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by道德经.第12章——
——《论语》卷六 颜渊第十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解释:意思是:不合符礼教的话不能说,不合符礼教的东西不能看,不合符礼教的事不能做。 颜回说,这个道理很深,很难,总要拿一个章法,一个引子给我们入手,或者可以进入“克己复礼”的境界。因此孔子才告诉他“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消极的规范。就是从眼睛、耳朵、嘴巴、身体严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规范,薰陶自己。 在理论上则很难说了,“非礼勿视”,哪一种是非礼的,不要去看呢?男人看见女人穿了一件衣服很好看,多看一眼,如果老古董的先生们,或者一板一眼的理学家,认为这个不成,非礼勿视!这就很难讲了。只是看看这件衣服的新奇,并没有别的意思,怎么是非礼呢?一定说这一看是非礼,那一看是合礼的,那就很难讲了,那天下事情没有一样可看的,首先电视不能看,有些短裙子裸背露胸上场的,选美的,都不可以看了。 “非礼勿听”,现在打开电视机、收音机播出来的那些歌曲,很多是"非礼的",我们只好用棉花把耳朵塞起来了。所以讲理论实在很难讲。 但事实上我们要了解,根据论语,孔子的说法,并没有后世那样的解释,这样非礼,那样非礼。这里是方法,等于一般人练催眠术,训练眼光的定,当然要非礼勿视,除了看一点亮光以外,什么都不能动。颜回听了这四个方法就说,这我就懂了。 换句话说,“克己复礼”做到形而上最高的功夫是很难的,退而求其次,用这种方法困住自己,训练自己不敢乱动,先端肃起来。颜回说,我虽然很笨,不大灵敏,悟性不高,但是借外力薰陶内心的方法是懂了。我只好用这种方法,慢慢去达到那个“克己复礼”的境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在当时,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行为准则吧,难道人家孔子真的叫你不听不闻不问,当然不是,但你记住它能提醒你,至少有心事的时候不要去做多余的事,否则你就会被迷惑,被异化,成为自己的异端,被自己排斥和讨厌。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 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晴雯笑道:“我慌张的很,连扇子还跌折了,那里还配打发吃果子.倘或再打破了盘子,还更了不得呢。” 宝玉笑道:“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 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 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 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宝玉听了,便笑着递与他。 晴雯果然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嗤嗤又听几声. 宝玉在旁笑着说:“响的好,再撕响些!"正说着,只见麝月走过来,笑道:“少作些孽罢。” 宝玉赶上来,一把将他手里的扇子也夺了递与晴雯.晴雯接了,也撕了几半子,二人都大笑. 麝月道:“这是怎么说,拿我的东西开心儿?"宝玉笑道:“打开扇子匣子你拣去,什么好东西!" 麝月道:“既这么说,就把匣子搬了出来,让他尽力的撕,岂不好?" 宝玉笑道:“你就搬去. "麝月道:“我可不造这孽.他也没折了手,叫他自己搬去。” 晴雯笑着,倚在床上说道:“我也乏了,明儿再撕罢。” 宝玉笑道:“古人云,`千金难买一笑',几把扇子能值几何!" 晴雯撕扇 端午佳节间,宝玉因金钏儿之事,心情很糟糕。恰巧晴雯给宝玉换衣时失手把他扇子跌折,便训斥了她几句,晴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击了一通,不仅把宝玉“气得浑身乱颤”,而且连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而宝玉赴宴回来,仍和晴雯有说有笑。听说晴雯喜欢听撕扇子的声音,就任凭她将一大堆名扇痛痛快快撕尽了。最后晴雯将宝玉手中的扇子撕了,又把麝月的扇子也撕了。 情节简介 这撕扇一节,并非无风起浪,宝玉也非平白无故就让晴雯撕掉自己常用之物,主要是因为宝玉偏爱晴雯,加上早晨对她恶言恶语,心里有些不过意,撕扇也算是一种赔罪。 