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无例句 | 死人燈籠報大數
sei 2 jan/yan 4 dang 1 lung 5 bou 3 daai 6 sou 3
小榄人若家里有人去世,传统上必挂一对灯笼(如果死者还有父或母在堂,则灯笼挂在门后)。灯笼上除了写有大大的“福”、“寿”字之外,还用扁扁的字体写上逝者所享有的岁数,原则上是男单女双,例如“八十有三”、“九十有二”。
但是,这个岁数是虚的,比实际年龄多加几年,所以就是“报大数”,是本地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情况。这种情形被归纳为一个俗语:“死人灯笼报大数”,用来比与某人虚报数字,夸大其词。
为什么把死者的享寿岁数增大一些呢?
以前这个岁数通常比死者的实际终年大三岁,据说理由是天、地、人各给死者赠一岁。
以前的讣告的正规写法是“积闰享寿多少岁”。“积闰享寿”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是根据中国传统社会通用的历法算出来的。中国过去使用的农历其实应该称之为“阴阳历”,是以月亮运行规律为主,再按照地球的运行规律加以调整而编订出来的。
月亮每29天半环绕地球旋转一周,所以农历的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但是,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农事活动却要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上的位置而造成的四季变化来安排,即要根据二十四节气来计划和开展,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农历的一年即十二个月为354天或355天,较之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365天另5小时48分46秒,大约少了10天到11天。这样,几年下来,月份和寒暑变化就无法对得上号了。
古代历法家们的解决办法是:把阳历比农历多出的天数,每三年合成一个月,叫“闰月”,这一年就有十三个月。有闰月的年份,就叫做“闰年”。更准确的计算是三年一闰、五年两闰、十九年七闰。
如果一位老人一生活足100岁,他的一生中,就经历了36个闰年,亦即是多活了36个月。古人认为,老天爷赏赐他三年光阴,是他的福气,值得引以为荣,“积闰三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但是,从古到今,人能活到“长命百岁”的实在少之又少,所以习惯上通常把条件放宽,改为以60岁(称为“花甲”)为下限,只要去世时满60岁,就可以通过“积闰”把三年加在实际的岁数上。所以,“享寿”这个词属于60岁以上的死者使用,在60岁以下去世的,不仅不能通过“积闰”的办法加三岁,而且传统上在讣告中只能用“享年”;至于在30岁以下去世的,那属于“寿夭”,连“享年”都不能用,只能称为“存年”或“得年”了。

《小榄方言故事》
#周末无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