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365 不认识的城市(十二)不在大潭看大潭 上
我又突然想起,我以前出去玩,从不会去重复的地方,后来改变的转折点,就是反复地去了大潭。
大潭水塘,是一条比较简单的行山路线,路上风景如画,而且有很多水务文物,散落在山水之间,但是我去过几次也没特别留意,最近看了点本地供应食水的历史,才知道一点关于大潭的来龙去脉。原来本地1850年代人口爆增以后,1860年建了第一个水塘,在薄扶林。不够用以后,1888年,建了大潭水塘。大潭水塘位于便于集水的大潭谷,但是水要进入维多利亚城,需要穿越多座水岭。于是,英国人在黄泥涌山间凿出隧道,水从隧道出来以后,进入宝云引水道,一路流到半山Albany Valley的储水库。居民可以从街喉取得食水,1895年以后,维多利亚城内所有居民获得水管直接供水入屋。
在图上看,宝云引水道是个十分厉害的东西,是在山间建起的由很多拱券托起的高架桥,从下面往上看,很壮观的样子。这样的一座高架桥,为什么可以把水从大潭引入中环呢?有人看我没文化,给我介绍了一个东西叫aqueduct,是古罗马人的发明,原来公元前,罗马人就建起这种高大的建筑,略微倾斜的引水道,利用重力,从城外高处的水源,引水入城。今天,欧洲各种还保存着罗马时代的aqueduct遗迹,而在我们身边,也有它的后裔,很惊人啊!

第二天,我一大早就跑去围观传说中的1888年宝云引水道。
结果寻找宝云引水道,并不容易,因为走在宝云道上的时候,桥洞在路的下方,要不时停下来,探头出去找。虽然它有漂亮的拱券,但那些不是连续的拱券,因为引水道大多数时候是依山而建的,只有遇到峡谷的时候,才需要搭起拱券,让引水道跨过峡谷。这里的人,对古早引水道好像没什么兴趣,大家更喜欢那个长相猥琐的所谓姻缘石,至于引水道,路上没有指示牌告知拱券的位置,网上的文章也语焉不详,只能自己慢慢找。从姻缘石开始,往中环方向走,我找到了三处,分别是:
- 宝云道17号附近,这一处,网上有攻略提及;

- 宝云道和Borrett Road的交界处。(从这里沿Borrett Road往山上走,可以看到旧英军医院,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红砖楼,现在里面有犹太教国际学校,还有一个本地剧团。)

- 宝云道和Magazine Gap Road的交界处,Magazine Gap Road,马己仙峡道,magazine原来不是杂志,而是军火库…这个交界处,就可以看到著名的山顶缆车了!这里的拱券是一路以来最高大的,有连续的三座,缆车就穿过中间的那一座。在这里,可以走进右边的拱券,但是我感到很害怕,因为拱券里面是挺有压迫感的,而且头上有粗大的管子,巨物恐惧症发作。但是巨物恐惧症的point就是又怕又爱看…这也算这条引水道为什么令我心动的原因之一了。



沿宝云道从湾仔姻缘石往中环走,左手是山顶,右手是山脚。寻找引水道的时候,需要从左手边的高处位置往下看,我们受网图的误导,会以为拱券要在山下的位置,仰视才能看见,但其实上面三处的前两处,都是要从山顶方向(i.e. 面向中环的时候路的左边)往下看,才能看见。
宝云引水道不是明渠,水管上面覆盖了路面,这条路是开埠后继Queen's Road和Kennedy Road后建设的第三条马路,俗称:三马路…
这座城市,淡水资源很少,开埠以来,主要靠水塘收集雨水。薄扶林、大潭以后,又陆续建成一些水塘,原来1935年King George V登基25周年的时候建成的Jubilee Reservior银禧水塘,就是猴子聚集在路上抢人食物的城门水塘,已经算资历较晚的水塘了。号称本地“千岛湖”的大榄涌水塘,更是建在战后。1968年建成的船湾淡水湖,用大坝封住海湾,把大坝挡住的海水抽干,用来储存淡水,号称世界上首个建在海里的水库,十分惊人。1978年又建成同样建在海上、拦截海水以储存淡水的万宜水库。这个城市,一直在向大海要地,求生存。然而这么多水库储水能力还是不够,之后就东江水了。
一点别的:
从皇后大道东爬上宝云道,累得像只狗。
你以为山顶缆车是给游客乘的观光工具,但是人家1888年建成的时候,是正经的上山工具。不然走死…

今天觉得中区一大片商业用地,高楼四起,但那些全是填海填出来的。爬山的时候,如果想着皇后大道就是当日的海岸线,就会觉得这个岛,一上岸就要爬山,其实不是很适合人类生存,后来的种种,都是强行建设出来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