背景 虽是端午佳节,但宝玉的心境确很糟糕,一连串遂心的事让他很郁闷。“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宝玉见宝钗淡淡的,也不和他说话,自知是昨儿的原故。王夫人见宝玉没精打彩,也只当是金钏儿昨日之事,他没好意思的,越发不理他。林黛玉见宝玉懒懒的,只当是他因为得罪了宝钗的原故,心中不自在,形容也就懒懒的。凤姐昨日晚间王夫人就告诉了他宝玉金钏的事,知道王夫人不自在,自己如何敢说笑,也就随着王夫人的气色行事,更觉淡淡的。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因此,大家坐了一坐就散了。” 好好一个端午节,就这样淡淡的就没了,教素喜热闹的宝玉郁郁而归,“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 起因 “偏生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跌在地下,将股子跌折。”试想宝玉此时心内糟糕之极,一腔无名无有宣泄之所,这晴雯恰于此时将扇跌折。若在平时,以宝玉宽仁之心必不计较,此时晴雯就成了倒霉的出气筒了。宝玉因叹道:“蠢才,蠢才!将来怎么样?明日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这里宝玉借机发作一番,而且对象是自己房中的一个丫鬟,而且就跌扇一事而言,言之亦未太过,不算故意挑晴雯的不是。此时若换做袭人,麝月等其余丫头或许就顺着宝玉的口气,认个错或者顾左右而言它,就遮掩过去了。偏偏晴雯是块暴炭,立马反唇相讥。这下宝玉房内炸锅了,连带来劝架的袭人也落了个灰头土脸。最后,宝玉一定要回了太太去,至袭人一干丫鬟跪下求情才罢。 这样一件小事,搞的这么风声鹤唳,晴雯是有主要责任的,同时其刚烈不阿的脾性跃然纸上,也暗写了宝玉平日是如何待下的。 经过 这一场吵闹之后,宝玉房中诸人都很不自在。适时黛玉过来调侃了几句,缓和了一下房中的紧张气氛,其他人或许就揭过去了。然而,当事人宝玉和晴雯内心的芥蒂仍存着呢。然后是呆霸王请吃酒,归来时已带了几分酒意了。注意,从拌嘴至醉归,宝玉和晴雯都还没说过和解的话,两人内心还别扭着呢。然后还是宝玉主动寻求和解,:“你的性子越发惯娇了。早起就是跌了扇子,我不过说了那两句,你就说上那些话。说我也罢了,袭人好意来劝,你又括上她,你自己想想,该不该?”。能和宝玉处一个屋内,也算晴雯之福了。然后宝玉说出了一番对物用的态度,“你爱打就打,这些东西原不过是借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他出气。就如杯盘,原是盛东西的,你喜听那一声响,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别在生气时拿他出气。这就是爱物了。”这里宝玉一再主动寻求和解,直到说出一番物用的道理:高兴就好!晴雯何等冰雪聪明,马上打蛇上杆,“既这么说,你就拿了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撕的。”甚至宝玉夺过麝月的扇子,递与晴雯,在宝玉的嘻笑和纵容下,晴雯毫无顾忌,也撕了几半子。 结果 宝玉和晴雯因吵架心中所存的芥蒂荡然无存了。竟此一吵一撕一笑之后,两人的关系应该更好了吧! 至于曹公到底表达什么,这个盲人摸象,各有分别吧。 其一、毫无疑问刻画了晴雯天真幼稚,张扬率性的性格特征,也为其后来的遭遇埋下伏笔。其二、反映了宝玉对物用的态度,只要自己开心就要,不要生气时拿着器物来出气,至于是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到在其次了。其三的确有遥应褒姒笑狼烟之典,侧写晴雯之貌美,设若把晴雯换做袭人或麝月一干人等,恐怕宝玉无此一番言论。—— ——引导语:《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红楼梦》·晴雯撕扇 《红楼梦》第31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是一段看来平淡,点破便会使人震惊的文章。 人们都知道,在众丫环中,晴雯在宝玉心上占有头等地位。但是,曹雪芹并没有安排他俩说过什么知心话,有过什么亲呢表示,或者有与其他丫环不同的行为。只有通过这回撕扇子,才透露出这一切,显示出晴雯和宝玉两人不寻常的关系来。