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角色领便当
硬要说,我一开始对人物的死也过不去。比如《仙剑奇侠传》里林月如被石头压死,难过得不行。但一想,和李逍遥感情谈开了,即使离场,人物也是幸福的,可以了。
毛姆说:“侦探小说里什么都可以当真,唯独人物的死不可以当真。” 推广一下,只要是创作,任何死,都不该当真。创作是一种表达,观众眼里的死与作者眼里的死,不是一码事。虚构是一种有益的假设,用来感染读者,也提醒读者不要犯类似的错。角色死,是让观众好好活。《少年维特的烦恼》一出,读者大受感动,有些青年忍不住也去寻了死,不应该。
带入人物,也一定要走出人物。结局不团圆,观众自己心里团圆就好。
替编剧说句话。表达是件颇为费力的事,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他用大量笔墨,往往也只能刻画一个特质。不可能描绘出一个完全的人来,只能是某些象征的集合体。人物上场就得离场,不忍心让角色离场,反而会成负担,拖累之后的表达。曹雪芹写妙玉被奸,林黛玉被贾母弃,残忍,冷酷,当断则断,如果没有这份魄力,红楼梦只是一枉春梦。
之前写过一篇关于《最后生还者2》的文章,主角乔尔早早离场,我说这不一定是坏事,被人骂了,说你到底喜不喜欢这角色。乔尔离场早,但人物有始有终,没被编剧改坏。另一个主角艾莉,后面就被刻画得有些扭曲。
角色本身被刻画地不行,又悲剧地领了便当,这就是编剧职业道德的问题了。很多编剧故意拧巴观众,给观众造成迷惑,误导观众。比方说,感情剧里的,我爱你,我就去为你死,放到生活就有些吓人,让对方知道你的心意就可以了,不必非得去做,白白浪费一条生命。有人因为爱你,说愿为你做蠢事,也不必逼着人家去证明。笔者大学时期见过一些情侣,你爱我,那就去证明决心,做点蠢事出来吧!对方真做了,还不够,请再蠢一点!这与浪漫相去甚远。
鉴于当下影视市场的无底线,我在看剧的时候异常警觉,苗头不对,赶紧撤。角色刻画得混乱,我不会承认他的存在,人没必要与精神垃圾过不去。
撇开死亡,世界毁灭也如此。我能理解创作者巨大的悲愤或者绝望,可能是他心里的世界塌了(大多数情况也并没有),但别人的世界还在,大家的世界也在。最近补《真女神转生3》,这款游戏你咋玩世界都要毁灭。毁灭就毁灭,关上PS4,窗外依旧是一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