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卡夫卡
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集权专制国家)瓦解时期
以一种与荒诞的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20世纪西方人的焦虑和异化感。孤独的人在各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压迫人的异己力量)控制下不断挣扎,试图达到某种不甚清楚的目的,但结果却是自己进一步非人化,分裂、变形、死亡。把严酷而扭曲的西方世界刻画的淋漓尽致。
把资本主义作为现实世界状态和精神状态来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罪恶归于人性之恶,失望从而发展到对世界的失望。
用荒诞、夸张的手法,描写一个正在解体的世界。在叙述极为可悲的事物时带有绝望、无可奈何的幽默,在描写可怖场面时保持着极度的镇静。
有目的而无道路的痛苦,感到前途迷茫。
每个变形形象,是临终的杰作,也是新的伟大诗篇的序曲(马克思)。透过变形、异化的世界,窥到实战另一世界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每次革命最后都会出现拿破仑。
洪水泛滥得越广,水流就越缓越浑,最后就留下新官僚主义的淤泥了。
令人窒息的官僚制度、神秘莫测的司法系统、非理性的社会。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的无能为力、认知困难。
法律只存在于不露面的最高当局那儿,旁人无法可依,要判断一个人有罪无罪是不可能的。
法已异化为一种压迫人、剥夺人的自由的非正义力量,使它改变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庞大的机构保持着微妙的平衡状态。人要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刘要冒着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他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
K的案子不同于一般的案件,可以理解为人生的案子。故事着重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反应事物的本质,而不在乎现象的真实。描绘梦幻般的内心生活,有潜意识非理性的成分。各章联系甚少、人物出现不打招呼、前因后果不做解释。作者、读者和书中人物似乎处于同样的困惑状态。
我们的官员从来不到民众中去寻找罪过,而是像法律中说的是被罪过吸引过去的,接着就把我们这些看守派去。这就是法律。
只要K一提高嗓门,他们就变得和颜悦色,甚至还略带抑郁,想以此把他搞糊涂,或在某种程度上使他恢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