这真是以无意之笔,写出有章之事的绝妙手法: 先是写宝玉在端阳节日,本来要与众姐妹热闹一番,谁知宝钗淡淡的,黛玉则懒懒的,使“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宝玉心中自是闷闷不乐,回到自己房中,不觉长吁短叹起来,偏偏晴雯上来换衣服,不防又把扇子失了手,掉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脱口叹道:“蠢才,蠢才……”晴雯是个横竖不吃的人,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得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随即数落着,“以前玻璃缸,玛瑙碗也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过大气儿……”这里随手拈出贾府的豪奢,轻轻点出丫环的恣纵来。玻璃缸在当时,多半是外洋贡品,是十分贵重的。但丫环失手也打得,对比之下,一把扇骨,算得了什么?晴雯怪的是宝五的迁怒,不是借此机会争脸面的人,从她不让分毫顶撞话里,直桶桶端出袭人的秘事,和碧痕的忘形。……这一切,她心中都是有数的。但她并不想从丫头地位攀上姑娘地位。晴雯作事最干脆,性格最单纯,她认为宝玉和自己好就是好,不掺杂这些那些,也不希罕这些那些。好就毫无间隙,不好就撂开,她自己原是一无所有的,连自己的身世也摸不清,她也从不想到以自己的姿容体态来换取宝玉的特殊青睐,她觉得那样做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待两人说的拢来,晴雯要宝玉吃她湃(音拔)好的果子,宝玉故意要她去端了来,晴雯又咬派说要她去端,“……倘或再砸了盘子,更了不得了”,这才勾起宝玉说:‘你爱砸就砸。这些东西原不过是供人所用,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着玩儿也可以使得,只是别生气时拿它出气。……这就是爱物了。”从这儿又引出宝玉的“爱物论”来。晴雯听了笑道:“既这么说,你就拿扇子来我撕。我最喜欢听撕的声儿。”宝玉听了,便笑着递给她。晴雯接过来,嗤的一声,撕了两半,接着又听嗤嗤嗤嗤几声。宝玉在旁笑着说“撕得好,再撕响些!”正说着麝月走过来啐道:“少作点孽儿吧!”宝玉赶上来,一把将她手里的扇子也夺过来递给晴冕,晴雯接了,也撕作几半子,二人都大笑起来。…… 宝玉笑的是晴雯消了气,晴雯笑的是在宝玉面前她可以任着性儿作。也只有在宝玉面前,她才肯任着性儿作。这里所说的“任着性儿”,也就是打破了主子、奴才的界线,没有了地位的隔阂。物质障碍在这里消逝得无影无踪,什么值钱的玩意儿,在这顷刻之间,都一文不值了,都自动跌得粉碎,剩下的就是两个人的性格一致了。宝玉是自觉地认识到这一点。他本来不执于物的,他受过老庄的影响.他自然也知道扇子的历史,现在撕的是折扇。折扇是从朝鲜输入的,在这之前,中国是用团扇的。折扇传入日本,有时是当作一种礼仪的象征,并不作为扇风的用具。宝玉屋中的扇匣子有那么多扇子,也是为了炫耀扇骨,或是名人的字画和题款罢了,实用价值本已是折扇的第二属性了。可见扇子派用扬,早已不拘于一格了,这一点宝玉早就心中有数的。 但是撕扇子取乐,虽然经过晴雯亲手撕过,也得到宝玉认为“好听”的评价,却恐怕还是空前,也会绝后,没有人会仿效了。何况宝玉早已立下界,说不可以撕扇子来呕气,才称是“爱物”呢!否则就属于暴殄天物,走到另外一条路上去了。不过,撕扇的动作和声音,毕竟容纳不了更多的艺术形象和音响效果的,不会因为这次偶然事件,创造出什么更丰富的内容来。这只是作者在显示宝玉和睛雯两人的思想中,一段写情入神的笔墨。 话说到这儿,不免还要拉扯《红楼梦》第40回写石呆子那段文字对照着看才行: 平儿在咬牙骂贾雨村时,揭露出:“……今年春天,老爷不知在那个地方看见了几把旧扇子,回家看家里所有收着的这些扇子都不中用了,立刻叫人各处搜求。谁知就有一个不知死的冤家,混号儿世人叫他作石呆子,穷的连饭也没的吃,偏他就存二十把旧扇子,死也不肯拿出大门来,二爷好容易烦了多少情,见了这个人,说之再三,把二爷请到他家里坐着,拿出这扇子略瞧了一瞧。据二爷说,原是不能再有的,全是湘妃、棕竹,麇鹿,玉竹的,皆是古人写画真迹,因来告诉了老爷。老爷便叫买他的,要多少银子给他多少,偏那石呆子说:‘我饿死冻死,一千两银子一把我也不卖。’老爷没法子,天天骂二爷没能为。已经许了他五百两,先兑银子后拿扇子。他只是不卖,只说,要扇子先要我的命,……谁知雨村那没天理的听见了,便设了个法子,讹他拖欠了官银,拿他到衙门里去,说所欠官银,变卖家产赔补,把这扇子抄了来,作了官价送了来。那石呆子如今不知是死是活。老爷拿着扇子向二爷说:‘人家怎么弄了来?’二爷只说了一句:‘为这点子小事,弄得人坑家败业,也不算什么能为!’……” 同是对待扇子,作者写出了几种绝不相同的态度: 石呆子珍藏祖传古扇,宁愿饿死冻死,给上千两银子一把也不卖。“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万能,对石呆子是起不了作用了。霄雪芹给这位没有名姓的人,只取了个混号石呆子。