样了,目标就不一样,带给对方的感觉自然也不同。
虽然小乙有点半信半疑,仍然很担心和害怕。但最终,她还是听从了我给她的一些建议,没再继续的去做一些强求挽留和示好的动作。
她停下了去跟老公谈过往的感情经历,谈曾经发生的一些事情。开始把关注点拉回到自己的身上,尝试让自己放松。在和老公的连接中不再去强求或可怜兮兮的找他谈话,而是老公说去见面就如何去见面。
就这样,小乙坚持了一个月后,她告诉我说,老公真的没有以前那么抗拒了,好像松了一点点,而且两个人还一起带孩子出游了一趟。
虽然老公依然还在外面住,但两个人说的话,似乎比原来多了起来。
但她也发现,以前的事情依然是两个人不能触碰的禁忌话题。
这就说明,当我们能够面对自己的那份担心和不安,暂时去安抚自己,放下对对方强迫式的需要,当我们尊重对方当下的感受和他的需要,这至少可以让我们不会再更加远离。
也可以尝试看看,能不能在对方放松和慢慢的放下戒备之后,找到更好的方式,使彼此靠近。
所以,大家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点,那就是:
可能从表面上来看,我们和对方的沟通不是马上会有些变化,甚至看起来跟原来也没什么不同。
但因为我们内心开始越来越重视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开始去好奇和探索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时,我们自己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
当然,我们需要一些时间,也需要更多的坚持。我们渴望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只要我们不断的去确认这份初心,就有可能实现的那一天。
03好,再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怎么用强制力去阻止对方对我们的伤害?
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让大家了解,虽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用强制的力量去阻止对方停下来,看似好像有点暴力,但我们要清楚的了解,我们所使用的强制力,只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对方。
就拿书上的例子来说,当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公路上时,我们是为了他的安全。
可如果我们非常生气,大声的责骂并殴打他时,这就是对他的惩罚了。
我知道,有时候因为太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我们会觉得需要有一些这样的惩罚来让他长点记性,给他点教训,让他有敬畏后怕之心,他才记得住,这才是真正的保护了他。
确实,惩罚有可能会起到一些效果,因为威胁和惩罚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但是要注意的是,惩罚在带来对对方有可能的行为发生变化的同时,这个方法也有它的后遗症。
我们先来了解惩罚的后遗症,然后再决定,到底是用惩罚的方式来使用你的强制力,还是可以尝试其他的方法。
04惩罚的第一大后遗症:被惩罚的人会更关注如何避免被惩罚。
也就是说,他的关注点会放在【惩罚】这件事情上,却忽略了做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我们的伴侣,跟我们说话非常不耐烦,我们很生气,所以我们决定不再理他,也不再为他准备晚饭。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尝尝没有人照顾的滋味。通过惩罚他,来逼迫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果他确实感觉到,没有你的照顾,他很不舒服,也体会到了你是在惩罚他。
那么,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和这种被惩罚的感觉,就会被他记住,而且会让他更生气。
他在想:“你居然敢这样惩罚我,我要用什么方法制止你?”
当他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上时,他就完全忘记了:其实你们两个人都需要的是好好说话。
再说,你之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让他更尊重你。可是惩罚,不会让他想到尊重,更多的只会让他想到如何还击你。
这就是重罚的第二大后遗症:惩罚只会引发暴力循环。
当我们去惩罚对方时,让对方充满了怨气。出于本能的反应,他也想来还击我们。
而他的还击也让我们觉得被剥夺了某些权利。我们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糟,心与心的距离也会越来越远。
这是因为,惩罚者和被惩罚者,都把关注力集中在了如何通过惩罚,让对方意识到他错了,或者让他觉得懊悔。要不就是关注点在,让他的行为有所改变上了。
而我们忽略了去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忽略了去倾听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只会让我们积聚更多的负面体验和更多的怨恨。
而对于这些负面体验和怨恨的关注却又大大消减了彼此的情感连接。让我们没有好好的面对它,没有沿着它去找到自己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当我们的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当我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需要时,我们就会对自己和对对方都充满了失望。
而这个失望只能会让我们远离以及越来越不信任彼此。
所以这也就带来了惩罚的第三大后遗症:让我们和自己的初心越离越远。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会去和对方沟通和交流吗?还记得我们惩罚之前想要做的是什么吗?我们是想让对方尊重我们,想让对方了解我们的感受,想获得对方对我们的关爱,对吗?
