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时间里的生存价值
前半生受到的最有价值的教育就是“人要有理想,人生要有意义”。但,这种教育到了晚年生活里,简直就是毒鸡汤,陷人于精分。
现代普通老人的人生意义何在?这是个不太好追问的问题。别扯食物链顶端那些八十多岁仍然头脑清醒、活跃于专业领域或者广场舞团的老奶奶老爷爷。看看2019年国家数据:
全国60岁以上老人2.5亿,其中75%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也就是说超过1.8亿的老人患有慢性病。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77岁,而健康预期寿命是68.7岁。换句话说,人均带病生存8年有余。若只是平常老年病也就罢了,但实情是五分之一的老人病到难以独立生活: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4000万,失智老人估计900万以上。
我家三位老人,母亲、父亲、M姨,通通带病。父亲和M姨用闲时吵架、病时陪伴的方式勉强维持低标准的独立生活,而母亲则因AD症而无法独立生活。
半个世纪前,由于信息闭塞,家中老人虽然不能下地种田劳作,但仍然还有持家经验上的权威性,紧要关头,常常还得指望老人家出面。但近半个世纪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最直接的结果就是:老年人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对青壮年人的指导意义微乎其微。当下老年人一生所积累下的宝贵信息、知识、经验绝大部份要么失去了时效性,要么早已尽人皆知,不足道哉。
在失去了体力优势后,老人的智力优势也没有了。
剩下的只有心理价值。
但我的父母(或者绝大部分父母)更认可体力、智力、物力的价值,而感情、心理的价值要靠后站。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坚定地要用干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价值。而无需讳言,我爹我娘我姨,他们只要好心想帮我的忙,九成以上的结果是我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协助或者善后。但如果不让他们帮忙,又是对他们存在价值的巨大打击。大部分时候,我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做法:根本不告诉他们我要做什么,把他们信息隔绝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往好听了说,是免得他们操心劳神,往本质了说,是为了少给我自己找事儿。
所以,在追求了大半生“重大”的人生意义之后,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当一个人全部的能量只够活下去时,发现原来定义的“重大”人生意义都不复存在,如何重新定义存在价值?如何定位人生的意义?
这个问题,有两个角度。第一个角度是他人如何定义老人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比如对子女来说,父母活着就是感情慰藉和心理安慰(当然某些父母可能对子女来说是心理灾难)。第二个角度,是老人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这个角度,我不知道父母们是如何考虑的,不敢问。但我禁不住质问我自己。我现在活蹦乱跳,眼前有大把大把“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可终有一天,我会变成今天我父母的样子。那时,我的存在价值是什么?我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
我想起十几年前在养老院做义工的经历。
我服务的一对老夫妻都已年过八十,无儿无女,丈夫A瘫痪在床,妻子每天过来陪伴照顾。但我要说的不是他们,而是跟A老人住在同一间屋的另一位老人B。B老人也是八十岁左右,瘫痪在床。老伴已逝,儿女孙辈只能周末来访。电视遥控器在同屋第三位能自己推着轮椅到处活动的C老人手里。所以电视开不开、开到什么频道AB两位老人都没有决定权。B老人每天24小时基本上就是独自仰卧在床上。一屋三位老人,情况最惨的似乎就是B老人。但B老人却是三个人中最乐天的人。从没听他唉声叹气过,也从没听他跟护工或同屋吵闹过。
那时我尚年轻,对老去没有切肤之痛,我只能暗暗感慨B老人的从容与安祥。可现在回想起来,我全身如万蚁噬骨般一阵麻、痒、痛。
电影《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这个“困在时间里”加得真是妙极也痛极。时间是多么可贵的资源。一寸光阴一寸金,良宵一刻抵万金。OK,可那是指青春年少时,那是指良宵。当一个人被困在时间里,什么也做不了,这样的时间,价值几何?
佐撰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单身状态 (3人喜欢)
- 大碴子粥 (1人喜欢)
- 儿子十八岁时写给他的信 (3人喜欢)
- 2024年的阅读记录 (2人喜欢)
- 四十而惑五十而不知命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