已经是呆了,却还姓石,也就是呆如石头一般,金钱打动不了,权势也不能使他低头。贾赦,在趋炎附势的贾雨村出谋策划下,对这位石呆子讹以罪名,才强占了石呆子家传古扇。当然,类似这种描写,在过去戏曲和小说中,都出现过,最有名的莫如《一捧雪》,(雪艳娘的前身),这都不足为奇。而在晴雯撕扇上,奇就奇在宝玉愿以扇匣里珍藏的扇子供晴雯来撕,不但不认为有什么可惜,反而促使宝玉发挥了一篇新鲜别致的“爱物论”来。这种爱物论,已超越了“齐物论”。《齐物论》是泯灭是非观,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依此说来,贾赦和石呆子都执行于物,在执于物这一点上,他们俩是一样的,这样一来,他俩就没有什么是非可说了。但从平儿话中,就判断分明:贾赦是谋扇害命,石呆子是保扇舍命。晴雯撕扇就不同了,这时,作者在撕扇子过程中把物质与精神世界的隔阂给沟通了,当物质转化为情感的时候,才是物得到充分发挥到极限的.时候。这样一来,使晴雯撕扇在读者心目中得到了意外的理论支持,扇子被撕,不但不被宝玉判为一种破坏行为,反而被他能看到创造出真正的感情价值来,这一论点,早已被大多数读者所默许,因此,很少对这种撕扇行为提出异义。如果用实用观点来评价晴雯撕扇,那就属于麝月水平了。当然,此时的麝月只是直觉地,就事论事脱口而出的。如果汉有麝月的一席话,那就显得曹雪芹是有意这样写了,有了麝月的一段插曲,就有瞒过读者的一层意思,从而更增加了真实感。这是别的作家写不出,也不能写得出的,因为这不但一反常态,而且岂不是鼓励人们去破坏美好的扇子吗?不,这恰恰是作者揭示出美好是相对的,得到晴雯和宝玉的感情相互印证,这种美好不是金钱所能买到的。现在通过“撕扇”表达出来,可见扇子创造了奇迹,这个过程的美好,已成为两人感情印证的美好的组成部分,扇子已收藏他们的情感极深处,永远不会被撕掉的。 曹雪芹在写这段文字时,是以无意之笔的形式,写出了有无限意思的篇章。粗看去,不过是晴雯在“撕扇逞性”,宝玉不但不懂物力维艰,还用好言鼓励晴雯这样作,还用整套话语来渲染晴雯的举动是对的。作者在这里,把宝玉的“性格乖张”受“世人诽谤”的评语,轻巧的作了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补裘”是晴雯的“本分”,“撕扇”是晴雯的“过分”,从这两件小事,又都使在回目中对晴雯的评语落实,那就是个“勇”字。这个“勇”字,就是晴雯敢于表现自己的真实情感,里面没有任何挟带藏掖,也从不计较会得到什么样的后果。他俩心中只有“幽微灵秀地”不去管什么“无可奈何天”了。宝玉的思想,反映着曹雪芹的思想,物是为人所用的,只要在适宜的场合,得到适宜的效果,就是物尽其用了,能获得超越常情的效果,那就要给予更高的评价!——
我大概意思就是说,你有理有据以此为事来对一个人说事时,那么通常这事都不是你真正要说的事,因为通常会处理事情的人对于真正看重且必须要对方做的事,都会用对方接受的方式表达,而不是据理力争。 情关乃人生死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东西本来就是是非之地,人心真不是那么好惹的,明码标价的性交易我都尚且不敢(有些地方性交易是合法的,虽然我们这边不是),何况这么多人要暗地里“两肋插刀”?
不理就可以,我本来就没有理,你也不想想我要是理了会是啥样子?
体验一下不是不行,但明知道不好的东西比好的东西多的,为啥还要明知故犯?你也不想想,你放我这边的东西是什么,你现在要我把它放出来,那将会是什么样的东西?
环境好不好是其次,那都是内心的投射而已,真正的是你内在的是什么东西,然后你将表达的是你之前内在没有被表达的东西,这些甚至根本不是自己周围的现实东西。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所以说钱,感情这些要看轻,特别是感情,得不到的就要懂得放手,强扭的瓜不甜。谁不知道它是好东西,你以为人家终身投身搞基事业是瞎搞?你以为那么多人消费是瞎扯蛋?你以为人家母胎单身34年是白单的?你以为人家那么多光头是白剃的?
——阅读让人类的悲欢变得相通。——
妹妹就是要故意拿鞋底拼命踩我了,我不理她她又拿东西让我开,她穿的是拖鞋,上个凳子都不带脱鞋的,说要吃,我说不开,她就弄乱我的东西说:“开开开”,我:“我不开,你要开拿走自己开,我以后东西不放那,你刚刚踢得不够,再踢多点我就开了,对对对,踢到我开为止,还没够呢”。
——放假?放什么假?只有对社会没有用的人才放假,像我这样的国家栋梁之才怎么能放假!我就是来为人民服务的。——
2021-05-01Saturday劳动节
放假,充场的放神马假,哪里人多往哪里跑!
车展观众充场,好运的话,99块首期就马上让你开回家,我告诉你这边人乌央乌央的没有那个不好运的,随便刷个花呗就能把车开走了,只是开走之后怎么办呢?难道我TM拿到车后直接往边境开,然后开到美国去,拿个绿卡直接住在那边吗?