还记得我们为什么要提醒孩子安排好自己的时间?赶紧完成作业吗?是为了让孩子有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不对?为什么要让孩子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想让他有一个自在、舒服而又有规律的生活状态,对吗?是想让他开心,生活得好,对吗?
所以,当我们用惩罚的方式企图改变对方行为的时候,对方也许真的会因为害怕惩罚而改变了他们的行为。可,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你想要的,难道只是你的另一半因为害怕被你惩罚,所以开始小心翼翼的对你说话?或者在节日里强迫自己去给你送礼物吗?你想要的真的只有这些形式吗?而你真的不在乎他为什么这么做,以及他做这些事情时他的内心状态吗/
再举个例子,丈夫出轨后,因为害怕失去家庭,所以很主动积极的想要去修复关系。可当妻子面对丈夫的百般讨好时,她最想知道的是,丈夫到底是因为害怕失去家庭才对自己好,还是真的对自己有感情,因为还爱着自己才对自己好?
所以我们看,在亲密关系中,其实我们更看重的,是对方的那份心意,以及对方心甘情愿的态度。
他的行为,到底是出自对我们的爱和渴望与我们连接的真心,从而这样为我们做?还是只是一个套路,或是没有感情的机械化的言行?
因为担心和恐惧而给予的爱,我们真的很难以接受。
因为真的爱我们而进行的自然的表达,才是我们最需要的。
在关系中,我们对于对方为什么做,为什么这样做,是非常在意的。
所以,当我们用惩罚的方式,的确可以看到对方的改变,也看到对方按我们想的去做了。可是,如果对方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出于怕惩罚,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看到的吗?
05如果我们不想再用惩罚的方式,来逼迫对方去改变,不想再用惩罚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避免伤害,那么,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呢?
当我们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在沟通时,遇到对方暴力沟通或暴力危险的时候,
第1步,要保护自己。
我们需要给自己找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让自己可以有一些时间和空间,去看一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远离危险,远离刺激源,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保护。
第2步,我们要去看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感受是什么?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第3步,看一看我们的需要。
我们对安全的需要,是不是在这个时候,能够自己给予自己?
当我们不能自给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求助,来让自己能够得到安全?
第4步,我们也要评估对方的情绪状态。
这一步,要看看我们的需要,是不是可以让对方看到或是满足?
如果对方已经相对可以冷静,我们再去和他进行沟通。让他看到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让他看到,他的行为是如何让我们开始感受到伤害的。
同时,我们也可以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这么暴力的对待我们?是他们害怕了吗?是他们受到了哪些刺激?
即使我们在这样的沟通过程中,没有办法达成共识,但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讨论,求同存异。
比如,孩子沉迷网络很晚才休息,不仅影响了他自己的身体,也影响到了全家人的作息。
你多次跟他提及晚睡的事,他却非常抗拒,甚至和你发脾气。也许,你就可以试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跟他聊聊你的担心,以及你对休息的需要。
同时,也听听他为什么熬夜晚睡,他在熬夜时的体会以及他要满足的需要是什么?你们可以一起讨论,协商出一个大家还能够接受的方案。
或者,即使只是让双方互相多些了解,也是可以让你们更好的去面对现在的问题,而不是一直用你家长的权威和惩罚的方式,让孩子走向更加叛逆的状态.
所以,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持续的提醒自己:先停一停,先停下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和话语。
试着先看看,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在对方的眼里,现在发生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去了解一下,倾听一下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只有持续不停的去做、去实践,我们才能看到除了指责和自责之外,我们还有更多的选择,那就是关注我们彼此的感受和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