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扫盲几个问题
整理了几个扫盲问题,希望对想去或即将去敦煌石窟参观的你能有些帮助。
关于敦煌石窟的完整攻略,请查文章《一生一定要来一次敦煌》
敦煌石窟扫盲几个问题
1. 敦煌石窟
于前秦年间(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尊的僧人开了第一个窟,之后开始了敦煌石窟建窟历史,总共有1000多窟,历经1600多年后,至今还保存着700多个窟,有2000多身彩塑,4万5千多平方米的壁画。
目前只有几十个开放。
2. 石窟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敦煌石窟保留这么完整?
石窟,是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注重修行,古代印度的佛教徒在远离城市的山中凿建石窟,用来修行和礼拜。
石窟从功用上,一般分为
- 礼拜窟、禅窟:用于坐禅修行,信徒礼拜的
- 僧房窟:是僧人生活、起居所用
- 瘗窟:用于埋葬死者
- 廪窟:用于贮存物品
敦煌石窟,由于气候干燥,使得石窟内的壁画能保留千年,加上地理位置偏远,属中原边境,远离政治中心,也避免了战乱的破坏。
3. 来敦煌主要看什么,怎么看?
敦煌石窟艺术,保留了一千多年,全球独一无二,尤其壁画异常珍贵,那要怎么看呢?主要看三个方面:
建筑艺术
- 敦煌石窟里大部分石窟都空间比较小,10平米左右可能还要小点,但进去后并不会感觉压抑,原因就是窟顶的设计,覆斗型的窟顶,从下往上有无限延伸感。
- 石窟形制,最流行的是覆斗型,还有汉代建筑的人字型屋顶、圆弧型及斗帐型。
彩塑艺术
- 雕塑是礼拜窟的主体,便于礼拜者更具像的跟佛主对话。加上佛教进入中国后盛行的偶像崇拜,也出现了巨大佛像和菩萨像。
- 在普窟里,大部分彩塑都是清代重塑或重画了,保留隋唐及更早的不多(估计是我没看到),有点可惜。不过,看过隋唐的彩塑和清代的彩塑,你就知道什么是差距,隋唐时期的面部表情,形体姿态,都活灵活现、生气灵动,祥和又美丽,就像脸充满胶原蛋白。而清代的彩塑表情严肃呆滞,没有了生气。
壁画艺术
- 壁画是中国石窟独创,在莫高窟现存壁画45000平方米,内容十分丰富,大多出自无名画家和工匠,但画工技术却不亚于名家,也因此才让莫高窟如此珍贵。
- 壁画内容大都跟佛教相关,有佛像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中国传统神话题材画、佛教史迹画、山水画、供养人画像及装饰图案画等。
4. 洞窟怎么开凿的?
- 石窟都是在悬崖上凿进去的一个个洞窟,那是怎么开凿的? 开窟—--用黏土磨平劈面—将劈面打磨光滑并加以磨光以便绘画—龛内制作彩塑—在墙壁上绘制壁画
- 开窟一般要先设计,规范好位置、形制和大小,先凿出窟顶然后,然后从上往下开凿,凿出整个洞窟。
5. 如此精美大型的壁画是怎么绘制的?
先规划—然后在墙面起稿——之后上色——最后勾线
- 壁画起稿方式一般有三种:
- 直接起稿,一起经验丰富的画匠不需要辅助可直接在墙面上起稿
- 放大样稿,先在纸上画一张小的样稿按比例放大画到墙上。怎么放大呢,先用带颜料的细线在墙面上弹出网格,以每个格子作基本单位按比例进行放大,以避免走型。
- 粉本刺孔,应用非常广的一种方式。先在与墙面1:1的纸上画样稿,在纸稿的轮廓线用针扎出小孔,然后将纸固定在墙上,用装有粉末的布袋轻轻的拍打纸稿,粉末通过小孔印在墙上,如此在墙面上就留下轮廓线了。不得不佩服师傅们的智慧,而且这种纸稿还可以反复复用。
- 上色,会先标出颜色,如青色、红色,然后再用颜料上色。
- 壁画的颜色大多使用矿物原料,非常珍贵,如壁画上的明艳的蓝色,是从阿富汗进口的蓝色宝石青经石,还有孔雀石。红色是朱砂,白色是贝壳制作的,还有一些佛像会用金粉以突出其尊贵。绿色用的是氯铜矿、石绿。
- 千年过去了,仍在敦煌壁画上看到丰富的颜色,大量运用绿色和蓝色,如今看来仍然清新淡雅。
6. 壁画为什么有些壁画黑呼呼的?
- 如今,我们在敦煌壁画上看到的人的脸全是黑的,或都身体只剩下粗黑的轮廓线,大部分是一些含铅的颜料变色的结果。
- 由于一些颜料中含有容易变色的成本,在日晒及一定湿度变化的条件下,就产生了变色。其中某些红色和白色颜料,经过千百年时间现在已经变成了黑色。
- 还有就是褪色。现在石窟壁画褪色严重,从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拍下的敦煌壁画照片和现如今的壁画对比,仅仅一百年时间,已经严重损坏褪色。光照是壁画褪色重要原因,光照强的地方褪色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