还有最近这些个充场群也不知道建来干嘛的,出站总找不到人,问了N回也不会消息…… 我:“你看你啊,狗,你也养宠物啊,咦~你看看,你看看……” 我妈:“给点那个杀虱子它,不知道行不行”,我:“人家要生孩子了还给药”。 我:“唉?谁捏你,咬他喔!看神马看,很委屈吗?你看看你这个衰样,你看看,你看看,这一天天的……唉?你别跑啊,走,我让你走,我让你走!” 我估计我已经被我家的狗鄙视了,整天都在撸狗,又不给它洗个澡,狗:“谁TM还不知道,你这个弱智,懒得理你”。我:“狗,去生仔,去生仔吖,你去不去啊?”于是我又打它一巴掌……
宠物 ——吸血鬼,以血为食,以怨为力,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老不朽,不生不灭,天地灭而我永恒,以鲜血宣泄永恒孤寂。
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而我却无能为力。 —— 劳动节属于每一个为未来奋斗的人,荣光背后,写满努力,每次耕耘,都有收获。愿所有美好的梦想,都不被辜负。
——
浪费生命
最近没干成过啥事,连做过兼职都是飞机的多,我又有点抑郁了,为了尽量适应自己的身体和心理节奏,变得懒散了,反正就是练一会琴看一会书又倒床上睡去了,即使抑郁也好,我也想在自己一个人的情况下每天重新热爱上自己的生活。 人家也说成人学钢琴每天练练习曲是浪费生命,就应该马上弹个曲子,我也觉得有道理啊,我又不做钢琴家,练那么多练习曲干嘛?但我练了一会儿乐曲,接着就又跑去练练习曲了,因为我发现我不会弹那个,练习曲好像也挺好玩的啊……反正人生就是这么漫长,它不就是拿来浪费的吗?
刻意练习
冥想只是个工具,走神的时候才用,专心致志的时候你用它干嘛?
—— 《西西弗的神话》(Le Mythe de Sisyphe)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一部哲学随笔集。这是一部哲学随笔集,原书的副题是“论荒诞”。阿尔贝·加缪,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这本加缪随笔集汇集了作家的四篇文章——《荒诞推理》、《荒诞人》、《荒诞创作》和《西西弗的神话》。《西西弗的神话》篇幅最短,但却是一篇提纲挈领、体现加缪思想要义的文章。他指出:“西西弗斯是荒诞英雄。既出于他的激情,也出于他的困苦。”“在他离开山顶的每个瞬息,在他渐渐潜入诸神巢穴的每分每秒,他超越了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推的石头更坚强。”其他几篇长文,实际上是从各个侧面充分阐述和充实了加缪的这些思想。 哲学散文集《西西弗的神话》是加缪存在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在这部散文集中,作家集中处理了死亡与反抗、幸福与悲剧、存在与拯救、人生的荒谬与荒诞性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命题。其中,西西弗这一古老的神话形象是整部随笔集的核心所在。 内容简介 《西西弗神话》(以下简称神话)分为三个部分:荒诞推理、荒诞人和荒诞创作。荒诞推理”围绕“荒诞感”、荒诞”展开,并把“荒诞推理”作为一种方法直接运用到“荒诞人”和“荒诞创作”这两部分中去;“荒诞人”把荒诞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加以分析,并逐步推入和拉进荒诞概念的内核;“荒诞创作”更多地体现了神话的文学性质,而且带有很强的文学评论性,从“荒诞”角度对很多文学作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全篇从“荒诞”入手,以荒诞与自杀、荒诞与虚无、荒诞与希望作为切入点,经过肯定一否定-再肯定的循环过程,不断完善有关“荒诞”概念的论述,最后回归到“西西弗神话”。 作品鉴赏 如果说加缪一生创作和思考的两大主题就是“荒诞”和“反抗”的话,那么哲理随笔《西西弗的神话》就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大纛。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的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它构成了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在整个人类的文化艺术领域中,也许只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品味上可与之相媲美。 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书中,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加缪在假设西西弗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独断。 从荒诞体验出发的加缪,不愿意任何人以任何名义践踏人的尊严。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征服者就是体现这一思想的荒诞的人。在他看来,征服是人对抗命运的一种方式,属于“要成为一个人”的个人的事业。征服者只有一种有用的行动,就是重新造就世界的行动,而不是重新造就人。“个体什么也做不成,却什么都办得到。在这种奇妙的预备役期间,你们明白我为什么既激励个体又贬压个体。其实,是世界把他贬压,是我把他解放。我把他的全部权利都全部给他了”。