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魔化的女领导们
在社会分工里,人们常常习惯女性处在辅助的职能位置上。影视剧、书籍伴随从小就能听见的“女孩适合做什么”的声音,从所能接触到的文化作品里到日常生活长辈的叮咛中,约定俗成地更多安排女性在特定的职业里。或许是当下现象使然,文化作品只是描摹这个场景,但从生活里的长辈只是出于好意地提醒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女性革命获得平等劳动权利至今,某些隐性观念也逐渐从隐藏处崭露头角。
但凡一个职业或者角色在非描述性的场景里被冠上性别字样,我们更多听见的是:“女XX”,这种场景下“女XX”必然是对女性的妖魔化。女司机首当其冲,是开车技术不稳定的代表,女老师严肃无趣,女护士甚至还带点下流的意味。谈到女领导,脑海中浮现的她是什么样的呢?苛刻、严格、不知变通、非理性的、揪住细节不放……同样是被妖魔化的女性身份。
目前在一家尊重女性的公司工作。也因为尊重女性的氛围,较之以前,有幸看到更多的女性同事
以及女领导。并非要在能力上得出男领导和女领导谁更强的结论,仅从个人感受上,为妖魔化的女领导正名。秉持的态度是一贯的“先分对错,后分男女”。
事实上,在当下就业环境里,越是科技含量高的私企中,能够见到的女性会越少,也因此在各类科技企业中,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女性,往往从能力上是毋庸置疑的。过五关斩六将,识时务,懂人心是一定要的,竞争对象的范围必然也是不小,还要能够得揽领导的信任。
直接领导是很出色的女性。她关注团队里每个人的情绪并给予充分尊重,布置任务清晰耐心,思路简明扼要,通过调动下属的自我驱动力工作,而非单纯地执行。能够承接上级的压力,能够化解来自下级的抱怨,对外能够抵挡外部矛盾,对内能够打成一片又不失严格。显而易见,上述的特质中,这并不是女性特点带来的优势,拥有这样特质的领导,无论男女,与之一起工作,都能够化解“上班如上坟”的苦痛。如果说这些优势并不来源于性别特点,那么为何在职场中要将令人不悦的女性同事表现的特点归咎于性别?何其不公?
对比经历过的几任领导中,男性占比百分百。一份工作的愉快程度与直接上级是强相关,无法接受前几次领导的个人风格,愤而离职数次。但惊讶地发现,即使是历经过多次令人不喜的男性领导,也并没有为男领导贴上各式各样的标签。
习惯在男性从业者居多的环境里生存,因此面对他们时,理性思维能够占据上风,能够就事论事,或就人论事,不会就性别论事,也就不会针对性别轻易进行经验性判断。由于数量上,女性领导处于劣势,她们的存在不是常态,更容易被当做现象讨论,这种讨论人们更倾向于得出一些经验性判断,作为结论。
社会固有的偏见使人们在看待女性工作时更为苛刻。人类文明虽久矣,但女性真正争取平等工作的权益至今也仅有不足200年历史。在那些从前被男性盘踞的工作领域里,看待女性的眼光就加上了性别滤镜。例如,女性一定是学不懂物理、化学等等理科学科。至今难以理解性别与这些知识之间能够建立怎样必然的联系?大脑结构的些微不同并不能证明会显著投射到具体的知识学习能力上。后天个人的努力怎么能这样被抹去?这种言论不知是在替谁挽尊,也不知是在替谁洗脑谁。思维上的偏见,认为女性思维不如男性,习惯上的偏见,认为这本来就是男性的领域。而这些偏见的前提和能够佐证偏见的数据,是在长久以前,当人类还是按照力量来确定统治时,行成的习惯而已。
总结来说,女性没有给男性领导贴标签,但是人们(包含男女)会给女性领导贴标签,男性出于领域被异性瓜分的惶恐给女性贴标签,男、女性都会出于社会文化、习惯给女性贴标签。最终结果就是女领导被妖魔化,纵然在实际职场生活中,显见之是男性领导数目最多,奇葩最多,他们却变得透明起来。