由于世界整体性的专横和意义同一性的武断遮蔽了个人的生存,所以,征服者要直面意义不在时的虚无,从而,“面对本质矛盾,我支持我的人性矛盾。我把我的明察置于否定它的东西中间。我在贬压人的东西面前激励人,于是我的自由、我的反抗和我的激情汇合在紧张、明智和过分的重复中”。征服者的伟大之处就是他在瞬间清醒地意识到人类精神的力量,于是坚定地尽其所能地生活,而不试图超越人本身。“征服者知道行动本身是无用的。只有一种有用的行动,那就是重造世人和大地。我永远重造不了世人。但应当装得‘煞有介事’。斗争的道路使我遇见肉体。哪怕受凌辱的肉体,也是我惟一可确定的东西。我只能靠眼见为实的东西生活。造物是我的故土。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又荒诞又无意义的努力。这就是我为什么站在斗争的一边”。就是在最狂热的时候,他也不会脱离今天的人的熔炉,始终清醒地感觉到他的权力和他的局限。征服者投身于大地的火焰,在他看来,这火焰可以与天国的芬芳相媲美。加缪笔下的征服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延续,有的只是现在,只是荒诞的清醒和有限度的理性,因而穷尽现在的行动更加富有生命的激情。 其他版本的《西西弗的神话》 在加缪看来,“所谓荒诞,是指非理性和非清楚不可的愿望之间的冲突,弄个水落石出的呼唤响彻人心。”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风雨坎坷,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巨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就是加缪指出的世界的荒诞性。他让人们直面现实的残酷,对人生的荒诞保持清醒的认识。基于此,他否定世间存在所谓的万能理性,“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实践的或精神的,所谓决定论,所谓解释万象的种种范畴,无一不使正直的人嗤之以鼻”。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生的最终结局,“疯狂和死亡,是荒诞人不可救药的事情。人是不可选择的。他具有的荒诞和多余的生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取决于其反面,即死亡”。 加谬认为荒诞是人存在的一种必然状态:“人是这个世界上奇怪的公民:他拒绝现存世界,却又不愿离开它,反而为不能更多地占有它而痛苦。”既然如此,就有一个如何面对荒诞的问题。实际上,每个人对待荒诞也都有某种态度。加缪从他的荒诞哲理的概念出发,把面对荒诞的态度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生理上的自杀。“我看到许多人由于认为生活不值得活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既然人生始终摆脱不了荒诞的阴影,甚至于生存本身就具有被判了死刑的荒诞性,那么最简易的对待方式就是自己结果自己,他想: 人死了,荒诞也就不存在了,他能够逃避荒诞。问题是你逃避了,其他人没法逃避,你消除了其他人没法消除,所以说荒诞始终存在。“自杀就是招供,招供他已被生活超越或不理解生活”。 第二种是哲学上的自杀,这是精神领域里的一种现象,它不是正视荒诞,而是逃避到并不存在的上帝那里去,以虚幻的天国作为荒诞的乐园,这是自我理性的自残。加缪在此,对基督教存在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他们把挤压自己的东西奉若神明,而在使他们一贫如洗的东西中去寻找希望的理由”。《鼠疫》里品德善良而正直的神父,他从宗教世界观出发,认为鼠疫是上帝对人的惩罚,惟一的办法就是一切听凭上帝的安排,他代表了依赖虚妄的神而放弃现实抗争的消极人生态度,正是“哲学自杀”。第三种是反抗。“荒诞能推出的三个结果分别是我的自由、我的激情、我的反抗。”认识到荒诞之后,有尊严的生活是为生活而生活。 “我的自由”是指一种摆脱除生命自身以外的所有的一切事物的自由体验,这是一种对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毫无责任的感觉。 “我的激情”是指对现在与种种现在之延续的不断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对现在说“是”,对未来说“不”! 重要的不是生活的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要穷尽现在,重要是生活在现在,而不是生活在别处,所以加缪歌颂身体的伟大: 创造、行动、爱抚。加缪这种看重“现在”的观念,从根源上讲,来自阿尔及利亚的平民社会,延续了古希腊文明的特征: 看重现实,热爱生命,崇拜肉体,人们赤裸地在海滩上晒太阳,在大海里畅游,“ 置身与阳光与苦难之间”。对未来说不,其意是人如果为了寻找生活的意义,为了某种目的或为某种偏见而生活,那就会给自己树立起生活的栅栏。“我看到有些人荒唐地为着那些所谓赋予他们生活意义的理想或幻想而丢掉了性命。所谓活着的理由,也就是死的极佳理由”,加缪在《反与正》里,嘲讽一位妇女,她每天以造访自己精心挖掘的墓穴为乐,这就是加缪所说的为未来生活的人。 “我的反抗”中的这个反抗又叫肯定,是比激情更进一步的行动。在加缪的作品中,发现荒诞只是一个出发点,更重要的是对荒诞采取反抗态度。如果仅仅停留在意识到荒诞这一阶段,人就会陷入一种忧郁和软弱的境地,反抗则带来行动。“举起巨石,藐视诸神”,诸神给西西弗的判罚是他逃脱不了的宿命,逃脱不了,他就做,诸神拿他就没有办法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既悲怆又崇高的格调,与命运交响曲异曲同工。加谬对世界和命运的观察是残酷的,对自然、对人生却充满了热爱,为了这个热爱,就必须历尽苦难。《鼠疫》主人公里厄日夜奔波,不辞辛劳地与疾病搏斗,其过程和结局就是20世纪40年代版的西绪福斯的石头,他深知医学的力量有限,难以消灭鼠疫,但他仍尽医生的本份,忠于职守,医治病人,控制鼠疫继续流行,不在困难与无效面前低头,持续地与鼠疫进行斗争,其劳顿、其坚韧、其无畏犹如西西弗推石上山。如果他与西西弗还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身上的抗争精神、他与荒诞、与恶进行斗争的精神更为突出。 反抗,加缪把荒诞定义为一种对立和较量,一种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斗争意味着取消希望和不断拒绝。因为生存,就是使荒诞存活。使荒诞存活,首先是正视荒诞.荒诞只在人们与其疏远时才死亡,选择反抗,是唯一前后一致的哲学立场。加缪把“反抗”视为从荒诞取得的第一个结果。其次,第二个结果是自由,是一种摆脱生命自身以外的所有一切事物的自由体验,这种自由是失去上帝,“一切都被允许”的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一种苦涩的确认,伴随着责任,人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当人们知道了死亡是最大最明显的荒诞后,便要立足当下抓住现实生活,在自由的局限里生活得最多最好。第三个结果是激情,激情是荒诞的伦理,是要最大限度的生活,也就是最大限度地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无论生活中充满何种痛苦的经历,生命仍然值得一过。荒诞人充满激情意味着现在的种种都将延续,荒诞人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对上帝、信仰、理性),无法给自己描绘所谓奇特的未来,荒诞人需要凭借他所知道的一切而生活,如同西西弗的巨石。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参考资料 [1] 王立新主编,外国散文鉴赏辞典 2 现当代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4,第293页 [2] 买琳燕;一样的“西西弗”异样的“荒诞”——试析加谬的《西西弗神话》[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西西弗神话》.易文网 [引用日期2013-12-06] [4] 阿尔贝·加缪——“荒诞哲学”的代表.中国做人做官研究网.2012/12/17 [引用日期2014-01-11] [5] 王洪琛 荒诞体验中的现代人——解读《西西弗神话》 [6] 荒诞的原野上闪耀人道的光芒——读《西西弗神话》.易文网 [引用日期2013-12-06] [7] 邱永旭 试论《西西弗神话》的荒诞观 [8] 陈淑婷; 荒谬与反抗——读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J].法制与社会.2009年13期 [9] 阿尔贝·加缪.易文网 [引用日期2013-12-06]—— 诸神处罚西西弗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 荷马说,西西弗是最终要死的人中最聪明最谨慎的人。但另有传说说他屈从于强盗生涯。我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矛盾。各种说法的分歧在于是否要赋予这地狱中的无效劳动者的行为动机以价值。人们首先是以某种轻率的态度把他与诸神放在一起进行谴责,并历数他们的隐私。阿索玻斯的女儿埃癸娜被朱庇特劫走。父亲对女儿的失踪大为震惊并且怪罪于西西弗,深知内情的西西弗对阿索玻斯说,他可以告诉他女儿的消息,但必须以给柯兰特城堡供水为条件,他宁愿得到水的圣浴,而不是天火雷电。他因此被罚下地狱,荷马告诉我们西西弗曾经扼往过死神的喉咙。普洛托忍受不了地狱王国的荒凉寂寞,他催促战神把死神从其战胜者手中解放出来。 还有人说,西西弗在临死前冒失地要检验他妻子对他的爱情。他命令她把他的尸体扔在广场中央。不举行任何仪式。于是西西弗重堕地狱。他在地狱里对那恣意践踏人类之爱的行径十分愤慨。她获得普洛托的允诺重返人间以惩罚他的妻子。但当他又一次看到这大地的面貌,重新领略流水、阳光的抚爱,重新触摸那火热的石头、宽阔的大海的时候,他就再也不愿回到阴森的地狱中去了。冥王的诏令、气愤和警告都无济于事。他又在地球上生活了多年,面对起伏的山峦,奔腾的大海和大地的微笑他又生活了多年。诸神于是进行干涉。墨丘利跑来揪住这冒犯者的领子,把他从欢乐的生活中拉了出来,强行把他重新投入地狱,在那里,为惩罚他而设的巨石已准备就绪。 我们已经明白:西西弗是个荒谬的英雄。他之所以是荒谬的英雄,还因为他的激情和他所经受的磨难。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对生活充满激情,这必然使他受到难以用言语尽述的非人折磨:他以自己的整个身心致力于一种没有效果的事业。而这是为了对大地的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人们并没有谈到西西弗在地狱里的情况。创造这些神话是为了让人的想象使西西弗的形象栩栩如生。 在西西弗身上,我们只能看到这样一幅图画:一个紧张的身体千百次地重复一个动作:搬动巨石,滚动它并把它推至山顶;我们看到的是一张痛苦扭曲的脸,看到的是紧贴在巨石上的面颊,那落满泥士、抖动的肩膀,沾满泥士的双脚,完全僵直的胳膊,以及那坚实的满是泥士的人的双手。经过被渺渺空间和永恒的时间限制着的努力之后,目的就达到了。西西弗于是看到巨石在几秒钟内又向着下面的世界滚下,而他则必须把这巨石重新推向山顶。他于是又向山下走去。 正是因为这种回复、停歇,我对西西弗产生了兴趣。这一张饱经磨难近似石头般坚硬的面孔已经自己化成了石头!我看到这个人以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向那无尽的苦难。这个时刻就像一次呼吸那样短促,它的到来与西西弗的不幸一样是确定无疑的,这个时刻就是意识的时刻。在每一个这样的时刻中,他离开山顶并且逐渐地深入到诸神的巢穴中去,他超出了他自己的命运。他比他搬动的巨石还要坚硬。 如果说,这个神话是悲剧的,那是因为它的主人公是有意识的。若他行的每一步都依靠成功的希望所支持,那他的痛苦实际上又在那里呢?今天的工人终生都在劳动,终日完成的是同样的工作,这样的命运并非不比西西弗的命运荒谬。但是,这种命运只有在工人变得有意识的偶然时刻才是悲剧性的。西西弗,这诸神中的无产者,这进行无效劳役而又进行反叛的无产者,他完全清楚自己所处的悲惨境地:在他下山时,他想到的正是这悲惨的境地。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就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 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巨大的悲痛是难以承担的重负。这就是我们的客西马尼之夜。但是,雄辩的真理一旦被认识就会衰竭。 因此,俄狄浦斯不知不觉首先屈从命运。而一旦他明白了一切,他的悲剧就开始了。与此同时,两眼失明而又丧失希望的俄狄浦斯认识到,他与世界之间的唯一联系就是一个年轻姑娘鲜润的手。他于是毫无顾忌地发出这样震撼人心的声音:“尽管我历尽艰难困苦,但我年逾不惑,我的灵魂深邃伟大,因而我认为我是幸福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基里洛夫都提出了荒谬胜利的法则。先贤的智慧与现代英雄主义汇合了。 人们要发现荒谬,就不能不想到要写某种有关幸福的教材。“哎,什么!就凭这些如此狭窄的道路……?”但是,世界只有一个。幸福与荒谬是同一大地的两个产儿。若说幸福一定是从荒谬的发现中产生的,那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荒谬的感情还很可能产生于幸福。“我认为我是幸福的”,俄狄浦斯说,而这种说法是神圣的。它回响在人的疯狂而又有限的世界之中。它告诫人们一切都还没有也从没有被穷尽过。它把一个上帝从世界中驱逐出去,这个上帝是怀着不满足的心理以及对无效痛苦的偏好而进入人间的。它还把命运改造成为一件应该在人们之中得到安排的人的事情。 西西弗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此。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在这突然重又沉默的世界中,大地升起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无意识的、秘密的召唤,一切面貌提出的要求,这些都是胜利必不可少的对立面和应付的代价。不存在无阴影的太阳,而且必须认识黑夜。荒谬的人说“是”,但他的努力永不停息。如果有一种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更高的命运,或至少可以说,只有一种被人看作是宿命的和应受到蔑视的命运。 此外,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在这微妙的时刻,人回归到自己的生活之中,西西弗回身走向巨石,他静观这一系列没有关联而又变成他自己命运的行动,他的命运是他自己创造的,是在他的记忆的注视下聚合而又马上会被他的死亡固定的命运。因此,盲人从一开始就坚信一切人的东西都源于人道主义,就像盲人渴望看见而又知道黑夜是无穷尽的一样,西西弗永远行进。而巨石仍在滚动着。 我把西西弗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士。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颗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现在这个世界乱哄哄,你们还是早死早超生。by妖魔道——
——被讨厌的勇气
只为真正可耻的事情感到羞耻,忽视人们对其他事情的低级评价。有意识地做一些事情引起别人的鄙视,只是为了练习无视他们的鄙视。
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当它是一种知识的补充。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
学会另一种语言,是拥有第二个灵魂。
我相信,梦里能到达的地方,总有一天,脚步也能到达。
没有哪一种风格能定义你 ,年轻的灵魂需要干姿百态,充满可能。——
我说没钱怎么啦?你这些有恃无恐的人没钱也看不惯吗?我就要说: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光棍一个,碍着你啦?人家上健身体验课也关你事啊,你心眼那么少啊,怪不得人家都说为富不仁,不是因为这些人真的那么坏,而是他们其实跟穷人心态一样,总看着别人碗里的去评价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